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正>《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作。作品创作于1927年夏天,发表于1928年8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上,1929年4月,被收录入他的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中。早在1926年,戴望舒与施蛰存、苏汶一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反动当局拘捕,经保释出狱后,又逢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诗人被迫隐居江苏松江友人家里。大革命失败,戴望舒  相似文献   

3.
张红红 《考试周刊》2011,(44):23-24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正>戴望舒的《雨巷》创作于1927年,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忧伤哀婉、情感的回旋往复、语言的精雕细琢和音韵上的沉郁舒缓成为了新诗史上的名作。此时,新诗从1917年胡适的发轫之作到戴望舒的《雨巷》已经走过十年的路程,其已经呈现出自己的鲜明艺术特征,下面,我以《雨巷》为例,对其艺术特征作一基本的梳理。一、从结构上看,诗歌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个小节大致相同,只有第一小节的第四句"我希望逢着"变成  相似文献   

5.
戴望舒(1905- 1950),浙江余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代表诗有:《我思想》、《寒风中的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  相似文献   

6.
王淑红 《语文天地》2012,(11):33-34
《雨巷》这首诗作于1927年夏,于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为这首诗,戴望舒有着"雨巷诗人"的称号。当时的戴望舒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法国象征派的特点是极富象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先生何以要创作《荷塘月色》,又为什么在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不少学者,包括一些教科书,认为作者的这种情绪与大革命失败有关。我认为仅凭文章作于1927年7月就推断它与大革命失败的关系,既不充分,也有悖历史的真实,是一种泛政治化倾向的表现。这种理解既不利于读者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家作品,又无助于读者真实地把握文章内蕴,是阅读重点和兴趣的误导。  相似文献   

8.
刘琳 《语文天地》2012,(6):33-34
《雨巷》这首诗作于1927年夏,于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为这首诗,戴望舒有着"雨巷诗人"的称号。当时的戴望舒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法国象征派的特点是极富象征色彩,意向朦胧含蓄,戴望舒的这首诗运用象征这一表现手法,传递着一种浓郁、阴柔之美。同时作者也深受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我国现代作家郑振铎写的抒情散文。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当时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于当年5月离开中国,旅居巴黎。课文描述了作者在离别祖国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坚强决心。教学时可先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自学生字词,  相似文献   

10.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我国现代作家郑振铎写的抒情散文。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当时,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于当年5月离开中国,旅居巴黎。课文描述了作者在离别祖国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坚强决心。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节)讲作者乘船离岸时的见闻和感受;第二段(第二、三、四节),讲作者沿途看到的景物和感受;第三段(五至九节),讲作者  相似文献   

11.
《雨巷》是一首象征暗示的抒情诗;《梅雨之夕》是一篇独特的诗小说。两篇作品都富有诗情画意,在抒情内容与抒情方式上有着较多的相同与相近之处,表现了作者及其同时代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时代社会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内容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作品,他早年留学法国,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追求一种朦胧飘忽的诗风,意象朦胧、含蓄.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飘忽朦胧的,悠长寂寞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一切都是那样"凄婉迷茫".诗人把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相似文献   

13.
我校英语系讲师谢炎秀创作的长篇小说《梅江春》约25万字,即将由广州军区《虎门》杂志社出版。作品以梅县东山中学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东山中山学生从1927年大革命火热的斗争生活开始,直至1977年叶剑英元帅  相似文献   

14.
雨花台,在南京中华门南,俗称石子冈。相传南朝梁代云光法师曾在山顶筑台讲《法华经》,届时天上落花如雨,遂有雨花台之名。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里成为国民党杀害革命志士的刑场。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关注个体情感到融入宏大历史书写的情感变迁:作者在少年的时期,将情感倾注于字词,以凝重的笔调、稚拙的手法,描绘出多愁善感的"少年人"形象,《旧锦囊》写尽了少年人的感伤和寂寥;震旦大学的革命经历使诗人认识到革命斗争本身的艰巨性,流血和死亡的震撼使1927年至1932年期间的他开始回避实际的政治斗争,对革命的热情逐渐冷淡,他将爱情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表现对象,《我的记忆》和《望舒草》写出了诗人与施绛年爱情中的喜悦和苦涩;抗战的爆发使他冲破了多年以来与政治和革命文艺运动的隔膜,此时的诗歌不再是纠缠于个人的小悲欢,而是表现出空前的爱国热情,《灾难的岁月》呈现了抗战时期作者的沉痛和悲愤。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独特的情绪和现代知识分子隐秘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五四”以来抒情散文的名篇。它创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作者任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正在致力于散文的创作。朱自清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爱国的知识分子。对于旧中国黑暗的现实,他感到不满,但由于阶级的局限,他当时还没有勇气参加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所以思想上不无矛盾。一九二七年七月,这正是大革命遭到失败、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年月,作者思想上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文章的劈头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隐约透露了箇中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正统论的角度对晋代陈寿的《三国志》进行探讨,通过对陈寿所处的时代,《三国志》的创作背景,历史上对其褒贬不一的评论的分析,寻绎其创作视角的历史渊源。作者身处的时代,险恶的政治环境,决定了作者以魏为正统创作《三国志》。并由此得出结论:评论史书不能脱离史书创作的时代及当时政治环境,孤立的去考虑,否则就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8.
悠长寂寞的雨巷伫立着忧伤的主人公,他痴痴地张望,久久地张望……这就是《雨巷》诗行里一幅会动的画面。好的诗歌让人感动,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雨巷》正是这样的好诗。作者用文字代替画笔,既描绘出了主人公在雨巷中翘首企盼的画面,又让我们体会到了那充满忧伤和苦闷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关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历来有一种观点认为,文章抒写的是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见人教版教学参考书)。“难得偷来的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是符合文章和作者处境实际的。但对所谓“淡淡的哀愁”,笔者却不敢苟同,倒是认为,作品抒写出来的哀愁是浓重的,深沉的,是不可排解的。首先,就当时的政治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心情来看,作者的哀愁不是“淡淡的”,而是浓重的和极其压抑的。文章写于1927年7月,这一年,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中国的前途命运如何?凡正…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讲《雨巷》这首朦胧诗,按惯例我照教科书把它讲成了一首政治诗。1927年是中国现代史上黑暗的一年,反动派对革命青年进行疯狂屠杀。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潮堕入了深渊,他们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当时一部分进步青年的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