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宋代的形势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内部总是存在一个享有封建特权的阶层,然而这个阶层的封建特权、经济地位以及和其他阶层的关系等,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呈现着极其复杂的差别。在宋代,享有封建特权的地主阶层通称形势户。形势户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依照宋代法律条文并结合历史实际研究这一问题,会有助于揭露当时封建统治的黑暗和了解宋代政治、经济诸问题。本文试图就宋代形势户应包括的人户以及他们享有的封建特权  相似文献   

2.
富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明代的江南地区出现了拥有一定财富力量的富民阶层。富民的形成主要有力农和经商等多种途径。他们与身份性地主的显著区别在于除财富外没有其他任何超经济特权。正因为如此,在明代的赈灾救荒活动中,富民阶层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经济力量并为当时政府所重视。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富民参与到救荒活动中,对地方社会的稳定发展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有宋一代,新兴的富民阶层已经成为一股财富力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统治集团需要重视他们的利益诉求,变革不合理的制度以维护他们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以其平等性和流动性冲击了旧的等级制度和特权制度,才可能产生向官户、寺观户征收助役钱的变革。也正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主要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坊郭户从弱势群体成为新兴富民,对其征收助役钱,正是明确了这一群体已成为这一时期的新兴财富力量。  相似文献   

4.
宋代富民为逃脱税役而隐匿资产,或将土地财产诡托于真假官户、寺观、贫民下户和逃亡户,或诡分子户,少则几户,多见几十户、上百户。官民诡分子户在下户中所占比例高达70—90%,诡户者可占到总户数的21.5—41.4%,其中富民之诡户大概为总户数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二之间。富民上户以诡名寄产逃脱赋役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这是他们作为一个阶层的共同行为,对唐宋以来国家所确立的以财富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役政策的逃避或反抗。  相似文献   

5.
从中晚唐起,富民阶层逐渐崛起。富民阶层成为城乡放贷的主要力量,对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起了积极作用。富民阶层在放贷过程中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牟利,显示出其作为新的阶层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6.
宋时女儿承继家产的现象不少,主要有奁产陪嫁、招婿入赘和遗嘱继承等方式。女儿承继部分或全部家产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或因习俗,或因户绝,或因子嗣不孝等,其中更含有父母的感情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主要表现为阶层不公平、城乡不公平、地域不公平和学段不公平。从本质上讲,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其根源在于市场化背景下的日益加剧的社会分化,尤其是阶层分化。教育公平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好,从根本上取决于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立场、态度和决心。只要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从应有的政治立场出发,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下定决心来处理问题,政治上反对特权化——阶层特权、城市特权、区域特权、精英特权,坚持阶层公平、城乡公平、区域公平、学段公平,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民族服务;经济上反对资本化、产业化,坚持教育的人民性、公益性,教育公平问题就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主要表现为阶层不公平、城乡不公平、地域不公平和学段不公平.从本质上讲,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其根源在于市场化背景下的日益加剧的社会分化,尤其是阶层分化.教育公平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好,从根本上取决于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立场、态度和决心.只要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从应有的政治立场出发,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下定决心来处理问题,政治上反对特权化--阶层特权、城市特权、区域特权、精英特权,坚持阶层公平、城乡公平、区域公平、学段公平,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民族服务;经济上反对资本化、产业化,坚持教育的人民性、公益性,教育公平问题就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海户是明代京师皇家苑囿南海子内一种特殊户民。永乐初,海户是由京师附近和山西等地的编户齐民充当;随着社会上自宫人数急遽膨胀,明代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把收录来的净身人发往南海子充当海户,从而使得南海子海户的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经济上,海户享有一定的赋役优免特权,但是待遇和社会地位极低,仍属于贱民阶层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保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文勋 《历史教学》2006,(12):13-21
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崛起了一个新的阶层--富民阶层.富民阶层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由此形成一个新的"富民社会".在此背景下,一大批思想家纷纷发表言论,肯定富民的重要作用,主张保护富民,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保富论"立足于社会发展和处理国家与富民的关系,要求保护中国社会内部新的发展力量,实为一种具有崭新时代特征的经济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大转型与社会深层变迁.  相似文献   

11.
韶州岑水场为宋代著名矿产地,盛产铜、铅、矾等矿产,其中尤以铜产量最为瞩目,是国家坑冶业、铸钱业的重要原料基地。两宋时期岑水场的发展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一为劳动力主体的转变,由北宋时期的自由坑户转变为南宋时期的配隶犯人及厢兵;其二为生产技术的转变,胆铜法自北宋中后期引进后逐渐在南宋成为岑水场的主要生产技术。这两个变化,即与两宋时期韶州地方社会的发展相关,同时也受到全国坑冶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矿冶业在宋代汀州的产业结构中占居重要地位。汀州在五代时期已经开始一定规模的矿业开发,北宋汀州矿业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元丰前是汀州矿业开发的兴盛期,首要原因在于大批北方流民进入汀州,人稠地狭,不得不从土地资源之外寻求新的经济来源,丰富的矿藏资源为其提供了绝好的物质基础。因而北宋汀州矿冶业成为支柱产业。但从仁宗朝开始就已经出现兴废不常的现象,南宋时汀州矿冶业处于没落阶段,失去支柱产业地位。  相似文献   

13.
荆门自古以来具有荆楚门户的战略地位,又是中华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两次文化繁荣的高潮时期,荆门都充分发挥了其南北文化交融的“门户”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开放融合精神。在当今“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中,居于中部之“中”的荆门,将在更大的范围内以及更深的意义上继续发挥其八方来汇的“门户”作用。开放融合精神成为荆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抓住这一文化资源,就抓住了荆门崛起的机遇。更好的发挥荆门居中的门户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朝廷为加强对敌方的控制,将麟、府、丰三州归治河东路。这一措施的旅行,主要是由于此地区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丰富的战马资源以及朝廷采取犬牙交错的治理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易经》为宋代理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北宋理学家便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辟佛破老,创为新说。从北宋中期理学初创到南宋的一百多年里,理学家在运用《易经》的过程中,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渐趋深刻,《周易本义》是这一认识变化过程的反映。在这部著作中,朱熹恢复了《易经》的本来面貌,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实事求是的可贵精神。无疑,《周易本义》是宋代理学成熟时期的标志性著作。  相似文献   

16.
以北宋知名理学家杨时为出生地和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三明将乐,目前旅游项目主要还是以自然山水风光为主,在国内大力提倡生态文化旅游的背景下,显然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海西"发展战略和将乐旅游的现状,已经具备了实施生态文化旅游的现实可能性,故而将乐应当适时提出以杨时为主要文化符号的生态文化旅游指导原则和包括力推杨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合作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期对将乐旅游从文化价值上提升品位与知名度,促进将乐旅游事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文学史叙述在南宋中后期只关注江湖诗派,对当时的一大批士大夫创作群体有所忽视,而南宋中后期道学派士大夫创作了大量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政治主题类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道学士大夫诗文作品不再是简单的文学作品,而是带有丰富的政治意蕴.在南宋中后期,君主权力的旁落与相权势力的膨胀对士大夫的传统政治秩序理念造成重大的冲击,道学派士大夫与权相的斗争便以此为核心.魏了翁是当时著名的道学派官员,他在经历的两次重大政治斗争中以诗歌作为工具来联系、鼓励、支持理学人士对权相的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代宋诗选本(断代)约90余种,高峰期在康熙年间,其次是乾隆、嘉庆、同治时期。道咸以降,诗坛宗宋风气日渐昌炽,诞生的宋诗选本极为有限。与历朝前贤相比,清人所编宋诗选本大致有这几大特征: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二、编选宗旨更趋多元化。三、以某一诗选为“母本”的续、删、简、补的系列选本较多。四、地域性较为明显,与江南诗性文化、私家藏书等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福建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林业资源,为福建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原料。自唐代始,福建开始造纸。宋元时期,福建造纸业进入发展时期,为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明清两代,福建造纸业进入全盛时期,优质的纸张行销海内外。  相似文献   

20.
宋代清明节是融合"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于一体的一个多重主题、多种意义的节日。正由于此,宋代清明节的节日风俗也丰富多彩,包含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风俗活动。宋词当中有很多作品描绘出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并且在这些异彩纷呈的节日风俗中蕴含着古代人类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