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海亮 《高中生》2013,(16):46-47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为人子女,更应将孝道放在立身首位,以孝敬父母为根本和己任。在这方面,近代不少文化名人堪称我们的表率。鲁迅在北京时,与母亲一起居住。每当母亲生病,他都亲自陪同到医院诊疗,或请医生来家医治。鲁迅既在教育部任职,又在北大、女师大等院校兼课,平时还要写作、应酬,但他总会抽出时间陪母亲到香山、碧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漂泊在北京的鲁迅。先后搬家四次。1912年5月到北京后,鲁迅在宣武区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住了7年。后来,鲁迅卖掉家乡的老屋,在西城区西直门内八道湾首次置业.并于1919年11月开始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稳定的大家庭生活。然而却因与周作人失和.不得已于1923年8月搬出,在西四砖塔胡同临时租房居住9个月。1924年春天.鲁迅再次筹款,买下了阜成门内西三条一所幽静的小四合院。不久又把母亲接来。并且和母亲一起在这里住了两年。1926年夏天鲁迅远赴厦门以后.他的母亲和前夫人朱安仍然在此居住。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正>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说到鲁迅先生,大家一定不陌生吧!那么,你知道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吗?那就是珍惜时间。鲁迅12岁在绍兴读私塾的时候,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还小,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了不影响学业,他必须做好精确的时间安排。可是,有时还是难免耽误时间。有一天,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办事,等他匆匆赶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  相似文献   

5.
母爱是五四时期许多作家喜爱的一个主题,他们以此表达其战胜黑暗的要求和信念。鲁迅笔下也多次出现过对母亲的描写,但他突出的却是母亲的坚强。从艺术的母亲形象出发,本文依次论述了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母亲、母亲与作者的关系,以及她所给予鲁迅最重要的人生启示——坚强,并且证明正是通过母亲坚强性格的塑造,鲁迅为自己确立了一个新的传统,一个帮助他战胜所有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6.
安文江 《学习之友》2006,(10):58-58
在纪念鲁迅先生120周年诞辰的时候,周海婴推出了30万字的《鲁迅与我七十年》,在最后补上的《再说几句》一节,海婴披露:1957年,毛主席在上海请周谷城、罗稷南等湖南老乡叙谈。其时正值“反右”.罗稷南先生斗胆向毛主席提出个设想: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毛主席沉思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  相似文献   

7.
先看两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1.我到了自家的屋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相似文献   

8.
去年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专程从北京回故乡绍兴,为绍兴县鲁迅中学的鲁迅雕像揭幕。仪式完毕,他仰望着鲁迅坚毅的眼神、和蔼可亲的面容,谈了父亲对他的教育。他说,父亲在接受教育到从事教育的经历中,他的思想感情是很丰富的,革命精神是坚定不屈的;他母亲许广平也从事过教育,父母对他的教育难以忘怀。他伸出右手说:“偌,这上面有两道不小的疤痕,是我六七岁时,看着玻璃好奇,用手把玻璃推破留下的。当时,鲜血直流,我哭喊着,父亲没  相似文献   

9.
虽然鲁迅不刻意提倡学术.但回过头来看,他又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绩。鲁迅生命早期不同阶段的学术活动具有不同的动因.学术之于他的生命也具有了不同的涵义,那就是:在日本留学期间(1902—1908年)。鲁迅看重的是学术的实用性,他借此以拯救中国;自日本回国到为《新青年》写文章期间(1909—1918年),鲁迅看重的是学术的无功利性.他借此以打发生命;自教育部欠薪始到去上海前(1920--1927年)这段时间.鲁迅看重的是学术的职业性,他借此以维持生活。  相似文献   

10.
母爱无言     
《小学生》2007,(9):33-33
听说过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 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断了.眼看就要到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中所塑造的狂人母亲、祥林嫂、单四嫂子、夏四奶奶、华大妈、女娲始母等一系列母亲形象建构了独特的母亲意象群落。此意象不仅涵融了深广的历史化内蕴,又浸透了创作主体深层内心的复杂意识,表现了鲁迅小说创作的几个重要母题。  相似文献   

12.
鲁迅坚持的清醒现实主义精神.代表着民族的自省,使中华民族从盲目走向自觉,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自我在世界中的定位。鲁迅的文章切中要害,每次都让那些拼命掩饰的面具无情地滑落.“横眉冷对”的确是鲁迅形象至为鲜明的特点。如在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用“自夸”、“他信”、“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自欺欺人的脂粉”、“状元宰相的文章”等词进行挖苦讽刺,  相似文献   

13.
鲁迅家族自明代迁入绍兴后,已完全融入越人性格与文化中,特别是祖父周介孚以其鲜明的嫉恶如仇、刚直耿介的越人性格给以鲁迅深刻的影响,母亲鲁瑞正直善良坚韧顽强的性格则影响到鲁迅性格的另一侧面。由祖父“科场案”导致的家庭变故使鲁迅深味了社会人生的黑暗,强化了他寻求别样人生的求索精神,并加速了他独特个性与思维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张昳婧 《孩子天地》2017,(5):233-234
法国作家阿贝尔·加缪在其经典小说《局外人》中用近乎疯狂的笔法描绘了一个不可能出现、难以让人理解却真实到刺骨的荒诞人物形象——莫索尔。他的荒诞让人觉得可笑——母亲死了,他想到的不是悲痛,不是难过,而是考虑在母亲的灵柩边吸烟是否妥当,并且在纠结片刻后抽了烟。但比他更荒诞的似乎是那个时代:他被判死刑不是因为他杀了人,因为杀死一个阿拉伯人在当时不足以构成犯罪,他被判死刑是因为他母亲去世了他没有哭。几乎在同一个时代,地球的另一端另外一个国家正在饱受沧桑,社会腐朽,人心缭乱。一个为了群众利益而牺牲的革命英雄在被斩首示众后,群众却蘸着他的血做药引子。老百姓们病了,从内到外都病入膏肓,鲁迅为了治疗这群病人为我们塑造了很多看客形象,在这些看客群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本文旨在分析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主要人物形象和鲁迅笔下的看客,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相似文献   

15.
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从百草图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说的故事高手——长妈妈,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鲁迅先生曾在好几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章《阿长与<山海经>》即专门回忆作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章,而对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章——《阿长与<山海经>》。(教师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战友和夫人许广平女士是人们熟知的,但作为他的结发妻子——朱安夫人,人们恐怕知之甚少。她与鲁迅的结合,完全是出于鲁迅母亲鲁瑞的意愿,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件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好好好地供养它。”(林辰《鲁迅事迹考》)朱安小姐,原是鲁迅本家叔祖周玉田夫人的内侄女,1880年生于  相似文献   

17.
我相信,不论什么人,当他与故乡告别时,他的心情一定是很矛盾、很复杂的。鲁迅1898年背井离乡外出求学,漂流东洋后栖身北京;1919年返回故里,决定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此番搬家,可以说是同故乡的诀别了,他将永远离开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将埋葬童年少年的美好记忆,他将割断同这里的各种联系,他将孑然一身去陌生的世界闯荡。古人讲“叶落归根”,而年届“不惑”的鲁迅,却是要“拔根而去”,这种“拔根”式的生命、情感体验,不能不使鲁迅产生一种人生的悲伤感、漂泊感和对未来的困惑感。此后,鲁迅再没有回过故乡…  相似文献   

18.
陪读妈妈     
武学新 《宁夏教育》2010,(7):156-156
在我们学校,每天有一位年轻的母亲陪着她的儿子一起上学、一起放学。还和儿子一起听老师上课,一起做游戏、一起走在去厕所的路上,只是到了厕所的时候,母亲去了女厕,儿子去了男厕。儿子方便之后,等母亲出来,这母子俩又一起回教室。她是他的母亲.也成了他的同学、伙伴。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寒来暑往,  相似文献   

19.
活在未来     
"许多人都认为是生活在现在,生活在当下,其实不然,我们吃饭、工作、行走、写作,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如是说。大江健三郎12那年,母亲送给他一本鲁迅的书,叫他认真读。从此,鲁迅先生便给了他一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君谟 《语文新圃》2009,(11):9-9
一个作家的影响力不在于他有多少文章入选语文教材,在于他有多少想法,多少句子、语词为活着的同胞及子孙所沿用。鲁迅作为作家的影响力。因为时间的原因.尚不能与屈原、庄子、陶渊明、李白、杜甫及唐宋八大家相比,因而中小学教材删减鲁迅的文章,虽然不会抹淡鲁迅作品应有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