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产生:早期维新思想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入是其思想来源,与洋务派不同,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商战以反对外国侵略;  相似文献   

2.
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对外开放思想在洋务运动中萌生,在对洋务运动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因此比洋务派的对外开放思想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并具有浓厚的激进色彩.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开放观,丰富、深化了国人的认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并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五、戊戌变法 1.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产生:早期维新思想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入是其思想来源。与洋务派不同,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商战以反对外国侵略;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有的还主张政治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相似文献   

4.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戊戌维新作为一次爱国救亡、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席卷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思想、观念的层面上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一面启蒙之窗。作为具有中国现代意义的“启蒙思潮”,其来源极其广泛。经世致用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及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等多种社会思潮集结性的涌现对维新变法思潮的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晚清重商思想是晚清重要的思潮之一,是中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发生碰撞时产生的。这一思潮影响广泛,引起了社会变局。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都提出了自己的重商主张,虽言论不一,但主要商业思想较为一致,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商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开埠通商、西教传播和新学传入,使得近代温州较早、较快地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使当时国内维新变法思潮在温州得到强烈响应。近代温州维新思想家继承永嘉实学思想,汲取西方工商文明,从实业建设、金融理财、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工商经济的思想。近代温州维新变法思潮中的工商经济思想,对改革开放后温州工商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史的模式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归纳思想观点的思维模式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近代史部分涉及许多近代人物的思想及主张,如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等。有些思想主张教材上有明确的表述,有些派别的思想主张,教材上并无明确的表述,如维新思想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来归纳概括。这种模式为“派别 手段 目的”。按这种模  相似文献   

8.
掌握林则徐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新思潮萌发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维新思想的基本主张、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的情况及影响。主要考点包括:新思想的萌发、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新文化运动、20世纪三大思想理论成果之一——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9.
冯桂芬是早期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拘泥于“古圣先贤”之道,主张研究西学,吸取“诸国富强之术”,补救中国之不足;并针砭时局,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与建议。对冯桂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教育、外交等方面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维新变法思想是继洋务思想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大的思想潮流,它酝酿和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但当时洋务思想占主导地位,早期维新思想缺乏独立性格,还依附于洋务思想。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发展成为区别于洋务思想的理论,并从洋务思想潮流中分离出来,最终取代洋务思想而成为时代的新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大体指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维新思想,它是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先导。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马建中等,他们都曾投身于洋务运动,因其洞悉洋务内幕易于看清洋务思想的局限,进而可以批判以至于抛弃洋务思想。…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思想家中,郑观应有着独特的商业资本家身份。他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从政治、经济、教育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其教育思想百年之后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并至、东方与西方文化危机的并存,是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生存环境。近代以来,文化保守主义先后出现了洋务派、晚清国粹派、东方文化派、本位文化派以及新儒家等流派。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新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又具有反现代化和文化优位意识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洋务时期的教育改革和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都是近代中日两国教育近代化的起点。其改革的时间和条件极其相似。通过对这一时期两国在教育改革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进行较,反映出两国教育改革的不同结局,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近代经世思潮和洋务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大重要社会思潮。比较两者,可以看出:近代经世思潮批判现实,倡言改革,振兴实学,而且关注夷情。洋务思潮继承和发展了近代经世思潮,提出了变局观、自强求富观和人才观,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眼光“开眼看世界”和“师夷长技”。近代经世思潮向洋务思潮的转换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曲折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洋务运动中,译书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事业之一。但是中国境内的传教士是译书的主力。传教士的译书一方面满足洋务学堂的需要,一方面向社会发行,广泛传播了西学,促进了中国教科书的近代化,促进了洋务教育对民智启蒙作用,为洋务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社会基础,间接地加速了科举制度的解体。  相似文献   

16.
张利 《许昌学院学报》2004,23(4):117-121
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围绕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展开了对中国近代社会道路问题的研究,体现出从社会意识形态对历史的利用到对历史现象本来面目学术认知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其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个运动开展的本身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保守势力和保守观念;同时,随着西方文明成果的引入,人们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选派留学生,培养了大批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是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相似文献   

18.
洋务派主张效法西方,学习他们的先进技艺,增强清朝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平内乱、御外侮,确保封建统治。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在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被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国门后,都选择了走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从而有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但这两场运动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局。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的态度上有明显不同。中国是被动的、消极的,日本则表现的积极、主动;中国所抱定的是“中体西用”的宗旨,而日本则采取“体用兼顾”的原则。日本迅速迈入强国之列,中国则日益衰败。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和结局很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对待和汲取比自己更先进的异域文化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