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四十年代起,朱自清的散文就被推上白话文散文范本的宝座。他的《背影》、《荷塘月色》二篇,常被选人中学的语文教材,尤其是后者,可谓家喻户晓。他的文章严谨不苟,风格平易自然,以温厚之心朴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风格平易自然,既不晦涩,也没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又不乏神奇清新之处.朱自清从小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以后又长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因此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是形成他的散文风格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源于演讲的《论自然》(1836),秉承了英国随笔的传统,语言纯正平易、风格透明澄澈,有着爱默生对自然机趣的领悟和宇宙的觉识,也承载了新英格兰时期一种全新的思想—超验主义。  相似文献   

4.
张鹿秋先生教学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落俗套。他学识渊博,文章写来简明扼要,朴实无华。为人做学问认真严谨,实事求是。我们应该学习张鹿秋,改造我们的师范教育。  相似文献   

5.
张栋 《阅读》2007,(9):1-1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冰心老人的文章,《小橘灯》、《再寄小读者》。读着这些文章,就仿佛身旁站着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谆谆教导着我。长大了些,我又通过读书,认识了郁达夫、鲁迅、朱自清、巴金……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的散文空灵轻巧,极具神韵,这与他深厚的语言功底是分不开的,以《荷塘月色》和《绿》为例,可以见出其修辞方面诸如通感、比喻、比较及叠字使用的熟练,使文章极具审美意韵。  相似文献   

7.
何亚涛 《阅读》2014,(Z3):23-25
<正>【阅读导引】《白水漈》是朱自清散文《温州的踪迹》中的第三则,和第二则《绿》一样,也是写瀑布的。作者将自然之美与想象之美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笔下的白水漈奇特幻妙,令人神往。诵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略作者  相似文献   

8.
李燕  杨茗 《阅读》2024,(19):10-13
<正>“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自古是风物秀美之地、人文荟萃之城,素来以风光旖旎闻名。三月杨柳、五月琼花、十里春风,成就了古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豪壮梦想。朱自清便是在这有“淮左名都”之称的扬州长大。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但他对扬州眷恋至深,曾写下《我是扬州人》一文。扬州氤氲在空气中的清、秀、丽,给朱自清以无限文思,他用最朴实、最自然的笔墨记录下真真切切的扬州印象。  相似文献   

9.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日神和酒神精神的双重作用下进入自由幻觉的梦境与沉浸于身心狂欢的醉境联合互动的结果,是其死亡本能和生存本能的交互运作之下与荷花的死神意象和爱欲象征的相互对抗与和解的产物,更是其追求生存之美、关怀自身与死亡逾越的自然结晶。  相似文献   

10.
“五四”以来,新一代青年的骨肉亲情反映着新的社会内容,带有新的时代特色.朱自清的亲情类散文名篇《背影》、《给亡妇》、《儿女》等,主要笔调在倾诉家庭离难之苦,真挚地倾诉了面临社会动荡,家道中落以后的离难之苦和对索人的思念.本文试从这类作品的分析中谈谈如何加强学生对此类文章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认识亲情的可费和美好.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先生曾说:“我始终没有忘记除了我们的今天外,还有那二千年的昨天,这角落外还有整个世界。”(朱自清:《闻一多全集·序》)这便勾勒出一个宏大的比较座标,接受文化的广阔视野,思考研究问题的无限时空。那么将易于失却真的的母题,置东西古今的文学海洋,则不难发现人们对此一母题的钟爱、关注、思考与表现。 我国明代刘元卿《应谐录》有《僧在》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12.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一文,思想上体现了王禹偁“屈身而不屈于道”的高尚人格追求,主题鲜明,艺术风格简雅古淡,平易流畅。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1898——1948),字佩炫,江苏东海人,除了极少的作品外,他创作的新诗和散文编为《踪迹》,杂文集有《背影》《欧你我》等,此外还有不少语文教学和古典文学的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以《背影》一文名扬天下,文中流露的父子真情更是为世人称道。而有学者著文对此提出质疑,并称朱自清文中的“背影”意象暗指母亲,是他潜意识中女性意识投影的结果。对此,笔者从父亲形象、父子关系以及女性意识三方面进行考察,一一反驳了该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解读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威逼下退隐内心的文人情结和历史依据,揭示其在《荷墉月色》中构建的与现实相对立的精神家园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6.
自朱自清先生的美文《荷塘月色》问世以来,有关该文的主题、结构便议论纷纭。从散文文体特征入手,运用叙述学的视角解析叙述者“我”在该文中独特的存在方式与作用,并进而阐释《荷塘月色》特有的叙述结构,可寻出一条相对清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通过万物有灵论、自然价值论、自然本体论三种自然观类型,分析川端文学代表作《雪国》的自然观表现.  相似文献   

18.
汪群娟 《阅读》2015,(14):30-3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现代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在《匆匆》开头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感慨岁月如梭。1948年,朱先生因贫病交加不幸病逝,五十载匆匆人生却留给后世无数经典。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大师的风采!朱自清故居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安乐巷27号,始建于清代,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扬州民居特色的三合院式建筑。朱自清六岁时,从出生  相似文献   

19.
生态女性主义揭示了自然和女性之间的某种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葬花吟》是《红楼梦》中荡气回肠的一笔,其"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朝漂泊难寻觅"揭示了女性与自然的关联,体现了自然的女性化和女性的自然化。作者有意将黛玉和花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对二者共同的命运产生了思考。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葬花吟》中女性与自然的联系以及葬花吟的生态女性的意识出发,为解读红楼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陈婧妍 《阅读》2012,(5):46-47
During the last winter holi-day,I have read a passage named Transient Days by Zhu Ziqing,written in Eng-lish.(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附后)I have learned a lesson from it,that is,cherish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