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浮力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实验和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物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让学生初步学会做水的浮力的实验 ,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任何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并知道浮力的应用。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水的浮力的实验 ,通过实验理解水有浮力。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沉到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三、教具、学具准备教具 :水槽、弹簧秤、砝码、乒乓球、泡沫塑料块、录像带。学具 :水槽、弹簧秤、砝码、玩具潜水艇、乒乓球泡沫塑料块、铁块、小石块、钥匙块。四、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观看录像 ,引入新课。让学…  相似文献   

3.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对物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是物理学的源泉,也是验证物理规律的唯一途径.浮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部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用实验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发挥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4.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运用知识,是学好自然课的关键.首先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能在教学中起导向作用,下面以<水的浮力>为例,分析、说明: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水的浮力,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以及浮力的应用.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利用实验测定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了浮力.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上册第六章《浮力》是一个重点单元,根据经验,这一章也是初二学生能否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现行课本,主要采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教学难度大,学生“感受”不深。我们把演示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启发学生正确理解浮力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做五个实验。从物体在空气中的秤重与液体中的秤重不一样,让学生从感性上得知浮力的存在;再把物体放在水、盐水、酒精中秤重,与在空气中的秤重相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浮力与液体的性质(密度)有关;把物体逐渐浸入水中看到浮力逐渐增大,使学生感知浮力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把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再逐渐增大深度发现浮力不  相似文献   

6.
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实验,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对浮力这节的教学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该实验设计为家庭实验,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运用知识,是学好自然课的关键。首先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能在教学中起导向作用,下面以《水的浮力》为例,分析、说明: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水的浮力,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以及浮力的应用。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利用实验测定...  相似文献   

8.
浮力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要准确理解浮力的概念,并且能够利用所学的浮力认识通过实验来验证影响浮力的因素以及学会在实践中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简要分析如何结合浮力教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物理浮力的教学中,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通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只能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简单的演示浮力产生过程,整个过程时间非常短,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看清楚浮力的产生过程,实验效果很差。单纯的靠理论分析、推理使学生理解这方面的知识,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有必要设计和制作一种能够直接显示浮力产生过程的实验演示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论述了改进后实验的实验过程和课本实验的实验过程,通过对二者进行对比,得出了改进实验更易直观地探究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及不产生浮力的情况,实验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1.
徐宏武 《考试周刊》2013,(19):134-135
<正>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浮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学业考试中浮力题目难度较以前有大幅下降,但浮力知识的学习仍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创设教学情境,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浮力的概念、公式和原理,教学中老师们在积极开展课本实验的同时,还针对书本实验进行改进或创新。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不少老师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利用Scratch软件设计了仿真实验平台。该仿真实验平台具有可以显示物体大小、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大小、浮力大小等功能,学生可以直接从平台中读取实验数据,从而充分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利用该平台进行辅助教学,让“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另外,学生还可以在仿真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复习和巩固相关的物理知识及原理。  相似文献   

13.
浮力与密度的综合实验题,意在考查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下面是利用浮力测定物质密度的几种方法,希望同学们边实验边思考。一、利用漂浮法测定物质  相似文献   

14.
为搞好《浮力》一章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并指导学生自制学具配合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 浮力  说明浮力存在的3个实验。图1 11 小木块能浮在水面上处于静止状态(见图1),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浮力。12 图2所示实验说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如电池、钩码等也受到浮力的作用。13 换用其它液体,如酒精、盐水做实验。  归纳这三个实验可得知所有液体对浮在它们里面的物体都有浮力。14 浮力产生原因验证实验。教材中图12-4图2 图3 分析说明了浮力是液体对物体的向上和向下压力之差…  相似文献   

15.
在初二物理教学实践中,发现从‘液体的压强”起,有部分学生感到物理枯燥、抽象,已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与学业成绩开始下降.而“浮力”又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浮力的概念,规律更难理解掌握,因此,应从实验入手改进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加强“浮力”的实验教学.笔者把这章的教学内容编成五个问题进行七个探索性学生试验.课堂上具体进行的方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验,观察,回答教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总结规律或解释现象.l浮力的研究学生实验1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1)实验器材:弹簧秤,金属块(铝块40立方厘米)烧…  相似文献   

16.
一、本课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知道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学会做水有浮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推理能力。 二、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任何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浮力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最难学的内容之一,有研究表明[1]:由于浮力的内容学得不好,引起了初中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分化。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是浮力的内容比较抽象,而学生的思维水平较低,学习起来困难较大。(2)浮力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受到学生经验中形成的前概念的影响较大。因此,通过设计实验来架设思维的台阶、促进学生观念的转变非常必要。一、浮力计的设计为了使测量浮力的实验步骤简单化,而且能够测出浮于水面的物体的浮力和本来浮于水面的物体完全没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我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浮力计。它…  相似文献   

18.
黄孔任 《快乐阅读》2011,(10):119-120
案例背景科学演示实验是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有些演示实验如果加以改进,能发挥其更高效的作用。一次来自课堂教学的反馈:在教浮力一节后,发现学生对浮力的存在,浮力的方向还是否比较模  相似文献   

19.
【教学案例】 浮力及其测量是九年级物理“浮力”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如何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拓展教材空间,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呢?一位教师由课题引导学生举例说出能感受浮力的生活场景时:有学生介绍自身游泳时的感受,在水中身体受到向上的浮力,踩在池底时脚底感到更舒服了;有学生介绍白天鹅浮在湖面上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正>"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用"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决定浮力大小因素比较多,开放性也较强,故为本节的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在快乐的心情中接受新知识。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具体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