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丰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两为”原则,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相结合等路径,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有二,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马克思主义早期理论和中国化理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可以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的进程。针对高校德育工作发展,一方面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扎实推进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坚定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环境下,在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高校要深刻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激活传统文化魅力,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激励机制,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高校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体,以丰富教育载体和健全保障机制为两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以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树立文化自信关乎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培育,是高校承担的使命和职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中国近现代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中承上启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培育文化自信具有丰厚的资源和独特的优势,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培育文化自信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式,二者具有价值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人的根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高校应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繁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立体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探索文化自信培养路径建构,对提高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增添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其文化自豪感,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提升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更能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助力。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信念和民族精神,也蕴含着坚实的文化自信底蕴。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进路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然而,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并未充分重视,一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有偏见。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所指的"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确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坚守是实现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因此,应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用红色革命文化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的定力;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自信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大时代课题。高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要天力弘扬、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等教育要实现殳德树人的要求和目标,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1.
吴娜 《文教资料》2020,(6):74-7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标志和智慧结晶.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本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探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三个途径,以期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使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绵延不断的精神支撑,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世界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浩瀚瑰宝中,“礼”的思想是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行为规范、理性思维以及情感文化三重意蕴,是中国人做人、做事持久保留的“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吸收融入“礼”文化的当代元素,能够使抽象的道德行为规范具象化,以理性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有效地唤醒在个人潜意识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因,对立德树人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引。当今思想文化激荡碰撞,社会思潮跌宕起伏,大学生思维活跃,掌媒时代形成了数字化,信息化和移动化的传播新格局,如何有效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文言诗文的人文教育作用如下:引导青少年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高校加强外语专业研究生思政教育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外语专业研究生的文化自信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尚未形成文化自信培育的合力、文化自信培养缺乏整体性、文化自信培育方式较为单一、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面临冲击.为此,高校在外语专业思政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强化文化自信协同育人、深化思政教育内容贯通、丰富文化自信培养方式、培养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等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新课改和新高考背景下的地理课程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活动、试题的数量和类型逐渐增多,所以教师要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不断开发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课程资源,推动文化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的整合,从而更好地继承运用、传播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指导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明确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而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高考,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架起了试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渗透着学科思想方法。以近几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试题为例。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增强高校师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网络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可通过深刻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转化利用、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体系传承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程建设、建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等途径,促进二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培养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新目标。这为高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具备较好文化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升华。高校是大学生培养的主阵地,文章旨在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有效融合路径,让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得以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而且是民族自信、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探讨在社区教育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总结在社区教育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经验,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实现路径,以期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