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新闻标题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媒介争取受众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闻标题的竞争”,这早已成为新闻实务界、新闻学术界的共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第一讲所谈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各种形式的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共同要求,这很重要,但还不够。因为,不同形式的评论在写作中还有不同的要求,只有认识了这种特殊要求,才能在具体的评论写作中做到得心应手,写出精品。新闻评论是客观情况的反映,是写给受众视、听的,而客观情况和受众兴趣处在变化之中,因而新闻评论的种类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发展、变化当中。以报纸为例,由100多年前只有“报道社论”这一种形式.逐步发展到今天的社论、评论、述评、短评、编者按、编后话、署名评论等多种形式。而我们写作的时候,一般是一次一篇,一…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多元化社会,新闻评论发展至今,表现出三大趋势:功能的健全,由以前的政治宣传工具裂变成市场经济的新闻媒介功能;内容的大众色彩,由以前政治性论说为主的评论内容发展为丰富多彩的面向大众的评论格局;形式上的群众性,一改往日单纯的说教模式,展现出时评、配论、对论等多样化的评论形式,满足了受众对观点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徐迅 《新闻三昧》2003,(3):48-49
如果“将事实与创作分开”是新闻报道标准的第一条,那么,“将事实与观点分开”,这是新闻报道标准的第二条。用一个更通用的新闻术语表达,它的另一个说法应当是“将报道与评论分开”。新闻从业者都知道:“报道”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传播”。而“评论”是指“受众结合重要的新闻事实,针对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通过新闻媒介所发表的论说性文体”。报道的内容是事实,是客观的;评论的内容是观点,是主观的。因此,“将报道与评论分开”也可以表述为“将事实与观点分开”。  相似文献   

5.
新闻媒介刊播广告,受众从中得到大量经济信息,新闻媒介从中得到资金,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近年来一些广告主大作虚假广告,借助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赖感推销名不符实的产品或服务,给读者带来很大损失,挫伤了受众对新闻媒介的信任感,实堪忧虑。一、几种虚假广告虚假广告在新闻媒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现象A、对比性广告没有调查依据。这是最多也是较为明显的虚假广告。明明不是新产品,却胡吹“国内首创”,销路并不好的产品,硬说“行销全国”。例如某海滨城市一商场为揽顾客,在当地电视台的广告中说:某某商品本商场价格最低。而事实是,该市并未建立有效的商情调查网,全市公私商店数不胜数,根本不可能作商  相似文献   

6.
姚红骏 《新闻实践》2011,(10):51-52
一般说来,新闻评论主要是从某一个时间、某一种现象、某一个事由入题,对其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剖析,及时准确地加以阐释、引导,就事论理,以小见大。新闻评论作为意见性的消息,是实现新闻媒介舆论监督和喉舌功能的重要方式,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同时也能提高受众理性思维的能力和发挥社会的排气阀功能。如今身处Web2.0的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7.
“对论体”是报纸针对新近发生的比较有争议的新闻事实,表达正反对立观点或多层面阐释问题,表达多元观点的一种评论形式,它是电视辩论形式在报纸上的延伸。作为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它有利于增强受众认识的思辨性、提高其认识的独立性、提升其认识的深刻性。“对论体”新闻评论需要通过报网互动来弥补其与受众互动性不足的缺点,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新闻媒介的言论,除去“社论”、“评论员文章”这类宏观指导色彩较浓的体裁之外,只要是“评论”,总会涉及具体的事件或社会现象的。问题在于,我们新闻评论的写作业已形成一种模式:具体事件或社会问题甚至一些典故通常被当作阐述理论的素材,因之也被称为“由头”或“引子”。于是,评来议去,评论的主体却游离于材料的本原,起初由它发端,最终却回到了某一既定的理论概念上兜圈圈,结果却在重复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大道理,缺乏新意。至于作为“素材”的具体问题,则至难动其一根毫毛。无怪人们称这种评论为“说归说,做归做的‘空对空导弹’了”。  相似文献   

9.
点评的写作     
近年来,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言论品种被众多的新闻媒介广泛采用,并且已深得受众欢迎.常见的如人民日报的“编后小议”、“快语新言”,经济日报的“编辑点评”等.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与评论是新闻媒介最主要、最常见的两种体裁。报纸和广播的评论历史较长,常用社论、评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被称为报纸、广播的灵魂。电视评论起步较晚,现在还有不少电视评论例行公事而发,或袭用报纸、广播的评论,照本宣科。由于未能对电视评论给予高度重视,使得评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很好确立。如何充分发挥电视的特点和优势,采写好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能体现电视特色,并为受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新闻评论?笔者认为,要突破长期以来单一的口播形式,让画面直接进入评论,增加电视评论的图像信息。电视评论注重画面的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琦 《青年记者》2016,(23):86-87
新闻评论作为表明媒体立场、引导社会舆论和吸引受众关注的有效形式,是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新兴媒体更是着力创新新闻评论的内容和形式,试图打造符合用户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新闻评论板块.澎湃新闻客户端“生活”板块下的评论栏目“澎湃联播”的评论文章所展现的“轻评论模式”,配合澎湃新闻“社论”栏目,共同发挥着舆论监督和引导受众认识的作用,并且在新闻选题、语言风格、版面形式以及互动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2.
评论是新闻媒介针对各种新闻事实,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一种新闻体裁,被称为新闻媒介的“旗帜”。广播评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不仅具有新闻评论的基本特性,同时又受广播自身规律的影响,具有不同于其它新闻评论的一些特点。通俗化。首先,从广播听众的组成成分来看,广播评论的内容需要通俗。各种不同的报纸,一般都有相应的读者层次,可以根据办报宗旨和对象的不同,选择和确定各自评论的内容。而广播评论则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是新闻工作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新闻评论,编者不能因为篇幅小而忽视它,因为它往往是占据一个版面或一个栏目中比较醒目的位置,而一篇好的编者按也能为报道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记者和受众之间架起一座互动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介是舆论宣传工具。新闻的思想性是“新闻媒介传播的新闻及其它材料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和所体现的思想观点。”①新闻的可读性是“新闻内容与新闻形式完美结合的尺度。新闻提供的事实同受众利害有关,有新闻价值,是可读性的支柱。”②只有寓思想性于可读性之中,新闻媒介的舆  相似文献   

15.
刘晨光 《青年记者》2016,(36):64-65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又有了新的特点. 1.新闻评论传播形式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日渐成熟,新闻评论的形态日益丰富,诞生了“网络新闻评论”,它指的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个体受众或具体的组织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包括网络媒体自身所发布的评论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网民针对某一问题的评论性文章.从广义来上讲,网民针对媒体发布的新闻展开的一系列“转发”“评论”也属于新闻评论范畴.  相似文献   

16.
舆论导向,简单地说,就是新闻媒介以自己传播的观点、倾向对受众的引导和影响。我国的新闻媒介作为体现党的政策思想和反映民情民意的大众传播工具,深得受众的信任,因而舆论导向对于受众正确价值取向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央提出新闻媒介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提高引导水平”,实际上就是要求新闻媒介在注重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好舆论导向的度,从而逐步将舆论导向纳入科学的轨道。 近来的新闻媒介,特别是报界,连续不断地报道中小学生厌学、自杀和犯罪行为。一系列事实的报道以及对事实产生…  相似文献   

17.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吉林日报》2001年11月15日上的《干净干事出活》一稿,被评为三等奖。这是一篇评论员文章(作者为毕政)。“评论员文章”是报纸、杂志、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的编辑部以评论员署名,就某一问题发表意见的文章。规格低于社论,为目前我国新闻媒介常用评论形式,其所表达的基本观点和主张,虽然不能视为完全代表编辑部,但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得到编辑部同意的。评论员文章既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又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它的选题  相似文献   

18.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是新闻业的一个老话题。每当这两者的平衡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时.这个话题就会被重新提起。正如我们现在旧话重提,就是因为目前我们有些新闻媒介在追求商业利益方面走得过了头,从而淡忘了或忽略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育,我国新闻媒介也日渐走向市场,追求商业利益成为各媒介积极主动的行为。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从而争取更多的广告,各新闻媒体挖空心思、各显其能。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求新求异。与过去相比,新闻媒介的报道面大大拓宽了,报道的自由度大大加大了。 然而,“自由”是一把“双刃…  相似文献   

19.
中美因为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受众接受习惯的不同,导致新闻评论写作形式的大相径庭。政治体制赋予评论形式某种规定性,文化传统对评论形式进行渗透,受众的接受习惯也会对评论形式予以制约和影响,中美评论的写作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一、评论议题的来源:美国重视读者的需求和愿望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了,但国际新闻战并未停止,相反,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全方位地争夺新闻市场,争夺受众。西方新闻媒介正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国来,迫使我们奋起迎战。 一、严峻的挑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西方新闻媒介正在全方位地侵占我国的新闻市场,和我国的新闻媒介争夺中国受众。 现在,西方的报刊:诸如《读者文摘》、《新闻周刊》、《时代》、《纽约时报》以及港台的一些报刊在我国的图书馆、涉外宾馆、机场等处经常可见,加上我国出国人员以及境外旅客随身携带的书刊,数量已相当可观。 西方的国际电台,诸如“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以及港台地区的一批电台,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