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倾是中国历史上西晋著名的三大律学家之一。他根据自己长期担任司法官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法律观,治国须重法治;统一律令,严格依法办案,君主不能法外行私,施恩;提倡重罚,主张恢复肉刑等。  相似文献   

2.
嵇康思想中的公私概念不同于传统,他对公、私的道德价值从不同的语义上进行了重新阐述。嵇康认为"释私"近可以藻身而为君子,远可以行大道而治天下,同时,他主张结合公、私来评价是非。公私观成为嵇康伦理思想中的一条通衢,通贯他的理论脉络。"释私致公"的途径则是通过自身修养,涵养人的"神、体、心、情",使内外合一,以达到"越名教而任自然"。  相似文献   

3.
毕孝立的长篇小说《海选》以乡村选举这一敏感的话题为题材,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农村的政治生活状况。主人公刘建国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过渡性人物,他的奉献精神与专制作风,带有深刻的历史烙印,而他在选举中的落败,则昭示着农村民主化进程的必然。在艺术上,小说注重向古典小说学习,很好地处理了"避"与"犯"的关系。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思想史上,《海选》都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公共哲学是拯救个人的,以开化公共性的活私开公为其理念。墨子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设定大同理想社会的公共哲学始祖。他站在人民的公共立场,以民意为公共的准则,追求公利,主张兼爱的哲学。兼爱是为公共的"利他",同时也是为了个人的"利自"。兼爱即是克服活私开公的公私二元论。墨子批评该当于公的统治阶级的奢侈与浪费,为了公共的人民基本经济生活的保障,主张"节俭",这也是立足于公共性的。并且,现代公共哲学上重要的主题是和平。为了实现国际公共世界,兼爱非攻的和谐精神是必要的价值理念。墨子为了实现兼爱的大同社会,成立了墨家集团。墨家集团批评属于公的统治者的蛮行和独裁,专在扮演为民的公共利益代言的角色。墨学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世上的公利。这是与今日新上场的公共哲学在目的上的相通之处。于是,墨学是定立公共哲学的理念的学说,笔者认为墨学对公共哲学的实现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颂、谷、容四字,索其本义,皆容貌也。 公,许慎《说文解字》释日:“公,平分也。从八厶,八犹背也。韩非日:背私为公。”黄约斋《字源》认为厶即是○,是一个小圈子,加八示分散,化私为公的意思。这仍不脱韩非之意。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认为,韩非《五蠹》中“自营为私,背私为公”这两句名言,“虽然两千年来信之不疑”,但“只不过是杜撰骋辩而巳”。他说,公“象双手提起一釜形的省文”。  相似文献   

6.
论王朗     
三国时期曹魏的高官王朗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是一个有头脑的人物,他在法律、政治、军事、哲学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尤其是他反对恢复肉刑的思想以及反对相术等迷信的朴素唯物论思想,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贾谊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礼治思想,在礼治思想的传承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针对秦汉之际局势的转变,提出一系列以礼治为核心的治安之策,为汉初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了解决方案;他继承了先秦儒家以伦理制衡的方式来限制君权的政治追求。同时,贾谊认为通过对太子的道德教育就可以塑造理想君主,具有较强的理想化色彩;“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的前提,是以外在身份为依据来判断主体道德素养的高低,这些都体现其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中国先秦和古希腊时期各个阶段不同学派的法律思想中的社会“和谐”理念,比较了两地区法律思想中的有关理念之间的异同,并从地理环境、经济和生产方式、社会人际关系等角度分析了产生差别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德"字在甲骨文中和金文中的写法是有异的,这种区别自周代早期即已出现,之后涵义又有许多变化。"德"字的演变恰好体现了先秦时期统治者政治思想向思想家人文思想的转变:周代统治阶层推行"德"治,与殷人所崇尚的"天"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开始丰富"德"字涵义,讲求个人修身反省,并开始在普通百姓间推行,它不仅推动了后代"德"的大小传统的融合,并且在世界轴心文明中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0.
李勃 《职大学报》2011,(1):18-22
墨子"节用"思想从衣、食、住、行、性、葬、乐等方面揭示了当时君主横征暴敛、奢侈荒淫的现状,并以古代圣王作对照,阐明了自己的主张,奉告君主贵族"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从人与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关系看,"节用"仍具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管理用人思想极为丰富。韩非作为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许多知人用人的主张,尤其是强调"因人情"、"顺人性",严明赏罚,以利害关系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朴素的管理心理学思想,在我们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揭示当前国内运动竞赛"重物轻人"的思想是导致赛场秩序混乱和异化现象增多的症结所在,提出未来国内运动竞赛的思想,要由单纯的"夺标"向"夺标育人,娱乐融资"的"人物并重,更重人"的思想演进,这是国家竞技思想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细看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代君主有不少是只能与臣民同享乐,却无法共患难。然而在三国时期,刘备作为君主,既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结成"鱼水之谊",又能放下身段与关羽、张飞结成异性兄弟,这种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组合关系,与其人物意象的生成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韩非(公元前二八○年——二三三年),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韩非子》集中了先秦法家思想的优秀成果,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论述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思想政治路线,提出了一整套建立“法”、“术”、“势”相结合的地主阶级专政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度》篇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法律思想蕴涵了自然法的特质,尤其是社会契约论的基本理念,其中论及"民"乃平等与自由的民众的"有民才有国"、论证君主保护民之财产及发动正义战争和民为贵思想的"仁者无敌"、"世代相传"三大方面的理论体现了社会契约的签订、履行和有效的契约理念,呈现出孟子法律思想与社会契约论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298年(齐湣王三年),荀况(也称荀卿)已经十五岁了。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赵国,到齐国首都临淄“稷下学宫”去求学。稷下学宫本来是齐国一个古老的学校。前任国王在位时,为了招揽各国学者前来齐国讲学,在稷门旁开辟了大道,并给来稷下的学者以“列大夫”的头衔,让他们就国家治乱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供国王作参考。当宣王和湣王之世,先秦各大哲学派别的代表人物,例如法家慎到(赵人),道家环渊(楚人),阴阳家邹衍(齐人),倾向墨家的宋鈃(宋人)等,都到过稷下,还有儒家的孟轲(邹人),也见过齐宣王,兜售过他的“王道”。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时期的又一位儒家大师,其道德教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荀子发展了孔孟的理想人格目标思想,对理想人格所包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阐释,他提出的独到的道德修养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重预防犯罪的法律观是儒家思想的闪光点,在先秦诸子之中,可谓独树一帜.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从多方面对犯罪原因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并进一步提出了富民、教化、以刑辅德、宽猛相济的预防犯罪对策.其中不乏明显的缺陷,但先秦儒家能从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教育甚至于执政者的责任等层面考察并谋求建立一种预防犯罪的机制,这在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9.
谶纬文化深刻濡染了《水浒传》的思想与艺术。一是小说吸收、运用了谶纬中的感生说,通过宋太祖、宋仁宗的感生故事,引出梁山好汉为天罡地煞感生的情节,以为全书布局。二是小说较多运用谶言作为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段。三是九天玄女授书和天降石碣的情节,遥承、化用了汉代谶纬中神授天书的主题与故事。应客观分析谶纬文化与《水浒传》思想艺术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它对表现忠义主题、结构全书的正面作用,也要注意其对小说艺术的某些消极影响,避免流于"封建糟粕"之类的简单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0.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先秦荣辱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从当时的历史事实出发,以人性恶为道德心理基础,系统阐述了荣与辱的两端,提出先义后利的荣辱观,并且指出通过化性起伪,循礼守法,社会教化养成正确的先义后利的荣辱观。这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