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家国情怀”是人民对祖国、家乡、民族、家庭的一种综合性的思想情感。《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家国情怀”列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价值。初中历史教学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的教学素材有很多,笔者试以初中历史“明朝对外关系”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家国情怀既是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中历史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教育教学核心内容之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既具备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也能真正担当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积极运用本地域的乡土历史资源不断丰富家国情怀教育内容,还要借此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使学生能够在更多的乡土历史资源学习中形成浓郁的家国情怀,并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为进一步发展历史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学科核心价值观。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同时还要求把"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到高中历史课程中,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4.
林军 《亚太教育》2021,(1):44-45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教育应坚持的核心价值观念。优化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素养,激励学生深入探究丰富的历史史实,能深植爱国情感和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婷婷 《成才之路》2020,(7):140-141
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应深刻认识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发挥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把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家国情怀是中学历史的核心素养之一,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本文阐释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主要论述家国情怀教育在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传承、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厚植、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高中历史教师应从以往传统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家国情怀;营造教学情境,渗透家国情怀;深挖历史人物,呈现家国情怀;拓展课堂内容,内化家国情怀;开展实践活动,升华家国情怀,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他们能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从而更加努力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8.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正在学科教学当中全面渗透和落实,为素质教育的开展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充分凸显了学科的育人作用。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进行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指导历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有着很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历史教师应该在正确把握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的情况下,创新历史教学活动,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教学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向。实践中发现,历史细节对培养家国情怀有独特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历史细节从个体自我完善、家庭亲情观念、国家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及其养成,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师教育教学的新目标,以及衡量自己教学成果的新标尺。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都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家国情怀则是核心价值观在历史学科中的集中体现。本文将结合统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中的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探索家国情怀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姜钰鹏 《甘肃教育》2021,(3):184-185
家国情怀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构成其他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大数据搜集、梳理、整合历史信息,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历史探究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对历史课堂的建构与发现、交流与探究、联系与运用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此,笔者结合具体课例,从家国情怀素养的“体验—情动—感悟—内化”四个方面,探索大数据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2.
郭建 《教育》2024,(7):21-23
<正>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标准很多,历史核心素养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能够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做出贡献。因此,本文以“图说历史”为教学手段,通过对核心素养的不同层面进行评价,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落实教育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相似文献   

13.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代历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家国情怀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拓展提升、利用地方史、挖掘教学资源等方式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历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20,(11):15-16
伴随着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入开展,我国加大了对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来看,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内,家国情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属于历史学习和认识等方面的思想、理念以及情感体现,可以将历史教育育人功能有效地体现出来。在新课标中,对于家国情怀的定义是增强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责任意识,尊重和了解各个区域的文化传统,而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既是社会的基本目标,更是满足国家需求的关键。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当代语境中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内涵。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家国情怀教育则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常见误区,包括思维僵化保守、极端爱国思想、缺乏世界意识,继而探讨了高中历史教育中家国情怀教学的优化对策,如培养学生思维、渗透和平理念、融入世界视野等。  相似文献   

16.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在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究中,具备一定的人文追求和社会担当。在当前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改革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对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家国情怀”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具有价值关怀,还要关注现实生活问题,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使命。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期,我国历史科目的教学目标已经成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中的核心素养里,家国情怀展现了对价值的追求。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实现党和政府对教育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形成较好的国家认同心理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等。因此,本文对家国情怀的内涵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希望可以推动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从而顺利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0,(14):129-130
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素养,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价值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并且随着高中教育不断受到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者逐渐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的研究策略,意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新时代的高素质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家国情怀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与升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主要通过精神理念、情感认知等方式对中华民族产生影响。进入新时代,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将家国情怀融入中职学校的历史教育,契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通过提升教师队伍的家国情怀素养,传承优良家风,课堂教学讲好中国故事,将红色文化融入历史教学等举措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20.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强调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 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家国情怀存在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 传统文化之中,七年级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 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落实家 国情怀教育,进而形成强烈深厚的民族国家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