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苗笑雨 《东南传播》2011,(10):58-60
人际传播理论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是传播学重要的问题。研究网络人际传播不单是对现实人际传播理论的解读和套用,更要明晰网络环境自身的特有意义。探讨网络人际传播,不能忽略人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新的变化。对于个体这些新的变化,传播心理学研究视野是必不可少的。网络的特性不能被看作单纯的技术特性,其真正动因来自人性。没有人性的支撑,网络技术也只能是一个简单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戴海波  杨惠 《编辑之友》2015,(10):72-75
在传播学发展史上,关于构建“传播中心理论”的争论曾引起诸多著名传播学者的关注,也影响了对传播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认知.所谓“传播中心理论”是指统摄传播的所有过程,将传播现象进行普遍意义上归纳和揭示的传播理论.文章对其产生的历史进行溯源,指出构建“传播中心理论”的难处即范式的不同,在分析传播理论缺乏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传播中心理论”存在的问题,认为这是传播领域研究逐渐地“内眷化”和“窄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29名育龄女性的半结构化访谈,旨在从传播学视角深入考察信息传播与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育龄女性的生育认知与信息传播紧密交互,共同影响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一方面,大众媒介所传播的风险信息建构了育龄女性的生育风险认知,无形中加剧育龄女性的生育恐慌,从而潜移默化地降低女性的生育意愿;大众媒介所展现的正面话语有助于消弭育龄女性的生育风险认知,但这种正面话语在传播空间中并非总能“被看见”。另一方面,亲人之间形成的垂直代际传播以及同辈之间的水平传播也会对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对育龄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并非完全割裂,而是以互动和博弈的方式发挥作用。其中,来自人际传播的生育信息对育龄女性生育认知、生育意愿的影响力度明显强于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4.
人际传播在西方已经成为传播学的一个支柱分支学科,其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以及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方面都功勋卓著。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际传播始终难以成为一门学科。本文从清理地基——理解人际传播的核心概念开始,探讨了我国在人际传播学科化方面的障碍以及学科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认知传播"研究的实质就是研究"现有理论解决不了的‘例外’"。本文从研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入手,认真地分析了现有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以及我国传媒文化本体、整体文化产业等学科理论和实体解决不了的"例外",探索和设计了"认知传播"的研究范式,提出了科学确立"认知传播"范式体系应该弄清楚几个问题,特别强调"认知是对认识的提升,是对文化核心元素的打造,是确立‘认知传播’范式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韩雪峰 《当代传播》2007,(5):106-107
通过从传播学和语言学角度对言语行为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言语行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行为中的人际传播行为,并阐述了言语行为人际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认知传播概念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传播学,是应时代发展而提出.就“认知传播”这一全新研究范式而言,首要任务是明确其理论溯源;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关于“认知”思想的梳理,到德国哲学中关于传媒与认知关系的探讨,再到认知传播的神经基础,这既是认知传播的理论溯源,也是一种身份自觉;继而探讨认知传播的模式建构,回归到认知传播的核心——意义共享与互动关系;提出认知传播是具有现实属性的创新之举,其具有感知特性、注意特性以及记忆特性,在“互联网+”战略发展的今天,虚拟交互更是凸显关于“意识认知”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也是提升华人传播学研究影响力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吴承诚 《今传媒》2015,(3):124-125
电视节目录制过程中的人际传播和日常人际传播不一样,它表现出来的特质是趋向平等和相对封闭的。本文通过探讨节目录制过程中的角色交流、人际传播在节目录制中各个状态的表现以及录播节目和直播节目中人际传播的差异,揭示普通受众可能无法看到的场景——节目录制时主持人、现场导演、嘉宾、现场观众等不同的角色如何"各司其职",他们在幕后进行着怎样的人际传播;在节目录制开始前、节目录制过程中和节目录制完成后各角色之间的人际传播发挥了什么样的功效,有什么不同等等。这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电视节目幕后不同于荧幕前的传播状态。作者试图通过阐述如何通过把握节目录制过程中的人际传播来给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月荣 《东南传播》2014,(11):101-103
本文试图以"点赞"功能为切入点,以传播学基础理论为框架,并从社会学、心理学出发,在对前人相关文献和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最新的数据资料,关注最新的互联网资讯,从而将"点赞"行为分解为信息共享、人际互动、语义生成三个环节,以此对其进行梳理。进而对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分析传播形态的兴起及发展趋势,在对过去网络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剖析后,总结出当前网络人际传播的新形态,并分析了这种新型特征对于个人、群体、网络及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明媚 《东南传播》2012,(9):125-127
老子的哲学中反映了许多人际传播中的自我认知思想,老子的自我认知观,包括柔弱的自我概念、不争的自我意识以及处下的自我价值;其对提高人际传播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放低自我,心怀他人,这也许是老子思想对处身现代的人们的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11.
詹姆斯·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用仪式化的隐喻建构文化层面的传播观念,为当时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传播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他所提出的仪式观和传递观分别指向传播学的文化科学和效果研究两种传播学范式,我们可以借助天主教及新教教义进一步认识这两种范式。基于涂尔干、芒福德对宗教原始形态的分析,凯瑞借助“仪式”这一宗教概念抵达传播的文化路径,具体即通过仪式的核心概念——“秩序”来生成精神价值,铺设意义系统,构建现实结构。  相似文献   

12.
熊顺聪 《新闻界》2013,(4):30-34
村干部是国家政权的代理人,也是农村社会的当家人,他们也是农村人际传播中的重要成员。本文以村干部的形象为切入点,探讨他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网络,以及他们在农村人际传播中的核心地位,并借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分析村干部人群的人际传播的具体过程,探索村干部在乡村人际传播中的不同角色。  相似文献   

13.
档案信息传播类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档案信息传播学中,对档案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研究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此,首先要对档案信息传播的类型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档案信息传播系统。人类传播系统是由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类型组成的,这些类型之间相互衔接和交织,构成人类传播系统的总体运动。档案信息传播同样也存在着这些类型,并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功能,这些类型的有机结合,构成档案信息传播系统。  相似文献   

14.
网络化时代,微信的兴起与迅猛发展是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软件领域的一次变革,对传播模式尤其是人际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传播现象。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旨在分析微信的主要传播特征,探索微信传播的影响,试图揭示微信在网络传播时代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本文则从传播学的人际传播视角进行分析,介绍霍曼斯人际传播理论的基础、决策模式、人际冲突、自我披露、人际关系变化等方面的基本观点。本文对于全面研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岩 《新闻三昧》2005,(12):26-27,30
传播学认为,人际传播的社会互动作为一种最原初的、最直接的方式,具有大众传播所无可比拟的亲和性与感染性。在人际传播中,传受双方相互影响的深度和力度要大大超过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保持着人与人之间最直观的“面对面”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7.
QQ空间人际传播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天瑜 《东南传播》2010,(3):120-121
QQ空间正在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人际传播特征渐强。目前有关QQ的研究较多,而与QQ空间有关的论述较少。本文以传播学为切入点,从QQ空间的人际传播动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角度考察了QQ空间的人际传播特征,论述了这种"拟态人际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晶  肖欢容 《东南传播》2017,(12):87-89
在传播学领域里讨论人际冲突与人际传播的关系(以下统称"二者关系"),学者们往往会从功利主义、社会心理学、文化和关系视角入手。但这四种视角未能科学地论证二者关系以及不能揭示人际冲突与构成人际传播的其他要素如何进行互动。一般系统论为我们提供一种科学而严谨的视角,从系统与要素、联系与环境、结构与功能为起点,把二者关系纳入到系统中进行思考与论证,可为学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对于研究"冲突与传播"的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 ,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健康传播研究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其中有关健康传播史方面的研究更是完全阙如。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依据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主体等的不同,对我国古代大量存在的健康传播行为加以划分和归类,分别从人际传播与文献传播、语言文字传播与非语言文字传播、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等几个不同的侧面对我国古代的健康传播历史展开论述,从而勾勒出一幅我国古代健康传播的历史画面。本文以不同于时下传播学界流行的关注当下、关注实证的现实主义研究取向,将研究目光投向大量的文献史料和前人的传播实践,开辟了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关注健康传播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