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所EAST大科学工程团队“十年磨一剑”,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非圆截面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在核聚变能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创造奇迹的团队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本文分析了该团队的文化特征,这些对进一步理解大科学工程团队创新文化的内涵,发展有中科院特色的创新文化,指导大科学工程团队的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技”一词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现实背景。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科技”这一术语之要义有两点:从体制上说,“科技”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总称;从观念上说,“科技”的实质性内涵是“科学性的技术”。“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广泛流行模糊了科学与技术的差别,造成国人对科学观念认知上的混乱以及导致国家在科学体制和科学政策上出现偏差。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必须厘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科学工程”的语义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明  曾华锋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607-1612
 探讨了大科学的由来、特征和本质,指出其是知识生产方式的一次彻底性转变;考察了传统意义上的大科学工程,认为其反映了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全方位的一体化关系;从“大科学工程”的语义出发,将其分为两类:“大科学-大工程”和“大科学-小工程”,同时还对“小科学-大工程”和“小科学-小工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侯青云 《科协论坛》2002,17(1):24-25
我们在科普工作中沿用了50多年的“普及科学技术”的概念,不能全面反映已经发展并趋向成熟的我国科普工作内容与工作框架。目前科普工作所包含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内容,实际上属于科学文化的内涵。建议用“科学文化普及”替代“科学技术普及”的提法,以界定“科普”词义内涵;从科学文化视角,认识“普及科学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以构筑当代大科普的工作格局,规范和引导全国科普工作的行为,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谈钱学森的“大科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学森的“大科学”思想,是他长期以来对我国科学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两者之忠诚融为一体的结果,体现了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基本思路。文章首先对本世纪中叶“大科学”概念的产生,以及产生“大科学”的诸因素作了分析,然后着重阐述了钱学森对“大科学”思想的开拓,以及他为此而构想的大科学体系,从而揭示了钱学森大科学思想的主要贡献和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坚持一种“普遍科学”的科学观和哲学观 ,在科学与理性遭到怀疑与诋毁时 ,胡塞尔却保持着对科学与理性的热情奔放的信仰 ,他指出 ,正是对“普遍科学”这一理性信仰的怀疑导致了欧洲文化的危机。胡塞尔认为 ,近代以来的科学与哲学运动是追求普遍科学和客观知识的历史 ,而对自然的数学化起了主要作用。胡塞尔最早明确看到对科学基础进行分析、对科学方法进行评价的独立学科即将产生 ,他称之为“科学论”。他认为 ,科学真理不但在于明证性的原始事实 ,而且还须得到系统论证 ,而逻辑学则应当承担起“科学论”的任务。因此 ,与马赫、罗素等哲学家一样 ,胡塞尔也应当被视为科学哲学运动的先驱  相似文献   

7.
科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根除”、“断奶“或吉登斯所说的“脱域”,传统文化从其时间和空间的根源——自然.也就是特定地域,历史和特定境遇中抽离出来。这就是科学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效应。由于这种破坏.传统文化中的人与物,所有的一切,都从原有的意义框架上被剥落下来.从原有的生命之源连根拔除.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杂志中文版特别增刊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蒲慕明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探讨了“大科学”和“小科学”的利弊。他说,现在西方和东方都在刮“大科学”之风,大量的研究经费投入到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计划上。中国  相似文献   

9.
社科文摘     
《百科知识》2013,(21):38-39
英国科学家研究显示,男士留须能反映他们的职业:行政总裁(CEO)和学者通常不留须,给人干净整齐之感;演员等艺术工作者爱留须,塑造“型男”形象。据报道,该研究分析英国470名具影响力的男士,结果发现,70%的音乐家留少许须根。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人文的对立不仅存在于不同学科门类之间,而且存在于两种思维形式之间,即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甚至泛化为“两种文化”的相互对立。但是,人类知识在当今跨学科、跨文化的发展中,科学与人文理应成为互补的方面。这种理由在社会科学内部出于国家政治的需要,在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之间依据现实世界的本质,在“两种文化”上则基于人类文化之整合。  相似文献   

11.
由于“索卡尔事件”的发生 ,“科学大战”被西方媒体传得沸沸扬扬 ,可以说在知识界引起了一场“大地震”。这场“大战”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是知识界少有的 ,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从表面上看 ,这场论战发生在“有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 ,似乎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之间的较量。实际上 ,当我们冷静地解读论战双方的文本时 ,就会发现 :论战双方阵线并不分明。在“科学卫士”中 ,有“科学”和“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而在“后现代思想家”中 ,也有“反‘科学’”和“反‘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2.
庞丹  韩魁武 《科学学研究》2007,25(5):848-852
  杨振宁具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科学美学思想,本文从何谓“科学美”、“科学美”栖居于何处以及如何把握“科学美”等方面探析其科学美学思想,以启迪当今学者,并且将之加以进一步深入发掘和弘扬。  相似文献   

13.
大科学装置作为“国之重器”,在推动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法,研究广东大科学装置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主体-模式-路径”3个维度将广东大科学装置产业化模式分为校企合作模式、企业自主模式、产业平台模式、联合开发模式和科学城产业化模式,将产业化路径分为原始技术创新、技术共享公用和技术产业化3个环节,总结广东在推动大科学装置产业化过程中的经验。以期为大科学装置产业化运营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曾永志 《未来与发展》2009,30(11):23-26
随着科学本身的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社会功能的日益加强,科学文化逐步与人文文化相背离,科学犹如一把双刃剑,当它被善用的时候,它能够创造人间奇迹;当它被恶用的时候,它也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对科学进行反思,而“第三种文化”的提出正是对这种反思的一种回响。同时,对“第三种文化”的哲学思考就致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研究,推进两种文化和谐会融,促进中国文化“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今日科苑》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大型科普读物,以一种大科学的视角审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探讨其与经济社会和科学人文的内在关联展现科学对生活和人的至美表达,设有“科学史话”、“科苑观察”、“科技前沿”、“文化视点”、“经济关注”、“社会广角”、“科教论丛”、“一线技术”等栏目。  相似文献   

16.
自然国学论者宣称:“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明陷入重重困境,世界科学与文化的根本观念发生巨大转折。”[刘长林、徐道一等2001]自然国学论者把当代科学指责为“还原论”,他们说:“由西方发展起来的近代科学以探索自然界之简单性为主,因而还原论成为科学和科学方法论的核心。”[刘长林、徐道一等2001]他们认为“西方人喜爱分析,侧重研究事物的有形实体和物质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科学到底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在不同的语言中,“科学”有着不同的内涵。在西方,“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思是了解、知识或学问;在古老东方的梵语中,“科学”表示“特殊的智慧”;英语中的“科学”(science),通常是“自然科学”的简称;而德语、法语的相应概念,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而且包括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由此可见,同是“科学”一词,出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之口,心里所想的不一定是一码事。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文化》2009,(6):56-56
《科学与文化》是一本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社科杂志,内设的栏目旨在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如“新知”、“E潮流”;拓宽其知识面,如“探秘·真相”、“看天下”;培养其良好的文化修养,如“百草园”;激发其卓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幻想无极限”,还有适合青少年口味的“乐翻天”、“青春派”等。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文化》2009,(5):56-56
《科学与文化》是一本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社科杂志,内设的栏目旨在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如“新知”、“E潮流”;拓宽其知识面,如“探秘·真相”、“看天下”;培养其良好的文化修养,如“百草园”;激发其卓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幻想无极限”,还有适合青少年口味的“乐翻天”、“青春派”等。  相似文献   

20.
尽管科学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 ,给人类带来福祉 ,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在社会文化中仍存在着对科学的激烈批评 ,有的抨击质疑科学的主张 ,有的抨击怀疑科学的能力 ,有的抨击则直指科学之根基。毋庸置疑 ,科学是当前最成功的文化现象 ,同时 ,毫不为怪 ,当代文化生活中也充满着围绕科学的各种论争。“索卡尔事件”正是引发一场大的科学论战的重要事件。关于索卡尔事件 ,笔者首先认为 ,诈文事件本身应当被界定为科学界的不当行为 ,始作俑者索卡尔无疑违背了科学共同体的学术规范 ,丧失了一个学者的学术良知 ,其伦理学上的辩护显得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