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在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第三节,共包括下列两部分: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节大气环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的实际应用,又为后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版本本节课选用的教材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气候这节内容在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地转偏向力,大气环流等,为学习气候奠定了基础,学生初步了掌握岩石圈和大气圈中有关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知识,本节课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也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和能量交换,二者位置与强弱的变化,影响到其它各自然地理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以后的自然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气压带与风带”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部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是后面学习气候、洋流、水循环等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理论依据。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将“气压带与风带”置于“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的背景下,还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理性思维上无  相似文献   

4.
科学分析教材有利于教师厘清各知识点的层次结构,为教学设计指明方向。文章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建构教材分析框架,以湘教版教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一节为例,说明教材编写方式对学生认知负荷的影响,为教师正确分析地理教材提供了方向,并提出了有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初二世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世界的气候”,是全部世界地理教材中最重要而又最难教的一部分。本节内容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1、世界的气候是复杂多样的;2、虽然复杂多样,但气候的形成又是有规律的,是受到地理纬度,气压带、风带,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等多种因素影响、制约的结果。教材着重解释了气压带和风带这一影响气候的因素;3、由于各地所受到的各种因素影响情况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并按一定的规律分布。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人气三圈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圈环流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是全球气候形成的基础。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平衡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气候的形成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分析和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可以全面分析和了解全球的气候。一、有关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几个重要概念1.地球自转、公转与黄赤夹角地球本身围绕其自转轴的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  相似文献   

7.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本条标准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首先,学生要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次,能够通过所绘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干湿性质和移动规律;最后,  相似文献   

8.
一、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中的重难点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之后,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之前的核心部分.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看...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规律的教学探讨戴竹君笔者在讲授“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移动规律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阅读高中地理课本上册第62页第二自然段:“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季节变化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  相似文献   

11.
陈兵 《成才之路》2014,(21):95-95
一、设计理念 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物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来探究地理过程成因以及规律等。因此,我在设计本课进行教学时,从学生身逆遇到的实际热力环流问题人手,力求将知识融于生活,并充分考虑目前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引导掣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提升他们匀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章内容与前后知识关联性很强,其中“热力环流”更是本章内容学习的基础,因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而且后面的“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等也都是“热力环流”的知识延伸和理论拓展,所以“热力环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见,学好这部分内容是掌握大气运动知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由于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作用,地球可分为大致与纬度平行的若干气压带和风带,根据这些气压带,风带降水量和降水的特点又可分为不同的降水带。其中对于信风带的降水,目前一些地理、气象教材及有关参考书认为:信风带降水稀少,因而定为“少雨带”,在这些教材的论述中,由于付热带高压带(即回归干燥带)和极地带雨量稀少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关于“信风带是少雨带”这一结论的提出都是相对赤道带和西风带的降水来说的。信风带究竟是多雨带还是少雨带,其降水量是多于西风带还是少于西风带,这是气象学和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重要问题,有必要进行认真探讨。经过笔者对世界降水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信风带的降水量要多于西风带,因而是仅次于赤道带的第二个多雨带。本文试从信风带与西风带降水量的比较来论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
<正>《三圈环流》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中第一课时的内容,该课的知识点集中体现在三圈环流模式图中。能否理解并运用三圈环流模式图,关系着重中之重的知识点——《世界气候的成因及分布》的学习。实践教学中,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机械地死记气压带、风带的相关知识,无法理解并运用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习题训练时,错误率较高。鉴于《三圈环流》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学习困难程度,笔者深刻地反思了自身的教学实践,并以加涅九段教学法为指导思想,得出应该关注的教学细节,并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由于降水分布知识综合性强、空间跨度大,降水的分布及其成因分析便成了我们的学习难点;而且通过对(等降水量线图中)降水的空间分布的分析说明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是重要的考点,因此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拓展分析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纬度位置对降水的影响纬度位置决定着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纬度位置、气压带(风带)与降水的关系如下:赤道附近——赤道低气压带——赤道多雨带→终年高温多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少雨带→降水少;南、北纬40° ̄60°的大陆西岸——西风带——温…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Ⅰ》第二单元第二课"气压带和风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考点,突破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瓶颈具有重要意义。一、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精心设计带有悬念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6.
探究式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以高中地理教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整合知识点,将复杂的气候成因简单化,通过探究式教学情境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是高中地理上册第二章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图示法进行分析,其过程如下:第一步:先让学生读北半球亚欧大陆盛行风模式图(如上图),在乙图上标出A′、B′、C′、D′、E′5处的风向,在学生回答前,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两个知识点。1.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及其季节移动。甲图是1月份的情况,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移动,使此时的气压带和风带与春秋分时相比向南有些移动,中纬西风带也南移,因而A、B均位于中纬西风带…  相似文献   

18.
[知识回顾]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每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季节性地往返运动,于是又造成气压带、风带每年在南北半球季节性地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这里要注意的是,北移和南移是气压带、风带在某一季节相对于春分、秋分时的位置而言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对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1.气候类型的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是在赤道低压与信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区,冬季,在干燥的信风控制下,降水少,草木枯萎;夏季,在赤道低压控制下,降水丰沛,草木茂盛。非洲食草…  相似文献   

19.
曾强 《教学考试》2023,(18):38-42
<正>一、章节课程内容分析大气圈是与人类活动密切联系的外部圈层之一。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表征,其相关知识也是自然地理基础的必备内容。从结构上看,必修一大气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原理,是学生学习选择性必修一的常见天气系统、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的基础。“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运动”章节从宏观空间视角阐释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关键影响,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大气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关联的理解,建立大气环境下的人地协调观。  相似文献   

20.
廖树标 《广东教育》2014,(11):44-45
"气候类型"的判读、分布、成因、特征等是高考的常考点。其中有三种气候类型,近四年广东文综地理试题反复考查,这三种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三种气候类型是教材案例中重点列出的三种,都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密切相关,与《考试大纲》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相一致。高考严格按《考试大纲》考点命题,掌握这三种气候类型的判读、分布、成因、特征,对2015年的备考还是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