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受很多因素影响,心理环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主意识,行为是他控的,情感也稚嫩脆弱,因此需要成人的保护和关爱。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或积极的,或消极的。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一、创设心理安全自由的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意识。幼儿园的心理环境是教师行为的产物。要为幼儿创设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必须慎重。在  相似文献   

2.
通常情况下,成人可以通过幼儿的行为及情绪表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但学龄前阶段的幼儿语言表达水平比较低,对内心感受的描述不多、不准确,对心理困惑、痛苦的感受性不高,缺乏求助意识,所以这种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如何系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3.
徐晓英 《学周刊C版》2019,(9):170-170
破坏性行为是一种儿童因心理偏差而产生的经常性的行为问题。儿童或因认知有限,或好奇心的驱动,自主意识的萌芽,或任性、爱发脾气等原因,经常会做出破坏性行为。成人在看到幼儿的破坏性问题时,应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和理解幼儿的行为,建立亲和的师生关系及亲子关系,重视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同时注意合理引导幼儿进行情绪宣泄,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相似文献   

4.
钱纪平 《今日教育》2007,(10):27-28
幼儿到了一定年龄后,仍然固执地吮吸手指或咬指甲,往往是幼儿内心紧张、不安、焦虑、烦燥、抑郁、忧虑、压力、孤独等一些消极情绪的表现。如果成人对幼儿的这一行为不予重视,忽略了这些幼儿的心理状态,幼儿未来心理的健康发展必将受到影响,其手指和牙齿的发育也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家园配合矫正幼儿的不良习惯成为必然。[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童年的秘密》是玛利亚·蒙台梭利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她地描绘了幼儿的发展与成长中所呈现的状态,我们能够从这本书中体会到成年人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提示成人教育幼儿的过程就是充分认识幼儿并且解放幼儿的过程,成人在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教育幼儿。《童年的秘密》对当今的幼儿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幼儿本身  相似文献   

6.
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使幼儿积极向上;相反,不良的心理环境,只能使人感到处处受到压抑,导致各种个性不良品质的形成,也使幼儿情绪低落,养成消极的思维方法和行为习惯。因此,创设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对于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3—6岁的幼儿是否也会出现心理疲劳呢?根据对实际的观察和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当前的幼儿的确有心理疲劳的问题,而且这样的幼儿为数还不少。在我们所认定的有心理疲劳问题的幼儿身上,可以看到如下几方面的明显表现。1性情压抑,过分紧张。有些幼儿总是很胆小,过分...  相似文献   

8.
有意说谎是幼儿为达到某一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而有意为之的行为或陈述,是情境性行为。5岁幼儿有意说谎具有过渡性、转折性、动机性和矛盾心理体验性的特点,是自我中心的突出表现。幼儿有意说谎有其主观心理因素,也有客观环境原因,成人应注意教育与引导。  相似文献   

9.
有意说谎是幼儿为达到某一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而有意为之的行为或陈述,是情境性行为。5岁幼儿有意说谎具有过渡性、转折性、动机性和矛盾心理体验性的特点,是自我中心的突出表现。幼儿有意说谎有其主观心理因素,也有客观环境原因,成人应注意教育与引导。  相似文献   

10.
邱连波  林欣 《辽宁教育》2010,(10):12-14
儿童时期,特别是幼儿时期的生命意识之强烈是成人所无法想象的,生命意识对儿童的心理成长和社会化过程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当今社会许多人对生命抱着冷漠的态度,残害生命现象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在一些个体身上,暴力、犯罪、凶杀、吸毒、卖淫等现象对青少年影响极坏,对生命的冷漠、残害使得有的儿童朝向未知的危险境地发展。更为人们扼腕之痛的是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由于一些与生命价值相比极为微小的缘由自杀或残忍弑亲成了多发事件。  相似文献   

11.
许多成人认为,孩子没有在社会上攀比、竞争的经历,不该有嫉妒心理。但研究资料显示,有不满周岁的婴儿看到母亲给其他婴儿哺乳时,就出现心率加速、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甚至哭闹起来。当孩子长到5、6岁时,妒意会更频繁地袭上心头。那么什么是幼儿的嫉妒行为,成人应怎样正确对待呢?一、幼儿嫉妒行为的表现嫉妒是一种别人比自己优越时所产生的一种憎恨情绪。幼儿的嫉妒是幼儿将自己与别的小朋友作比较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是指当幼儿看到他人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当时却无法拥有或胜过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安、烦恼、痛苦、怨恨,并企图破坏他人优…  相似文献   

12.
活动意图 幼儿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感情脆弱,意志力薄弱,对挫折的承受力很差,加上现在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成人处处哄着他们,事事迁就他们,导致他们碰上事情赢了便罢,输了或号啕大哭,或灰心丧气。这样下去,孩子会形成消极、不思进取等不良品质。所以,成人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输赢问题,让他们懂得“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鼓励幼儿敢于拼搏,用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胜利。  相似文献   

13.
恐惧是人类面对危险时最原始的反应之一.特别对于幼儿来说,离开了母体所给予的安全感,要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或遇到突如其来的事物时,自然会产生恐惧.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他们需要从成人那儿获得保护,以获得内心的安宁.  相似文献   

14.
1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游戏有利于调整幼儿的消极情感。情感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感健康的幼儿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愉快情感多于消极情感。游戏是儿童表现自我情感的一种方法,对于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游戏又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吃药等),宣泄和抒发情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在生活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条件的限制和束缚,这难免会使幼儿的心理产生紧张或受到压抑,而游戏则是幼儿松弛紧张情绪的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蒙台梭利对6岁以下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她的儿童教育观,是蒙氏对儿童之谜的探索和解答,主要内容包括: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幼儿教育的原则与环境,幼儿心理歧变的分析,成人与儿童冲突的克服.  相似文献   

16.
留守幼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当前,乡镇幼儿园教师对留守幼儿心理韧性的支持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研究采用测量法收集Z县5个乡镇11所幼儿园937名留守幼儿心理韧性的基本状况并做了描述统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深入了解乡镇教师对留守幼儿心理韧性的支持情况,结合数据从留守幼儿心理韧性中的能力性、主动性、社会性、调整性、控制性角度出发,关注教师在留守幼儿生活学习中以及对留守幼儿家庭的心理支持,完善相关支持策略,为留守幼儿及家庭提供更准确更合适的心理帮助,促进幼儿心理韧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我觉得,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过渡,使幼、小两个教育阶段在潜移默化中衔接,才能顺应儿童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这个衔接的过程中,成人必须深入了解低年级小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品质,同时改善或提高幼儿适应未来学校教育所应具有的身心准备状态或水平,促使幼儿循序渐进完成幼小过渡。下面我以幼儿教师和孩子家长的身份来谈谈一些经验和想法。激发孩子对新校园学习生活的向往之情  相似文献   

18.
孟淑雅 《新疆教育》2012,(13):235-236
1 问题的提 出幼儿因为特定的年龄、特定的心理需求会选择特定的行为方式,不论这个行为表面上看是对是错,是适当或不适当,它都有特有的意义,都是在帮助幼儿实现自己某一方面的愿望。不适当行为可界定为与年龄的适切性有所偏异的行为,它显著地妨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他人的生活。如幼儿将好好的玩具拆得支离破碎;无身体疾病的感到全身痒痒等。但幼儿的不适当行为中,往往有着特殊的意义,或是代表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或是幼儿对成人发出一种要求信息,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如幼儿拆开玩具是想知道玩具里的小鼓为什么会发出响声;幼儿感到浑身痒痒是希望引起父母注意,得到关心等。幼儿的后天行为基本是“成人”(包括家长与教师)培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上,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人应该时刻注意观察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幼儿的衣食方面。  相似文献   

20.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正确的心理意识;为幼儿设立专门心理档案;促进幼儿形成健康人格;改进环境,创设良好心理氛围;开展混龄活动,协调同伴关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