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写在前面     
《现代传播》2016,(4):3
在媒体融合深化发展进程中,在"电视+"的融合实践中,传统电视的地位和角色,需要坚实的收视市场分析的支撑。封翔的《媒体融合进程中的电视力量——2015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分析》较为全面地探析了这个问题。隋岩、徐晨的《叙事重构时代》面对和分析的是这样的问题:伴随互联网媒介的迅速发展,信息大爆炸重铸出一个全民叙事、全民传播的时代;把握不同传播形态中传者叙事的特征、选择适宜的叙事视角、恰当利用断点点燃叙事,对  相似文献   

2.
邹蓉 《东南传播》2021,(11):62-64
本文以笔者参与"时代楷模"孙丽美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活动为例,深入分析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身处在一个全域、全时、全民传播的媒体传播新语境当中,如何通过创新叙事方式、调整报道定位、加强多媒体融合、构建高效传播矩阵等叙事策略和传播路径上的新探索,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影响力、发挥主流媒介的传播效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新闻传播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3.
"微时代":宏大叙事的终结者?"微时代"的到来不仅影响着人际间信息沟通的方式,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人们对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接受习惯和审美趣味,并将最终改变媒体的传播形态。当信息的受者悄然变身为信息的传者,甚至是信息的发布者,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影像的传播方式逐渐从传统的电影电视"大银幕"向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小银幕"转变。而"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影像风格的代表,同样遵循着"内容为王、故事第一"的基本特征。在新媒体的传播条件下,微电影的叙事结构更加简单、叙事节奏更加紧凑、叙事策略和技巧更加大胆和多样。对于微电影创作者来说,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应该以"动人"、"创新"这两个关键词为创作核心,将经典视听语言与新媒体传播特征进行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对微电影的叙事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方亭  周佳舟 《东南传播》2021,(1):141-143
在互联网5G技术即将到来的风口上,全民UGC时代的到来,以个人生活记录与个性化展示为代表的Vlog使得传播的主体、路径和呈现方式有所不同.相较于传统新闻宏大叙事、理性客观的话语形态,纪实视频博客(以下简称Vlog)以即时性记录、草根化视角、创新性内容、见微知著的个体叙事、潜移默化的情感传播成为了新闻呈现的新形态,引发了...  相似文献   

6.
李冰  吴亦楠 《今传媒》2023,(9):37-41
本文分析了融媒体时代下“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节目内容的叙事特征与叙事策略;采用文本分析法,概括出该节目以圆形场地创造对话叙事空间、三元主体共创叙事文本、明暗双线交错推进叙事的结构特征,探讨了该节目具有的跨平台融合与网感化传播、梦想叙事激发情感共鸣以及柔性传播三重叙事策略,旨在为提高跨文化节目制作水平和国际传播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唯有内容优质,才是媒体生存及发展的根本。曾经,4G带来了短视频和全民直播的风口,如今,5G赋能的融媒体新时代才刚刚起步。无论任何时代,内容价值不会因技术逻辑的走红而过时,如何生产好内容、把内容讲好、凸显内容价值,是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衡量其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的第一把标尺。本文将结合案例,从当前媒体叙事特征、叙事创新探索及面临的挑战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媒体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曹昂 《东南传播》2014,(3):9-12
电影《天生一对》讲述了一个乳腺癌病人的故事,是我国娱乐教育节目中将电影叙事与健康传播联系起来的有益探索。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对《天生一对》进行叙事结构分析,可从情节、角色和健康信息入手。该电影在情节上扩展了死亡五阶段理论,但存在着对家人和医生、社会支持理论叙事的不足,同时在传播乳腺癌防治信息的医学准确性上有明显模糊。通过探索该电影的在乳腺癌议题上叙事结构的特点和不足,可为健康传播叙事结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强 《编辑之友》2022,(6):60-65
在叙事传播实践中,故事就像传染病一样扩散,二者的发生和运作机制十分相似。透过“病毒感染”这一隐喻,可以很好地探究叙事传播的现实表征与理论逻辑。情绪连带与认同是故事病毒式传播的关键。叙事传播扎实地立足于人的身体与感性的基座上,凸显了叙事传播机制的身体性。伴随着巨大情感能量的叙事行为,满足了人类表达意义、建构自我认同、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增强社群团结的需要。故事在重述和流传过程中像病毒一样不断发生变异,叙事参与成为主体赋权的过程,个体以此获得意义表达、情感连带和叙事抗争的权力。  相似文献   

10.
语言叙事与图像叙事是既传统又现代的叙事方式.文章从广告传播的语图叙事沿革、图像转向、评判等角度展开论述,认为在广告传播中,采用哪种叙事方式既是广告效果的考量,更是社会认知和社会文化使然,认为只有二者真正有机结合、相互映衬的共生状态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王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与电影叙事的比较,从媒体实践、视听关系、叙事和叙述者等四个方面考察非虚构电视节目的叙事现象和叙事特征.着重说明,与主流电影首先作为叙事的表现相比,电视媒体的首要任务在于提供与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资讯:与电影自我讲述和以叙事为目的不同,电视是以叙事作为修辞手段之一,非虚构电视节目的叙事表现为一种他者讲述.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对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探究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中传者身份的表征与身份传播的作用模式发现:组织传播中身份的作用既是组织统一性的维护,也是组织结构的维系。大众传播中传者身份则体现为媒介身份和受众身份的双重博弈,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形成的统一身份认知相融合,以促使社会共识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多元化构造。传者身份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束缚的表现。传者身份在不同的语境下以不同方式影响个体的信息传递和交往活动。网络传播中的身份则重新划分为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互联网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带来各个传播环节的不稳定性,使传者的身份作用更加凸显,并将原有的传播类型转化而出现传播类型边界的消融。在互联网环境及其影响下,网络传播导致传播边界的消融与身份传播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石雪 《出版发行研究》2023,(10):70-76+8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大任务。当前,中国出版业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对外传播的中国叙事体系中还存在着叙事主体不够多元、叙事内容不够系统、叙事策略不够有效的现实问题,从而导致对外传播效果不理想。中国出版业要构建和完善对外传播的中国叙事体系,应扩充叙事主体,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战略布局;丰富叙事内容,深入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体系;巧用叙事策略,提升中国叙事的共识与魅力。  相似文献   

14.
周宏伟  匡野  宋馨谷 《传媒》2024,(2):50-52
智媒时代,技术革新推动媒体叙事呈现开放多元新态势,对传统叙事语言带来冲击,互动叙事形态构成的媒体传播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探求智媒体中互动叙事传播形态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以智能生成、动态交互、辅助优化为要素的媒体产业传播策略,从情感传递性、参与体验感等方面进行拓展性思考,探讨人工智能助力下媒体生产与传播策略融合的价值,以期为互动叙事研究架构提供理论延展,拓宽智媒体传播策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面临重要的机遇,但由于当前在传播过程中存在“讲不出”“听不懂”“传不远”等问题,推动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受到一定影响。中国新闻社“近观中国”栏目“以文化为桥”,聚焦讲好文化共性、特性、多样性,不断尝试构建中国叙事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国内外传播媒介变革的大格局中,做好对外传播,既需要融通叙事的平台与方式,又要创新叙事的故事和话语,凝聚共识,引导国际舆论。我国近年来对外传播中的叙事创新,主要体现在叙事传播平台、叙事传播话语、叙事传播内容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连接一切的互联网在人们的交互中已内化到人的心智结构和思想模式,"媒介大时代"与"叙事小时代"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中最为关切的是生命传播中的认知革命。文章提出"生命传播"的概念,希冀在互联网时代传播学能够更加注重生命叙事与体验。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荣荣 《东南传播》2011,(12):33-34
对于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及叙事艺术,已有少数学者进行过相关的研究,但更多的学者和界内人士关注的是其营销价值,而从传播学的视野对微电影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者更是少之甚少。运用传播学的原理解读微电影的叙事艺术,不仅能够指出微电影在叙事及功用层面上流行的原因,还可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叙事方式的变迁,发现开幕式的叙事视角从“我”转向“我们”,从精英视角转向全民视角;叙事逻辑从陈述历史的宏大叙事转向讲述故事的微观叙事;叙事内容从“介绍中国”转向“一起向未来”。由此得到启示:只有根据国情调整叙事方式,创新中国话语体系,并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进行共情传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化时代,电视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作为电视节目主体和骨干的电视新闻更是首当其冲。如何面对挑战,笔者从传播理念、传播技术、传者对受众的态度以及对传者的要求等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希望对电视新闻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