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学会关心     
一位朋友7岁的孩子不爱吃蛋,为了让孩子吃蛋,她和孩子玩“石头、剪刀、布”,猜输了的吃。弦子就在这种好玩的气氛中吃下了蛋。对此,她很是得意。我问她,孩子后来是不是就喜欢吃蛋了呢?她告诉我,每次吃蛋都得玩这个游戏。我说:你想过没有。  相似文献   

2.
谭柳青 《湖南教育》2010,(11):48-48
5岁的林林问:"妈妈,什么叫吃苦呀?"妈妈给孩子准备了一些略带苦味的食物,让孩子来尝尝,孩子说:"好难吃。"过了两天,孩子感冒咳嗽了,妈妈让他吃带苦味的中药水,孩子说:"好苦,我不要吃了。"妈妈说:"不行!你得喝,要不然你就得接着感冒继续咳嗽。”又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带孩子去乡下住了几天,“吃不好、没有玩具玩、没有画书看”,一轮“苦”下来,孩子懂事多了。  相似文献   

3.
前几天拜访一位朋友,发现他正在与儿子抢吃一块巧克力。朋友先是跟儿子讲道理,让儿子分一点给他,儿子不干,朋友生了气,儿子最后乖乖地分了一半给他。我感到奇怪,朋友是不喜欢吃巧克力的人,怎么今天破例了;再说,朋友家境宽裕,也不至于缺少多买块巧克力的钱。看到我一头雾水,朋友解释说:“我不爱吃巧克力,但我想让孩子从小学会回报。”“让孩子从小学会回报”,这句话说得真好!的确,回报意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相当的重要性。第一,它可以便孩子由回报父母变成回报他人和社会,从而成为一  相似文献   

4.
前几天拜访一位朋友,发现他正在与儿子抢吃一块巧克力,朋友先是跟儿子讲道理,让儿子分一半给他,儿子不干,朋友生气,儿子最后乖乖地分了一半给他。我感到奇怪,朋友是不喜欢吃巧克力的人,怎么今天破例了,朋友解释说:“我不爱吃巧克力,但我想让孩子从小学会回报。”“让孩子从小学会回报,”这句话说得真好!的确,回报意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相当的重要性。第一,它可以使孩子由回报父母变成回报他人和社会,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吝于付出,我们是无法指望他向他人和社会奉献爱心的。相反,一个从小懂得回报父母…  相似文献   

5.
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某朋友非常勤快,家里的事情,处理得非常好。在教育孩子上,也一向以考虑周到、“服务”周全而闻名。他在照顾孩子方面,非常出色,凡事总是想得非常周到,甚至连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提前想好了。可是,他的这种勤快,并没有换来他所预料的结果:孩子什么都依赖于他。9岁了,每餐都得他给喂饭。而且,喂饭时,孩子还往往边吃边走,边吃边跑,时常累得他气喘吁吁。  相似文献   

6.
程永超 《班主任》2008,(7):26-27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 在一列开往西北方向的火车上。一位作家问一位农民:“您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重点大学,请问有没有什么绝招啊?”农民的回答出人意料:“其实也没啥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  相似文献   

7.
天生一对     
朋友打电话来说:“嘿!请你吃哈根达斯,明天有没有空啊?”一听有冰淇淋吃,我也不顾原定计划了,拼命点头(虽然对方看不见):“有,有,有,但劳您破费,不好意思。”“不破费,不破费,我有一张免费赠送券!”于是约好了时间地点,挂了电话,就盼着明天早点到来。“天下掉馅饼喽!”我幸福得手舞足蹈。第二天早上临走前,老妈支援了我一点money,老爸却在一边说风凉话:“这么冷的天吃冰淇淋,今天哈根达斯一定被你们包了!”跳下巴士,看了看地图,就跟好友直奔哈根达斯。那是一家立足于喧闹城市中的幽静的小店,店面不大,但颇有异…  相似文献   

8.
路程 《现代家教》2002,(10):16-16
笔者曾到一朋友家做客。席间,朋友用筷子夹给我一只炸鸡腿。我推辞再三,将鸡腿让给孩子的爷爷。爷爷很不过意地吃了那只鸡腿。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旁边边看电视边吃饭的孩子在吃完了碗中的一只鸡腿之后,心血来潮地还要第二只鸡腿。虽经多人解释,孩子仍又哭又闹不依不饶:“一只鸡应该有两只鸡腿,谁让你们吃了我的鸡腿?!”事出意外,一屋人都很尴尬。事情过后,我想了很多,想得最多的便是孩子理直气壮地喊出的那句话:谁让你们吃了我的鸡腿?!  相似文献   

9.
天方夜谭?奇思妙想?增高大米、记忆大米、水果大米、减肥米食、免疫米食……这是天方夜谭?这是成都市桐梓林小学六(1)班的同学参加“畅想米的神奇世界”科幻作文比赛中创意无限的奇思妙想。在“走进米的神奇世界”综合实践活动中,他们通过上网查寻、动手做实验、实地调查、采访四川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了解了不少水稻和米的知识,产生了许多奇思妙想,这可是城市孩子最缺乏、最难得的知识储备哟!米从坛子里来?米从粮店里来?“米饭天天吃,米从哪儿来?”“米从坛子里来!”“米从粮店里来!”“米是农民种出来的!”……同学们的…  相似文献   

10.
闫荣霞 《家教指南》2007,(12):42-43
朋友一家来做客。我们几个人话题三转两转就转到孩子身上,这一聊,我才发现朋友竟是不得了的“婆婆嘴”。 问题一: 当时,朋友一边爱怜地抚摩她孩子的脑瓜,一边问我:“你想好将来让孩子上什么大学了没?”我吓了一跳:“我孩子才12岁,现在就想着让她考什么大学?”  相似文献   

11.
贺军成 《家庭教育》2008,(10):25-25
很多年前曾听到过这样一件事:在一列开往大西北的火车上.一位记者问一位农民父亲:“您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重点大学,请问有没有什么绝招啊?”农民父亲的回答出人意料:“其实也没啥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  相似文献   

12.
从欧洲到美洲,从留学读书到工作,生活多年,都未感不适;却在嫁了一个“老外”,生儿育女后,发现无法入乡随俗,因为中国与欧美的育儿观差异太大了。“包干制”与“责任制”中国父母疼爱子女的内涵是“包干制”,对子女的一切没有不关心的:吃得好不好,与同学相处得怎么样,下雨了就去给孩子送伞,天冷了就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总之,把一颗心都系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生活的重心。欧美父母疼爱子女则是“责任制”:把子女的身体养壮壮的,供他们上完高中或大学,让子女在儿童和青年时代生活得快快乐乐。父母不但不负责为子女规划未来,连子女交什么朋友…  相似文献   

13.
感谢那些书     
得感谢那些书,是它们使我知道了雨果、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曹雪芹、郭沫若这些文学大师的名字。那些书,是“文革”时被红卫兵抄出来的,书的主人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被打成右派的李老师。他长相斯文,目光忧郁深沉,除了上课,很少说话,只要见上一面,那气质就让你难以忘记。季老师当时已三十好几,却没有对象,没有朋友。宿舍里除了一桌一椅,一张小床,其余都是书。“文革”开始时,工作组发动红卫兵造反的第一战役就是没收他的书,全堆在学生宿舍的走廊里,准备第二天在批判会上付之一炬。那是秋后第一个寒潮袭来的夜晚,我铺上只有一张…  相似文献   

14.
一、没考第一名朋友带孩子到我家玩,我和家人逗她:“婷婷这次考试得了第几名呀?”“第三名”“为什么没考第一名啊?”“我没抄。刘小雨抄了,得了第一名!”“你评上三好学生了吗?”“妈妈没有给老师送礼,所以我没有评上三好学生。”  相似文献   

15.
误区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期末考试结束,一个朋友带着在三年级读书的孩子到家里玩。我问孩子:“期末考试成绩怎么样?”孩子自豪地告诉我:“我的功课都是优!”“真棒!”我称赞道。确实,就我对孩子的了解来看,他能得到全优真的是很不错了。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加油!”简单的一句话,让她浑身充满了力量,顽强地冲向终点。 “孩子。老师说你做得不错,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简单的一句话。让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步步走进了大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7.
母亲病了,病得不轻,在医院一住,就住了一个多月。出院后,母亲变了,话语很少,就连吃饭也没有以前香甜了。第一天中午,儿子在厨房忙活半天,端出一碗热气腾腾、香喷喷的西红柿鸡蛋面条,来到母亲床前,劝慰母亲:“妈,这是你平常最爱吃的汤面条,鸡汤煨的,你尝尝,可香可鲜了。”母亲坐起来接过碗,她确实吃了,也夸儿子面条做得不错,但吃了几小口,就放下了,说,没有胃口,吃不下。  相似文献   

18.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孩子变了,变得和我们小时候大不相同,读懂孩子的心也变成了一件难事。一、可怜天下孩子心儿子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度过的:每天早晨7点起床,紧紧张张,吃过早饭去上学;上下午共6节正课,加1节课外小组活动,晚上5点回家。马上写作业、练琴,然后吃晚饭,再稍微磨蹭一下,看看电视,收拾收拾,就该上床睡觉了。上床前,他经常嘟囔的一句话就是:“我还没玩呢。”按说,双休应该是他们自身解放的日子吧,但是,他还得去上“奥数”或别的什么“强化班”,去私人老师家里学钢琴或别的什么乐器,甚至忙得连去看看爷爷、奶奶的时间都没有。孩子经常恳求:“妈(爸),让我玩一会儿吧!”如果遇到孩子一天表现都不错,作业也做得差不多,孩子将得到“通情达理”的回答:“去吧,就玩半小时啊。”否则,回答就难免“悲惨”了。  相似文献   

19.
聚会时朋友带孩子前来。朋友悄悄跟我发牢骚,说孩子学习不错,却经常因为上课时小动作太多、纪律散漫被老师批评.据老师所说“就像凳子上有刺,老是坐不住。”我转头看看孩子。他正在旁边一桌安静地看书。坐得很稳当。朋友解释:“看书时他倒是能安静地坐好长时间。”  相似文献   

20.
肖健英 《广西教育》2008,(29):42-42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孩子在花丛中玩耍,追逐飞来飞去的蝴蝶。突然飞来了一群密蜂,发出嗡嗡的响声。孩子们非常好奇:为什么蝴蝶飞舞时没有声音,而密蜂飞舞时会发出嗡嗡的响声呢?于是三个孩子回家后,各自向他们的父亲请教了这个问题,第一个孩子的父亲说:“只要在学校考试能考得好成绩就行了,其他的你管那么多干嘛?”第二个孩子的父亲回答道:“因为密蜂的翅膀扇动得比蝴蝶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