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文艺界和新闻界的同志们都在提倡写短文章,要求文章写得短小精悍,言之有物,这自然是件好事。最近有些报纸杂志,又在大力提倡写散文、特写,希望通过散文、特写能够及时地、迅速地反映我们伟大人民的气魄,伟大时代的面貌,这自然更是一件值得欢迎的好事。事实上,解放以来,在这两方面,我们都是有成绩的,不过,比起我们的需要来,还远远不够,所以还需要大力提倡。然而有些同志,对此却表示信心不足,有些怀疑。他们一疑短文章不能刻划人物,描写事件,议论是非得失;二疑短文章不大能有艺术性,不可能传之久远,殊不知在我们的古典文学宝库里,这种刻划人物,描写事件,议论是非得失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却大量地存在着。姑举“世说新语”中的“忿狷”篇为证:  相似文献   

2.
散文重要     
我们写信、写日记、笔记、报告、评论以及小说、话剧,都用散文。我们的刊物(除了诗歌专刊)和报纸上的文字绝大多数是散文。我们的书籍,用散文写的不知比用韵文写的要多多少倍。看起来,散文实在重要。在我们的生活里,一天也离不开散文。我们都有写好散文的责任。据说“诗有别才”。这个说法正确与否,且不去管它。诗比散文难写,却是事实。散文之所以比较容易写,是因为它接近我们口中的语言。可以说,散文是加过工的口语。我们都会说话,而且说的是散文,不是韵文。在日常交谈的时候,我们的话语难免层次不大分明,用字未尽妥当,因为随想随说,来不及好好思索,细细推敲,也就是欠加工。那么,我们既会说话,如果再会加工,就会写出较好的散文来。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文化普遍提高,人人都能出口成章,把口中说的写下来就是好散文。是的,说话和散文原是“一家人”。我听过好几位劳动模范的发言。他们的文化程度并不很高,发言也没有稿子。可是,他们说的有思想,有感情,语言生动,十分感人。我相信,他们若能提高文化,不久一定会成为写散文的好手。我非常爱听我们的中央广播电台每晚的全国各地联播节目,在这个广播节目里,说的都是国家和国际的大事。正因为是大事,所以必须使人人能够听...  相似文献   

3.
我们曾经谈了通讯、特写、文章等的描写问题。有人会问:新闻需要不需要描写呢?不少同志认为不需要。理由有二,一是叙述是新闻的基本手法,而描写则应归之于通讯、小说、散文等;二是新闻的重要特点是简洁,描写则会造成繁琐、冗长。其实,除了叙述这一主要手法之外,描写、议论等诸种手法也都可在写新闻时适当运用,运用得恰到好处,能够使新闻穿插有序,跌宕多姿,引人人胜。当然,这种描写必须是必要的、简洁的,对新闻主题起深化或烘托作用的,决不是铺张笔墨,喧宾夺主。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一家地市级党报的副刊上看到这样一篇描写怀念母亲的散文:母亲会看风水,村里人家谁家不好或有了灾难,母亲随叫随到都为他们“破解”,有一次,村里一户人家得了病,母亲看后告诉他们,是他们家院子里有一棵树栽的位置不对,这户人家听从了母亲的安排,把院子里的树给砍掉了。无独有偶,笔者还在另一家党报副刊上读到一篇介绍“村官”父亲的散文。  相似文献   

5.
对于散文要写人,有人以为不然。不是说“散文要散”吗?它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远接千古,近摄眼前,大至山海,小至虫鱼,不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敷衍成文,何必硬要去写人物呢? 是的,散文是种很自由,很灵活的文体;散文不一定非写人物不可,象巴金的《海上日出》、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日出》,都不曾写出什么人物,但没有人会说它们不是散文中的珍品。既如此,那么笔者为什么要强调散文去描写人呢?这是因为纵观当前的散文创作,写人的并给读者留下思索回味余地的散文不多,未免使人感到美中不足了事。其实,散文写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深厚的传统。《左传》就是以善于写人见长,往往着墨不多,就勾出鲜明的形象。司马迁笔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散文?这一话题,目前文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我只是根据我本人几十年来读散文、写散文、译散文、评散文、编散文获得的体会,说说自己的观点,说说我的散文观。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题材广阔,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可以兼而有之。 散文有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的区分。我们现在研究的是狭义散文。“五四”以来,对这种狭义散文,有不同的称谓,如散文小品、美文、絮语散文、文学散文、纯文学散文、艺术散文等。因为这种文学小品充溢着作者的情感,故我常…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30年代,《骆驼草》——这本以诗和散文为主的文学杂志曾经热烈而短暂地绽放过,也曾深受那个时代的文人和青年人的热捧。而有三位常在这本刊物上发表诗作的年轻人,被时人称为"骆驼草"三才子,他们就是废名、梁遇春、石民。三人是北平大学同学,既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又精通外国文学。自学生时代起,他们就聚首谈古  相似文献   

8.
大凡散文,不外乎两种:一种,虽然也以现实生活为根据,但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对事实进行艺术加工,掺进了想象和虚构;另一种,则是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描写对象,而没有虚构成分。后者通常被称之为纪实性散文。由于散文的艺术功能和读者对散文的审美需求,纪实性散文较之前一种散文更有市场。尤其是,作为一种既带有一定的新闻性,又具有文学性、艺术性的载体——报纸文学副刊,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寓言、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各种文体的作品中,刊发量较大的也正是纪实性散文。  相似文献   

9.
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宣传报道中,如何报道好企业改革者是一个重要课题。企业改革者是时代的弄潮儿,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改革事迹,具有开拓作用和启蒙作用,我们的报纸应该把企业改革者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来讴歌。企业改革者是英雄,也是普通的人,往往还是有争议的人。我们在宣传报道他们的时候,要深入挖掘他们作为改革者的品格,如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于开拓的智慧和毅力,等等;同时也要分析他们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有人把我们这一代人在1945年后所作的那些最初的文学尝试称作废墟文学,试图以此表示对这些尝试的轻蔑.对于这种称呼,我们没有反驳,因为它的存在是合理的:的确,我们所描写的人曾经生活在废墟中,他们是从战争中摆脱出来的;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也包括儿童,都同样地受了创伤,他们目光敏锐,他们在观察,他们当时绝对没有过真正太平的生活,他们的环境,他们的状况,他们身边和周围的一切,没有一点宁静与和谐,我们这些写作的人感到与他们是那么接近,以至与他们构成一体.  相似文献   

11.
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宣传报道中,如何报道好企业改革者是一个重要课题。企业改革者是时代的弄潮儿,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改革事迹,具有开拓作用和启蒙作用,我们的报纸应该把企业改革者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来讴歌。企业改革者是英雄,也是普通的人,往往还是有争议的人。我们在宣传报道他们的时候,要深入挖  相似文献   

12.
速写是绘画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文体,即抓住人物或景物的特点,作扼要的描写。丁玲在散文中写人物常常运用这种手法。《彭德怀速写》写于1936年12月,是她刚刚到达延安时候的作品。 这篇散文只有700余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用三分之二的文字,通过描写彭德怀与下级的关系和与老百姓的关系,来刻画人物的。这些关系的描写放  相似文献   

13.
曾经不止一次地读过军旅作家王宗仁描写青藏高原军人生活的散文、散文诗和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所描写的艰苦卓绝的青藏高原军人生活,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将我深深打动。显然因为这一原因,近日当我读罢作家同样以青藏高原军人天地为表现对象的散文新著《太阳有泪》(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相似文献   

14.
黄平 《新闻导刊》2008,(1):26-26
散文(prose)同新闻(news)一样,其"首要特征"是真实性,它是一种以描写真人真事为特点的文体,常把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它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做到形散神聚。用散文手法写新闻在世界新闻史上早  相似文献   

15.
正父亲周文,原名何开荣,四川雅安市荥经县人,左翼作家。1933年,他的处女作《雪地》发表以后,就不断有新作品问世。有描写军阀混战的《山坡上》《山坡下》,有描写百姓生活的《投水》《父子之间》,有讽刺官僚的《在白森镇》《烟苗季》,还有描写四川西部山川小路茶马古道的《茶包》等数十篇短、中、长篇小说、散文及几百篇杂文和数本短篇小说集。这些在文学界和学术界的不少人都是知道的。但是,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周文同时又是一个办报人,特别是在延安担任  相似文献   

16.
“复兴散文”有那么几年,在我们的文学宝库里,散文好像突然绝迹了。翻开文学期刊,不是短篇小说,就是诗歌,再不然就是电影剧本;在报纸上发表的,样式更少,大抵都是记叙真人真事的通讯。只有在个别的报纸(例如“天津日报”),个别的副刊上,才偶尔能读到一两篇散文。读者们不满意这种状况。他们经常写信给报纸和杂志编辑部,提出这样那样的询问:“你们为什么不发表一些内容充实、文字优美的散文呢?”“为什么过去那些擅长写散文的作家们,如今都搁笔了呢?”在那些信里,好心的读者们历历地数着一些过去传诵一时,至今不忘的好文章,点着许多作家的名字,目的只是一个:希望再读到好的散文。作家们怎么样呢?他们各人有各人的情况。有的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不那  相似文献   

17.
崔永强 《大观周刊》2012,(25):199-199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我认这,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激发学生本身存在但尚未被挖掘的巨大潜能.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开展创新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逆在眉踺的研究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呼唤散文。“燕舞杯”散文征文是以强烈的时代意识为支柱搭起“擂台”的。商品经济犹如强劲的春风神奇着改变着这古老国土的一切。从“谁穷谁光荣”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的人民为了最起码的温饱生存走了怎样一段充满着辛酸和坎坷的路啊。征文中的《四祖思富》对这一漫长的寻求过程作了形象的概括描述。四辈人,不懈地努力奋斗一生,奔波挣扎,到  相似文献   

19.
有的散文,平凡的主题,平平的叙述,可是读后让人感到景是美的,情是浓的,意是深的。《草莓》就属于这样的。 《草莓》是波兰现代作家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写于1925年的作品。借秋景发抒了感怀。把秋景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描写自然界和人都处在渐变过程之中,以此说明流年似水,光阴易逝,不可虚度:“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相似文献   

20.
在表彰先进人物勤政廉洁、艰苦朴素的事迹中,有些报道屡屡有赞扬把“出国机会”让给别人的描写。例如,某单位点名让一位老同志参加到西欧考察,而这位老同志却递交一份报告,要年轻人去;某厂厂长有许多出国的机会,可以去苏联、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可他却不去,让给别人。看到这类描写,不能不使人发生疑问:他们的出国到底是不是实际工作的需要?他们出国是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是,我们的报刊该不该把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