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编辑之友》1985年公开出版至今25年了,一直以倡导编辑科学研究、探索编辑工作规律、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促进出版事业发展为宗旨,努力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兼具实用性。《编辑之友》是我爱读的编辑出版专业期  相似文献   

2.
《编辑之友》开展以“编辑工作的改革”为中心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好主意。我祝愿这个讨论在编辑工作者、出版工作者以及《编辑之友》的广大读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获致令人满意的成功。去年,《出版工作》月刊开辟了出版“改革笔谈”专栏,《编辑之友》杂志开辟了以“编辑工作的改革”为中心议题的  相似文献   

3.
杜厚勤 《出版史料》2012,(3):119-124
正我们这个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人民出版社,曾经长期办有一份在全国出版界颇有影响力的杂志——《编辑之友》。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这份杂志的正式公开出版,以及此前作为其前身的内部刊物《编创之友》的印发,还曾陆续出版过一大套"编辑丛书"。  相似文献   

4.
《编辑之友》问世25年了。《编辑之友》从创刊开始,就定位在编辑二字上,从倡导编辑科学研究,探索编辑工作规律,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促进出版事业发展到开辟思想领地,共享出版智慧的办刊宗旨一  相似文献   

5.
评《出版科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些年来,在从事《编辑之友》编辑工作中,我曾陆陆续续地接触到各地编辑出版的出版类专业刊物,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大同小异,是这些刊物给我留下的一个总体上的粗略印象。在这样一种总体印象的背景下,我见到了复刊后的《出版科学》期刊。 可以说,我同样是以专门刊物编辑的挑剔眼光来审视它的。然而我欣喜地发现,复刊后的《出版科  相似文献   

6.
同志为友     
六年前,偶尔从《光明日报》上看到《编创之友》改名《编辑之友》并公开发行的一期的“要目”,出版单位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后另立书海出版社)。这信息使我振奋和惊异:全国共有多少编辑人员,不得而知,估计人数总是很可观的吧!然而,几十年来,以编辑为读者对象的刊物,恕我孤陋寡闻, 却是少见得很,这《编辑之友》或者可算是第一家。而这《编辑之友》的出版编辑处,却是山西,我想,一定有一批热衷于编辑学研究的同志结集于斯,志在为中国编辑学的研究与发展进行筚路蓝缕的工作了。其魄力和胆略,自然令我钦敬。我是搞中国现代文艺研究的,对编辑工作也有兴趣,所以,对这《编辑之友》顿生好感,于是写成两篇谈二、三十年代有功于现代文学的两位编辑家的短文,取名“书与人漫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上,《编辑之友》杂志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获此殊荣者,出版类仅本刊一家。  相似文献   

8.
在编辑部狭仄的办公室里──《在失与得之间》后记杜厚勤在我的编辑生活当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和《编辑之友》杂志联系在一起的,而我能够在编余之际零零散散写些探讨编辑学和研究出版理论的文章,也完全得益于我在《编辑之友》杂志工作的那段经历。记得当初进编辑部的时...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11,(7):6
世界图书出版上海有限公司综合图书事业部经理施维在接受《编辑之友》记者采访时谈到:目前,各地出版集团都设有自己的网站,出版集团做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可以说弊大于利,网站的经营和  相似文献   

10.
观点摘要     
奇峰:大出版时代,要大力倡导绿色出版山西出版集团的总经理奇峰在《编辑之友》撰文说:大出版时代,就是要大力倡导绿色出版,这既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出版行业自身进行技术革新、产  相似文献   

11.
研究方法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研究缺少对出版学研究方法的统计与分析,难以展示出版学研究方法的结构与趋势.文章以《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现代出版》《中国出版》《编辑之友》等6种CSSCI出版学来源期刊为例,借助内容分析法,分析在2016-2020年间这6种期刊刊发论文所应用的研究方法的结构与趋...  相似文献   

12.
海边 《出版参考》2007,(2S):16-16
本刊讯该书作者毛鹏1981年调入国家出版局,随后进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先后参与编辑《中国出版年鉴》《出版参考》等刊物,本书即为作者20年来从事编辑出版的工作记录与思考。本书首辑“论文与编辑札记”,从一个编辑的视角大体上反映了出版业改革十多年的历程。若干文章与论点曾为多家报刊转载,如关于出版产业文化性的思考一文在《出版发行研究》1996年第1期刊登后,被黑龙江《出版之友》转载,其中关于我国出版业文化性的特点的论点被《新华文摘》1996年第5期刊载。本书第二三辑为书评文章,包涵广泛,涉及中外古今,文史哲经及科普,充分展现了编辑杂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贴心的朋友能灵犀相通”。提起《编辑之友》,我就有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友爱和默契的感觉。在众多出版业务或学术刊物中,我似乎特别喜欢《编辑之友》,喜欢读它的文章,也喜欢给它写文章。局收发室的同志,因我常常来问《编辑之友》到了没有,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编辑之友》一到,就首先给了我……  相似文献   

14.
编辑的摇篮     
1983年,领导上要我们一拨中青年人,把学术兴趣转向编辑理论研究,恰适中国版协第一届出版研究年会征集论文。拙作《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入选交流,次年《编创之友》第2期全文刊载。不曾想到,那时起,天公撮合,我与《编辑之友》联谊笃厚,几乎岁岁相伴。既读它刊载的文章,又为它写稿。交往中,它却为我铺开了一条不曾想象过的学术活动道路,由最初的编辑理论研究,走向了探讨编辑学,以至深入到编辑史和编辑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文化理性为体商业利益为用——寄语《编辑之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编辑之友>的同志让我就如何办好这份刊物出些点子,我想,先从目前我国出版物市场的一些情况谈起,然后说说编辑的文化理性问题.总的看法是,无论编书还是编刊,都要挖掘出版资源、传承文化理性、创建出版品牌、营造书香社会.  相似文献   

16.
山西出版集团总经理齐峰在《编辑之友》撰文说:出版集团化的核心是追求规模效应,目的在于通过扩大出版单位的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四论何谓编辑(上)──为出版“界说”与刘辰先生商榷刘光裕出版概念与著作概念一样,是界定编辑概念时必须注意的重要相关概念。我在《三论何谓编辑》中曾集中讨论著作概念,本文借与刘辰先生商榷的机会,探讨出版界说。在近年的编辑概念讨论中,出版界说已经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李熙在《编辑之友》撰文说:从出版角度看,影响未来出版最重要的部署和策划是开发出版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的开发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也是一个出版单位长期的战略工程,需要持续性的财务上的大投资。建立出版数据库、数据的采集、筛选、编辑、校正等工作量很大,这种基础性和必须的工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相当多专业人力和财力的投资。  相似文献   

19.
周奇 《编辑之友》2011,(2):80-81
《编辑之友》正在开展关于"绿色出版"的讨论,笔者拜读了第9期、第11期的有关文章,如《绿色出版:你准备好了么?》《倡导绿色出版,加快推进出版发展方式的转变》,觉得缺失了一项重要内容:语言的纯洁与健康。现就这个问题谈点浅见,参加"绿色出版"的讨论。"语言失范,逻辑混乱"我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语言的纯洁与健康"?因为现代社会的语言环境出了问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生前  相似文献   

20.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的沈倩倩在《编辑之友》撰文说:对于健康养生类图书的出版,提倡中西合璧,试做养生传记。国内自产的健康养生类图书泛滥至极,已造成了读者的审美疲劳。虽然引进版的也不少,但在国内并未引起轰动,可见西方养生书在国内仍处于消化不良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