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是古代档案文论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文章某种风格与境界的追求,体现着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理想,而这种人生理想又以其哲学观念为根基。因此,我国文论中的"水"之喻蕴含着文章风格、人生理想与哲学观念几个相互关联转换的内涵层面。  相似文献   

2.
"水"是古代档案文论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文章某种风格与境界的追求,体现着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理想,而这种人生理想又以其哲学观念为根基.因此,我国文论中的"水"之喻蕴含着文章风格、人生理想与哲学观念几个相互关联转换的内涵层面.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论著作封面图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论著作封面图像虽然处于文本的边缘,但其特性、价值性、重要性不容忽视,不可低估.西方文论著作封面图像具有复杂性、独特性,并具有阐释功能与价值,美育功能与价值,认知功能与价值.西方文论著作封面图像的独特性,确保将其作为明确、特定研究对象的合理性,其复杂性则保证了研究对象内容的丰富性,其功能与价值则使封面图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目前国内西方文论著作封面图像的生存状态来看,学界与书籍装帧设计界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够,还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气话语形态研究,夏静著,商务印书馆,2014一对于"气""文气"的研究阐释,始终是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文学理论家、古代文论研究家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于不同的理论诉求,对"气""文气"进行内涵阐释和理论层面的整合建构,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史上话语纷争不断、观念纠缠不清、学理庞杂乖  相似文献   

5.
<正>本书为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诗学研究著作,阐明了中西诗学对话的意义、条件与方法,梳理了历史上中西文论的交互影响,并对中西文论在文学形式、批评、阐释、接受与相关概念方面的诸种理论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体对话与实证变异”包括前四章,以实证的方式研究中国文论的他国化变异和当代西方现代文论中国化的变异。第一章就新时期文论四十年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牛海花 《出版广角》2017,(21):93-95
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张江教授在《作者能不能死——当代西方文论考辨》一书中,对当代西方文论存在强制阐释的问题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与批判,并与当今国际文论界的专家开展卓有成效的对话与交流,彰显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自信和文学理论领域的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论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在哪里? 这是一个古老而常谈常新的话题。近十年来,围绕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和“现代转换”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李春青先生观点独到:当代学人的价值观念与运思方式实际上仍然受着古人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  相似文献   

8.
刘文飞新著《读与被读:世界文学名著十一讲》是一本外国文学通识课讲稿,与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同属一类,不只会对听课者产生语文方面的积极影响,还会在学生们心中播下“文学用美的形式唤起我们心底的善”的种子。批评的激情与理论的“冰冷”能否兼备?本文重点分析该书中隐含的“作家文论”元素,指出整个讲稿具有一个潜在的贯通性理论命题——“人身上的悖论”,如果把《读与被读》的副标题换成“世界文学经典人物形象的悖论”,它就会成为有关人物塑造的诗学专论。本文作者切盼外国文学研究者用作家笔触丰满理论身躯,这类作家文论早该成为“理论化”“理论主义”之后现代文论的另一种样态,也切盼俄国文学研究者在诠释经典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用作家文论引导年轻学者重视理论思维,以此为中国文艺理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9.
童庆炳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一书,以上、中、下三编的构成,有综论有分论地展开了对于从先秦到清代的文学理论的研究,不论从基本范畴的阐释上,还是对十位文论家的理论归纳上,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是研究古代文论的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文学研究有各种各样的“视角”,就像看万花筒,从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绚丽多彩的,没有高下美丑之分。然而在文学研究中人们却常常以为自己的研究视角最正确,并以此而贬低别人的视角,这实在是很幼稚可笑的。即如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观念史的研究曾经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其后范畴史研究又后来居上,热闹一时,此外还有关于作者、版本的考证,诗话、文话的辑佚、校勘、笺注等,都有各自的路数,也都有各自的学术价值,不能扬此抑彼,妄分轩轾。今天我们拈出“趣味”二字作为古代文论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或也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概而言之,有下列数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确立以来,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颇为兴盛。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术领域。说它古老,是因为它面对悠久的中国历史和文学传统,有着两千多年漫长的思索历程;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论著作的版(文)本变迁与谱系研究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系统清理西方文论著作在本土与异域的版(文)本变迁情况,绘制出谱系图;深入考察各个版(文)本之间在"十三页"层面上的差异以及其原因,并对其进行意义、内涵阐释;确立西方文论著作版(文)本遴选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当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两种"交叉与融通"现象--诗书画论融通与文史哲融通,并就研究方法的互补及"历史还原"、"现代阐释"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问题提出了浅见.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文论及美学研究中,"历史还原"与"现代阐释"属于应当重视的原则或方法,"理论创新"则是目的.在研究中要做好沿波讨源的"历史还原"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现代阐释"意识,通过多渠道研究,努力在"中西融通"、"古今交会"中,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曾洪军  曾洪伟 《编辑之友》2012,(6):99-102,116
西方文论著作有着复杂而独特的版本构成与属性,其十三页(尤其是除正文页之外的其他十二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亦即史料价值、信息价值和阐释学价值.由于视野和思维的局限,学界对于西方文论著作版本的这些方面重视不够,对它们对于西方文论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足,因此出现了研究的盲区和缺陷.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按下了“快进键”。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倒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论霸权式冲击,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并没有带来对当下本土文艺实践的有效阐释,而是造成所谓文化批评的失语失范;另一方面还因为责任使然,此事体大,属文之大者,“我思故我在”,没有“思”,“我”焉何在?焉能与西方或他者对话?学术议程的“快进”蕴含着学界深沉的使命情怀和清醒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论与文学创作的现实基础──《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曹道衡研究我国古代文论,往往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对主人常用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如“气”、“志”、“情”、“神思”、“风骨”、“隐秀”等等,究竟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常常想利用现代或西方的...  相似文献   

18.
自陈文忠的《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和尚学锋等人的《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问世以来,国内从事中西接受理论比较研究的学者一直翘首期待一部与之相对应的本土接受文论史的产生。邓新华教授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以下简称《接受诗学史》)出版,标志着本土接受诗学体系建构取得了崭新的进展。邓新华自始至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判断力坚信,在文学接受论域,中西理论都有许多共同的思考结晶和相通的话语命题。在我看来,邓新华教授的这种学术努力,并没有陷入有人担忧的“以西套中”或“以西代中”的陷阱,恰恰相反,它为解决当下文论界颇感焦虑的“失语症”打开了一个有效的理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张海明教授新著《回顾与反思──古代文论研究七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是一部极有批判精神的学术史。“七十年”的古代文论研究历史虽然不算很长,但毕竟是好几代人的努力,可能有人少人期望张海明的“回顾”,能罗列出值得炫耀的长长的成果清单,但这本书里没有。学科的成果.在本书中作为现象受到了冷峻的辨析和评判,其目的是为摆脱学科当下的困境。这是这本书处理学科历史的出发点,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本书在理论水平上要高于一般的学术史著作。本书着力论述了古代文论成为一个现代学科,实是来自域外文论的压力。书中…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艺术家被视为“模仿者”的观念在古典文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8世纪以后,“模仿说”受到冲击,“人们在对其批驳中普遍强调艺术的想象与创造的本质,强调艺术家、诗人作为‘创造者'的主体地位”[1]。尼采、海德格尔、福柯等都曾肯定艺术家作为审美主体的重要性,并强调人在艺术中的自我创造性。如果说,早期文艺理论家对“艺术本体”讨论形成的一系列成果,是基于“艺术家何为”这一问题的拷问,那么作为在实践探索中的一次尝试,李凤亮教授率领团队撰写的《艺术原创与价值转换》(海天出版社2014年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