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早在30年代,我就希望国内有一支独立的、客观的书评队伍。今天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呢?至少还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建立起来。书评要推动出版前进,一定要有一支独立的队伍……”。这是萧乾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举办的“首届书评作者培训班”上的讲话中谈到的。当萧乾先生了解到,参加书评作者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30多家出版社时,他特别强调了书评的独立性问题。他打一个形象的比方:正像电影院搞影评  相似文献   

2.
不评赠书     
我们的书评事业为什么远未兴旺发达,我们的书评文章在读者心目中为何不占应有的地位,我们为何出现不了响当当的书评家?……这些问题都大得不得了,远非一两句话能回答。可是再大的问题也都该从小处着手去解决。于是我想,“不评赠书”这样一句话,或可作为一副良药,对书评的萎靡不振起一点医治的作用。其实,这句话是萧乾先生的发明。50多年前,萧乾先生在天津编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的《书评概论》,经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孟昭晋教授多年的悉心编撰,如今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上市.当我展示着作者题赠给我这位责任编辑的签名本和萧乾先生多年前签赠我的《书评面面观》(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一种学术的兴废继绝之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4.
半个多世纪以前,即1935—1937年两年间,在中国文坛上曾掀起了一个写书评、论书评的热潮。一篇篇出自于名家和专职书评家之手的上乘之作,竞相涌现,使书评成为一股新兴的势力引起读书界的普遍关注。这一热潮的直接鼓动者和组织者萧乾先生在当时曾预言:“随着读者层的扩大,新闻纸销路的巨增,这势力于著作界、  相似文献   

5.
萧乾先生是著名的记者、作家、翻译家,同时也是出色的编辑家,他早年进行过大量卓有成效的编辑工作,晚年对编辑出版工作仍十分关心,就在他辞世前不久还在医院抱病为原译林出版社社长李景端即将出版的书评随笔集《渡涛上的足迹》作序。这是萧乾先生生前最后写的一篇绝笔文章。  相似文献   

6.
被巴金称其为"奇才"的萧乾,和妻子文洁若二人因译著结缘,本书为二人合著的书评集,该书前后收集了二人半个多世纪以来评书、话书及与书结缘的文字故事,从七十多年前萧乾先生的毕业论文《书评研究》开篇,以文洁若女士的最新书评《宗璞和她的代表作〈野葫芦引〉》收尾。一篇篇散文,记录了两位文学大家半个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和翻译心得。  相似文献   

7.
书评家萧乾     
萧乾(1910-1999)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对中国现代书评的贡献,最突出的是书评理论。《书评研究》一书,在20世纪30年代就奠定了他中国现代书评理论家的地位。《书评研究》是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时(1933-1934)写成的毕业论文,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这只是一本不到两万字的  相似文献   

8.
其实,有关建立一个“健全的书评制度”问题,对于书评及其学问研究有素的萧乾先生,当年早就有过一回生动的实践。萧先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阵地所进行的书评实践,不仅造就了当时文坛书林中的书评风气,而且为我们最近数月的讨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
博学多识、目光如炬的钱钟书先生,对于书评似乎没有直接说过什么好话。他于1939年2月18日在《写在人生边上》一书的序言中,起笔就是调侃所谓"书评家"的: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末,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缴卷。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为什么需要建立“健全的书评制度”?假如没有这样一种所谓的“制度”,我们的文坛和书林又将如何?凡此,70年来的中国当代书评缺少长足进步的事实,似乎已经给出了全部的答案,而萧乾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借重《大公报》媒体平台所做过的探索和尝试,却依旧可为我们提供智慧和启迪。  相似文献   

11.
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年1月27日生于北京贫民家庭,成长于崇实、辅仁、燕大、剑桥及《大公报》。他为人忠厚刻苦,早获文名,擅长英语,好学喜读。他的书评活动入手早,起点高,出手快,持续久,方面广而造诣深。 萧乾首先是一位60年不辍的书评写作者。 他第一篇书评是1931年的《奥尼尔及其<白朗大  相似文献   

12.
萧乾在30年代即呼吁:我们需两个批评学者,六个批评家,五十个书评家。现代作家和当代作家历来重视书评的地位。大手笔如林语堂、周作人、老舍、叶圣陶、巴金、臧克家、季羡林等所结集的序跋一经出版,即作为优秀的书评为读者所认同并称道。因此,当湖北人民出版社的“书评文丛”一下推出四本集子,仅富有韵味的书名便引起人们很大兴趣:《编书人札记》(王大路)、《嗜书人评录》(高楠)、《爱书人小语》(梁刚建)、《读书滋味长》(李春林)。这  相似文献   

13.
萧乾(1910—1999),世界知名记者,我国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中外著名文化交流使者。萧乾先生一生从事新闻报道、报刊出版以及中英文翻译工作,利用他手中的一支笔,既向国际社会宣传和介绍中国的古  相似文献   

14.
在学术界或是面向大众的书评媒体中,有谁敢以“书评家”的身份自诩或亮相?我们缺乏公认的资深书评家,我们也缺乏具有真正权威和受到普遍关注的书评媒体。就连萧乾先生本人在晚年也不得不悲哀地承认,“书评最大的障碍,来自人情”。  相似文献   

15.
评介一本书,不论是哲学、经济、历史等学术著作,还是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总需要书评作者简要明白地把原书的内容向读者作一介绍,使读者了解原书的梗概。萧乾在《创作与书评》一文中曾经说过:“没有读者期望由书评窥到原书的全豹。但一篇未把原书轮廓描入的书评则象在水中间建房子,既无基础,又不能为人所捉摸。因此,一个清楚的内容展示是必需的。”有时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原书作者的观点,有时是为了论证和说明问题,书评往往需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报纸书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兴盛一时。1935年7月萧乾接手《大公报》副刊,特辟书评专栏,得到当时众多书评家的支持,这成为《大公报》副刊的特色栏目,也成为书评栏目中的“翘楚”。新中国成立后,书评常常是报纸副刊上偶尔设置的一个栏目,很少能够“一以贯之”;而且,在很长的时间内,书评只是政治的传声筒、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当代,《南方周末》的《阅读》、《汇报》的《书缘》、《新京报》的《书评周刊》等都拥有了定期的专栏,总结其经验、探讨其不足,对于繁荣书评,营造“书香”社会有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访萧乾     
一位文艺界的前辈,得知我正在研究中国现代女作家,就热诚地建议我为一名已故的杰出妇女立传。据我所知,她生前最好的朋友之一就是萧乾先生。于是,我便向一位同志要来了萧乾先生的住址,这位同志还仔细地为我画了一张路线图。这样,我就在北京城的最南端,一幢贴近火车道的楼房里,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萧乾先生。  相似文献   

18.
唐弢先生在《晦庵书话》出版时,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这本书会成为新一代读书人的思想航船,引载着他们进入书海流连忘返。书评家徐雁就是其中之一。当他还是未名湖畔的北京大学学子时,便对唐先生的书话如痴如醉了。在唐先生的影响下,他开始了书话写作的道路。十年风雨,弹指一挥,由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秋禾书语》便是他书海泛舟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正在新中国图书评论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的图书评论家。1988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筹备会上,"大家公认萧乾、李锐、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吴道弘、沈昌文、徐召勋为书评专家,从此,结束了在我国找不到、推荐不出书评专家的历史"。1这几位书评专家中,萧乾、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已相继去世。健在的几位仍关心出版工作,并积极进行有关图书评论的写作。其中吴道弘在图书评论这块园地一直辛勤耕耘,他有关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受到出版界广泛好评、关注,对后人有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刊有天津马晓声先生《论导读性书评》一文。读后有一些想法,写出来与马先生商榷,也请方家赐教。开首马先生把书评分为四类:以介绍图书内容为主的评介性书评;以评论、判断图书内容、形式等价值为主的评价性书评;以深层次探讨图书内容及其得失为主的学术性书评;以引导、辅导和指导读者阅读为主的导读性书评。将书评分类研究很有必要,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