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位好友聚在一处,各自讲了一件后悔之事。A 先生: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我是回天津过的。一天晚上9点多,我从亲戚家出来乘公共汽车回家。突然,在拥挤的人群中我发现了一位中学校友,激动的心情难以言传——她一直是我暗恋的女孩。因为她们搬家,我已六年没见到她了。最初的犹豫过后,我鼓足勇气挤过去同她打招呼。她是乘车去接下中班的母亲。我还沉浸在邂逅的兴奋中,她已到站下车了。我眼睁睁地看着她又消  相似文献   

2.
亲爱的孩子们,在这个世界上,你们是我最爱的人。我一直为一件事揪心不已:我死后,谁来照顾你们、关心你们?我决心找到一个人,把你们托付给她。现在,我终于找到她了。对我来说,她是最善解人意的,也是最有人情味的。就如同时下年轻人说的那样:她总能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我希望,你们能认她做干娘。她,就是虚假广告。我的大儿,你身体不好,你缺锌、缺钙、缺各种维生素和氨基酸,  相似文献   

3.
上一次与韩女士相聚是在1997年夏,当日寸她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我去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出席友协授予她丈夫陆文星先生“中国人民友好使者”光荣称号的仪式。会后,她与我和友协的卞晓春同志,就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作了长谈。整整六年过去了,她情系中华的赤子之心一直感动着我。  相似文献   

4.
金枝 真没想到,事情的结果却是如此可悲.谁都无法相信,山林在种种折磨中挺了过来,却预料不到山里的人整整换了一茬.多年以后,我只见到一个疯女人,她骑在毛驴身上,神情悠闲地与我擦肩而过.她的丈夫心疼地扶着她的腰.我感到她很面熟,似乎与我曾经朝夕相处.猛然我想了起来,她不是山林的女主人、曾经叱咤一时的太太贞香吗?我回头拼命追赶着他们,我的头巾在风雪之中飘荡.  相似文献   

5.
芦笛 《文化博览》2007,(2):39-41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回国。一次在返程中,我和邻座的小女孩聊上了。她虽然离开大学校门不久,却满脸是成年人的自信与干练,举手投足间处处流露了与年龄不相称的自信与老练。她告诉我她是到美国去攻读商科硕士学位的。  相似文献   

6.
段东平 《对外大传播》2005,(2):33-33,38
尽管母亲生前一再吩咐,她身后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丧事一切从简,不要麻烦单位领导和同事、亲友,但因母亲原单位外文局和新世界出版社的领导及她生前好友,坚持要为她送别,我们还是举行了一个简朴的告别仪式。母亲走了,她留给我无尽的思念与回忆,这几个夜晚,我辗转床侧,难以入眠,母亲平凡而可敬的一生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昨天父母生前好友张彦叔叔打电话询问母亲的丧事情况,他让我写写母亲,并答应给我帮助。在张叔叔的鼓励下,我决定写写母亲。尽管我文笔不佳,但还是期望以此寄托女儿对母亲的崇敬和哀思。母亲幼年时期正值军阀连年混战,她…  相似文献   

7.
我欠的债     
现在我是一个人过日子,一个女儿一星期来看我一次,拿拿报纸,送些食品,还帮助做些零事。有一次,我忽然向她道歉:几十年前,我狠狠打过你一次。"我早已经忘了,爸爸,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可不是,她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我极不耐烦地对待过妻子李叔华(当她病重的时候)。她子宫里长了一个肉瘤,流血不止,躺在床上不能动。她对我说:"在床旁柜子抽屉里有一瓶云南白药,可以止血,你帮我找一找。""这半夜三更,怎么找"我近乎咆哮了。她只温和地回答了一句:"将来你要后悔的。"现在她死亡已经二十几年。我追悔无及。我们  相似文献   

8.
杨柳轻扬     
她的美,无声无息最初认识杨柳是因为工作关系,后来熟了,就成了朋友。熟了以后,她问我对她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为什么别人都说她有点“冷”?我直言不讳,开始对她的印象就是觉得她有点难以接近,因为她是主持人嘛,很自然的就想到:傲呗。其实后来交往过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人们的最初印象确实会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偏见。其实我觉得她的“冷”和难以接近是因为她的“静”。她不张扬,总是很静。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喜欢听别人说话。女孩但凡长得漂亮点儿,又是主持人,总会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有点望而生畏,但是又渴望和她们相识,于是会在心  相似文献   

9.
聚散两依依     
我和益萍都喜欢在我就读的这所大学的 林中散步。她和我是中文系的同班同学。初次见面是在一个微风轻拂的早晨,我们从同一条船上到大学报到,并不相识,刚上学校接站的车,感觉她沉着娴静,剪了短短的头发,虽不是那种面欲闭月羞花、貌可沉鱼落雁的窃窕淑女,也不像那种喜则笑逐颜开、乐就心花怒放的性情中人,但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秀,看上去却有着某种难以言传的气质。那是一九八二年的秋天,我刚过十八岁生日,当时一接触女生,显得局促而腼腆,当我的目光偶然和她相遇时,我发现她的神情在那一瞬间,似乎也有些专注。  相似文献   

10.
我的朋友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一个令她异常懊恼的消息:她那没有结婚的女儿怀孕了。我的朋友向我叙述她的女儿终于说出这件事时那可怕的一幕。朋友夫妇谴责她,斥骂她,用各种所能想像到的恶劣的语言来责备她。我的心为他们疼痛。我能帮助他们在这条鸿沟之上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吗?我觉得很沮丧,因为面对这种困境,我也想不出好办法来。但  相似文献   

11.
秋婶     
我和秋生是发小,小时候常到他家玩。他五岁那年,爹上山砍柴被蛇咬了一口,没走到家门就死了,她娘也成了寡妇。我们那地方的习俗,寡妇都随儿称呼,平辈叫她秋生娘,晚辈就叫秋生婶,我们嫌拗口,干脆叫她秋婶。寡妇一般都穿黑褂子,俗称黑寡妇,但秋婶不同,她偏喜欢穿花衣服。她不光出门穿,居家也穿,头发总是弄得油光水滑的。在我眼里,她是全村最俊俏的女人。她心眼也好。常炒豆子、花生给我吃,还给我缝补挂破的衣裳。我家兄弟姐妹多,我娘顾不过来,有时我甚至觉得,秋婶比我娘还亲。后来我  相似文献   

12.
难堪的母亲     
雪小禅 《文化博览》2006,(11):61-62
我常常见到那个老女人。她又老又丑,还脏。她提着个破袋子在我们楼前楼后捡破烂,谁家扔了什么破东西,她总是很快地赶过去,不顾尘土飞扬,不顾肮脏和臭味扑面而来。起初,我很厌恶她,因为,拣破烂的人好像太不顾一切了,几个人一哄而上。另外两个捡破烂的老男人说:"让着她吧,谁让她有个疯闺女呢。  相似文献   

13.
3岁:常抱我。给我做好吃的。喂我。我尿了裤子不打我。9岁:我考试不及格她不笑话我。我揪她辫子她不告诉老师。借橡皮给我用———不借给别的男生用。每周五下午我送她回家,路上买一个冰激凌,一起吃。18岁:貌美如花。和她一起走进游泳池,旁边的男孩子会看得眼睛发红、鼻子呛水。傻乎乎的,可爱!相信一见钟情。不嫌我的球鞋臭。饿了,会泡方便面就可以。参加通宵舞会从不喊累。夏天裙子能盖住内裤。听我讲笑话会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14.
成长的烦恼     
小学一年级,我曾经为一颗大金牙烦恼。它镶在一位女语文教师的牙床上,平时隐约可见,但在她单独辅导我朗诵一首诗时,却突然光彩夺目地迸发了出来。"滴答滴答,下雨了;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她摇头晃脑,做欢乐儿童状,她的嘴巴起码比平时大出了一倍。我恐惧地看着她大嘴深处崛起的那颗金牙,不知如何是好。我的女老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而且她还真的姓金。问题是才小学一年级,我已经知道了金牙是地主女儿才会有的,  相似文献   

15.
悲情卖花     
春运第一天,我从成都火车站经过,看到人山人海中有很多小女孩正在拦住返乡的民工卖玫瑰花。她们有的死皮赖脸死缠赖磨,有的则干脆抱住民工的腿,不给钱不让走人。我想:怪了,这些孩子不是一直在酒吧和咖啡馆集中的地区活动吗?怎么到火车站拦起民工来了?我拦住一个卖花的小女孩,问她为什么转战到这里来了?她起初不理,我许诺如果讲了就买她五枝花,她才说:老板说,我们是乡下孩  相似文献   

16.
天堂母爱     
廖武洲 《文化博览》2005,(10):63-64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9岁以前,爸爸妈妈都把我视若掌中宝,我的生活无忧无虑,充满欢乐.但自从我母亲和我父亲去了一趟武汉的某医院后,我的生活就大不如前了. 父母回来的时候是在晚上.说实在的,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最喜欢的是妈妈.每次妈妈从外地回来,我都会娇模娇样地跑上去,张开双臂扑到她怀里要她抱,即使我9岁了,依然如此.  相似文献   

17.
木梓 《文化博览》2007,(4):13-14
我近期的头等大事,是致力于打消我3岁半的女儿奋勇争第一的念头。有一天,从幼儿园接女儿,问她晚饭吃的是什么,她答非所问却充满自豪地告诉我:“我第一名。”黄昏的阳光照在她得意扬扬的小脸上,镀了一层金黄色。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学刊”诞生已经十年了,我和她相识也已经八年多了。今天我们庆贺她的生日,是为了重新梳理一下我与“文化学刊”的情缘。作为一个文化人,我在“文化学刊”发表文章之前,就已经知晓“文化学刊”了。一是因为她的“名字”,二是因为她的栏目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说这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全国唯一的综合性文化学术期刊”;三是因为她的掌门人曲彦斌兄长为人忠厚、知识渊博、  相似文献   

19.
为爱而歌     
早上起来,天阴阴的,似乎要下雨。楼下的房东阿姨起得特别的早。我听到她在扫楼梯的声音,和往常一样的节奏和频率。今儿,是中考的日子,她儿子已经在去考试的路上了吧!我寄居的地方是市郊的农村了。房东一家淳朴热清,对我这个十九岁的单身女孩也格外照顾。阿姨更是个知冷知热的贴心人。昨天,我回来时给她儿子带了两瓶水,说考场上用得着。阿姨的感谢却让我有些局促。其实两瓶水不值什么。  相似文献   

20.
金枝 真没想到,事情的结果却是如此可悲。谁都无法相信,山林在种种折磨中挺了过来,却预料不到山里的人整整换了一茬。多年以后,我只见到一个疯女人,她骑在毛驴身上,神情悠闲地与我擦肩而过。她的丈夫心疼地扶着她的腰。我感到她很面熟,似乎与我曾经朝夕相处。[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