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欣 《文教资料》2011,(22):28-29
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其为造字之法,另一派认为其是用字之法。本文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对假借字进行分析,并论述假借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假借”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借,位列“六书”,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休宁戴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用字之法;另一派,以高邮王氏为代表,认为“假借”为造字之法。假借是依语音之同而借文字中已有的同音字字形来为新出现的语词造出新字的方法,在甲骨时代已大量出现。这一造字法的出现解决了早期汉字使用象形类字无法表达抽象概念的局限,促成了汉字体系的完善,也为后来形声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后世对假借之法使用过滥,使文字不堪负荷,大量的语义共一字形也给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通过为其加义符造形声字的方法分流其不同义项,假借之法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通假”是一个经常被与“假借”相混的概念,但它只是一种用字之法,与假借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说起汉字的形体结构,自然离不开“六书”,但历来有关“六书”的解说,又令人莫衷一是,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困难:或曰“六书”均为造字之法;或曰“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之法。笔者认为:持后一说的人忘却乃至否定了“转注”在汉字发  相似文献   

4.
“六书”是作为六种造字法被总结出来的,秦汉至唐都无甚异议。《汉书·艺文志》说:“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颜师古注:“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可是到了南唐,徐锴就隐约地提出假借是用字之法。他在《说文系传》中说:“假借则一字数用,转注则一义数文。”清代学者戴震除了肯定假借是用字之法外,还提出转注也是用字之法。他的《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说:“四者(指事、象形、谐声、会意),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卬、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伸,依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施于彼,曰假借。所以用文字者,斯其两大  相似文献   

5.
再议转注与假借的造字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书”作为一种关于汉字结构的传统理论,其性质归属,历代文字学家说法不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转注与假借的定性。清代学者戴震提出的“四体二用”说多为后代的学者所赞同,将转注与假借划分为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现对转注与假借的造字意义重新强调,并从造字法的标准———汉字形、音、义三要素、转注与假借的造字功能的特点等几个新的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假借"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的汉字六种造字方式之一,但历代学者对于"假借"究竟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众说纷纭。要判断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就要从许慎所举的例字来了解假借的含义,要从"字"以及"造字法"和"用字法"这三个概念中了解历代学者对于假借定性的分歧所在。还要了解假借如何造字,以及假借造字的优点和意义。从而对假借是用字之法还是造字之法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六书”,这是指汉字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和转注、假借两种用字的方法。关于六书的解释,古今异说颇多。现在以汉朝许慎的说法为依据,参考清代段玉裁、王贯山诸家的解释,分别说明于下:  相似文献   

8.
六书是古人对汉字造字和用字方法的一种总结。纵观古文字研究历史,六书之说发端于春秋战国,成熟于两汉时代。汉时有三家(班固、郑众、许慎)研究六书。他们使用名称不同、顺序排列不同、解释也不同。今人以班固之序许慎之名而列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利用六书进行语文教学作用很大。六书中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我们撇开不言。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为对六书作下列分类解释似乎更利中学语文教学。下面便以中学语文课文为例,加以说明。(我们借用代数等式,设字形为X,字声为S,字义为Y,字的符号为F,n为…  相似文献   

9.
六书是前人对汉字进行形音义分析而总结出来的汉字造字法和用字法系统。六书包括象形(如“日”“鹿”)、指事(如“上”、“下”)、会意(如“信”、“吠”)、形声(如“江”、“钢”)、转注(如“考”与“老”)、假借(如“境”假借“竟”、“早”假借“蚤”)。前四项是造字之法,后四项是用字之法。在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掌握并运用一些六书的知识,对于教与学双方都是很有好处的。一、可以帮助理解字义。人们对图画往往比对文字敏感,图画留下的印象往往比文字的深刻。“豆”是象形字,篆文作“(?)”,象一盛着食物的器皿。“豆”的本义就是用以盛食物的器皿,“大豆”的“豆”是它的假借义。象“毋宁毙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否定“六书”是六种造字法和四种造字法与两种用字法的观点, 认为“六书”的本义是指六种汉字: 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和假借字。文章指出, 后人把“六书”看作六种造字法或四种造字法和两种用字法, 原因在于汉儒解说“六书”时使用简称, 从而混淆了象形字与象形的区别、指事字与指事的区别等。只有把“六书”与“六法”区分开来, 才能还“六书”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假借是传统“六书”理论之一。一直以来,人们在假借是用字法还是在造字法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事实上把假借看做汉字结构类型之一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许慎所谓“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到今天为止,大体上还是一种可取的说法。其中所论“本无其字,依声讫事”的假借造字之法,使原始汉字突破了象物象事的表意造字束缚,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言的新的造字途径。本文通过考察汉字乙、丁、h、少的假借造字情况,揭示了假借造字之法对汉字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六书”性质,古有班固的造字之法之说,延至清代,四体二用之说兴盛,影响至今。但从远古的教字规律出发进行探讨,可以得出“六书”的性质是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理论的结论;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对“六书”的排列,并非其文字观的反映,而是他哲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4.
“六书”假借不同于有本字的假借。由假借所引起的字词关系的变化,既可以指某词在已有专造字的前提下,书面用字时借用别的字来表示的情况,还可以指某词在已有专造字以及专用假借字的前提下,书面用字时借用别的字来表示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某词古今用字的不同与通假两类。  相似文献   

15.
假借是六书造字法之一,在早期文字,如甲骨卜辞中就大量使用;它又是古代文献语言中常见的用字方法之一,在先秦两汉的古代文献中大量出现。前者习惯上被称为假借,后者习惯上被称为通假。清人朱骏声曾分假借为三:(1)“后有正字,先无正字之假借。”(2)“本有正字,偶书它字之假借。”(3)“承用已久,习讹不改,废其正字,专用别字之假借。”晚近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则承清人王引之之说,把假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假借字三种类型在备用状态下和使用状态下不同状况的分析,以证明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方法而不是用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许慎所谓"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到今天为止,大体上还是一种可取的说法。其中所论"本无其字,依声讬事"的假借造字之法,使原始汉字突破了象物象事的表意造字束缚,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言的新的造字途径。本文通过考察汉字乙、丁、卜、少的假借造字情况,揭示了假借造字之法对汉字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礼》提出了“六书”这个名称,东汉许慎给“六书”下了定义,并举例加以说明,以后的人谈“六书”,谈“汉字的构造”,大概都是根据许慎的说法。不过,后来的文字学家经过研究,多认为“六书”中的“转注”和“假借”只是用字的方法,不是造字的方法,于是就有了“四书”的说法。还有“三书”的说法,即象形、象意、形声。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教材”)讲述“汉字的构造”,就采用“四书”的观点,对两种用字的方法“转注”和“假借”,也作了简明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宋元明时期,关于转注的研究主要有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文字组合说。清代有的学者继承了宋元明时期的声转说或义转说,有的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如互训说、引申说、义转音近说、省文说、多义字加注偏旁说等。现代学者关于转注的解释,从体用的角度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派,即用字法说与造字法说。无论是用字法说还是造字法说,基本上没有超出宋代至清代关于转注的研究范围,只有章太炎先生的转注说可谓独树一帜,但不少学者认为这种学说实际上讲的是语言学上的问题,而不属于六书的范畴。在认为转注是造字之法的学者当中,有的对转注字的产生方式及其类型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历代转注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明时期,关于转注的研究主要有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文字组合说.清代有的学者继承了宋元明时期的声转说或义转说,有的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如互训说、引申说、义转音近说、省文说、多义字加注偏旁说等.现代学者关于转注的解释,从体用的角度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派,即用字法说与造字法说.无论是用字法说还是造字法说,基本上没有超出宋代至清代关于转注的研究范围,只有章太炎先生的转注说可谓独树一帜,但不少学者认为这种学说实际上讲的是语言学上的问题,而不属于六书的范畴.在认为转注是造字之法的学者当中,有的对转注字的产生方式及其类型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