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非裔美国黑人的黑人特征:简评《看不见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种族歧视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并未消失,为了生存和生活,非裔美国黑人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奴性顺从、戴假面具和倡导分离。白人社会的高压扭曲了非裔美国黑人的人格、促成了他们独特的黑人特征。黑人、白人同是美国人,把黑人长期排斥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的种族歧视行为是反美国文明的,由此所引起的黑人民族主义敲响了美国社会的警钟:如果种族关系不改善,种族问题会导致种族之间的暴力冲突,危及美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拉尔夫.艾里森所揭示的黑人危机对已进入21世纪的美国仍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苦行记》表现了19世纪美国西部的社会生活。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种族伦理叙事和马克·吐温对土著印第安人和华人的种族伦理观,指出19世纪土著印第安人和华人遭受了来自美国主流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马克·吐温对印第安人进行极力丑化,表现出极度的仇视。对华人的同情和赞美,以及对华人负面形象的塑造仍然流露出白人种族的优越意识和文化优越感。  相似文献   

3.
董丽 《华章》2011,(14)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文坛上颇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她小说的内容往往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通过其代表作<紫色>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母亲的限制以及黑人女性所遭受种族与性别的双重歧视.沃克指出母职不是黑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种族和性别歧视才是罪恶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美国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少数族裔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出现了相应的变迁。尽管在美国后工业化时代,种族歧视和种族排斥的行为变得更加隐晦,但种族主义的思想仍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在美国后工业社会中,一部分少数族裔在就业、收入和教育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契机,由此步入了中产阶级及以上阶层,并与白人之间产生了种族融合的迹象。而另一部分少数族裔却始终处于社会底层,隔离于美国主流社会之外,且与美国中上阶层少数族裔出现了分化的现象。因此,美国后工业社会的少数族裔在经济地位和社会状况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这个多民族、多种族的移民国家,存在盎格鲁主流文化和其他亚文化。长期以来,美国华裔一直在寻找自己在美国社会的位置。汤亭亭通过自己的作品,描述了美国华裔从文化冲突、文化调和到文化共存的内容,反映了她成长的多元文化环境和她倡导的和谐、融合、包容、和平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索格飞 《考试周刊》2009,(39):229-230
美国社会的少数群体来源众多,其种族和民族关系异常复杂多变。为追溯其多变性背后隐藏的各种因素,本文通过对美国历史上少数群体内部,以及他们与主流群体之间摩擦冲突的探索,着重指出了多变性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政治、意识形态与历史等客观因素,同时强调在考虑主流群体与少数群体关系过程中应区分对待自发移民与强迫移民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从配额制的兴衰看美国实现教育平等的法治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实现教育平等的历程中,配额扮演着关键的和富有争议的角色。早期的配额制度是种族歧视的工具;民权运动时代,配额成为矫正种族歧视、实现教育平等的有效措施;上世纪70年代之后的反向歧视诉讼,使种族优惠措施经历了严格的司法审查,配额最终被一些更为灵活、审慎的政策所替代。伴随着配额制度的兴衰,美国的种族关系经历了歧视、反歧视和反向歧视的曲折过程。在上世纪美国调整种族关系的关键时期,配额制度引发的司法审查和社会争议,最终促成了种族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8.
小说《紫色》是一部优秀的妇女主义小说,其中许多思想极大挑战了主流社会的种族和父权的意识形态。然而斯皮尔伯格对沃克妇女主义文本进行电影改编时,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改变了沃克许多激进的、反传统的思想,从而使电影适应女性、种族与宗教的传统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9.
《怪物》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从种族文化形象的角度解读这篇小说具有其独特的意义。通过对小说人物黑人亨利、白人医生特里斯格特,以及维纶威尔小镇上的白人社群分别代表的黑人种族他者形象,白人社群中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形象,以及白人社群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困惑的自我集体形象进行剖析,揭示了19世纪末美国文化动荡时期白人社群面临的身份困惑,表达了克莱恩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末的美国独立,对于当时生存在北美的三个种族具有不同意义。对于印第安人来说,它是一场保卫自己生存之地的生死斗争,美国独立意味着他们灭顶之灾的到来;对于黑人而言,这是一场争取人身自由的斗争,但美国独立只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不确定的前景;对于美利坚白人种族来说,进行独立斗争是为了在北美实现政治和社会理想。他们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但没有实现白人种族内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1.
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被誉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抗议小说"的扛鼎之作,因此学界针对《土生子》的研究多集中于黑白二元对立上,着重探讨的是美国社会制度和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心灵的戕害及其灾难性后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采用新的视角,以跨种族性关系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小说主人公别格的悲剧成因,并且通过分析书中白人如何利用虚假的黑人"性神话"构建黑人的他者身份,揭示别格杀害白人姑娘玛丽的讽刺性寓意,彰显"抗议小说之父"赖特解构黑人"性神话"的创作智慧。  相似文献   

12.
《他们仰望上苍》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赫斯顿的代表作。作者在作品中引入话语概念,解析了女主人公——黑人妇女简妮从"失语状态"到"发出声音",最终争取到话语权力,达到自我成长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描绘了一个黑人女性争取生存权、反对种族歧视、男权主义的曲折成长过程,从而开启了探索黑人女性生存状态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荷兰人》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阿米里·巴拉卡的代表作。在这部戏剧里,巴拉卡运用了传统的非洲神话和伊句园神话,充分表现了黑人在寻求种族身份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困惑,对黑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示了黑人白人之间存在太多的不和谐因素,从而暗示种族融合的时机尚未成熟。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理论基础,对《荷兰人》加以解读,可以了解印年代初期巴拉卡对种族和解思想的醒悟与摈弃,从而深入领悟巴拉卡的文学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4.
拉尔夫·埃里森的文化融合思想和文艺评论中体现出他对黑人人性问题的高度重视,他在小说作品《无形人》和《六月庆典》中对黑人人性进行了探索与挖掘,并试图通过艺术书写引起更多人和整个社会对黑人人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洛林·汉斯贝利是第一个将黑人戏剧搬上百老汇剧院的黑人女剧作家。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研读《阳光下的葡萄干》,能够从中解读出汉斯贝利本人强烈的生态关怀意识。通过自然生态的描写,反映了汉斯贝利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深恶痛绝以及对融于自然的渴望;通过社会生态的描写,汉斯贝利旨在呼吁人们不要只顾自己利益而使社会关系淡漠化;通过精神生态的描写,表明了汉斯贝利对人们内在的精神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第二代民族政策"说提出了"以族群替代民族"、"民族问题去政治化"、"民族关系去政治化"、实行"第二代民族政策"等观点。此观点不符合中国国情,不顾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客观实际,在思想上造成了干扰,理论上造成了混乱,违背了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所以,所谓的"第二代民族政策"说是假学说,是伪命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代作家董永智的长篇小说《灵光》立意深远,在展示时代的风云变换中,凸显了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张扬了信仰的力量。董永智的《灵光》以问题切入展开小说,突显了变革中改革者的力量、民众的意志以及信仰的力量,具有明确的"文学介入社会"的价值取向。《灵光》在人物形象的蕴涵设置上也显示着作者的用心。二元对立结构是小说的核心结构,作家以此明确了不同势力之间的抗衡。《灵光》将传统改革小说中简单的正义与歪风斗争深化为利益权衡与民主进程及建设的斗争,这一拓展无疑使小说超越于同类小说。  相似文献   

18.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通过刻画一个挣扎在“美国梦”光环之下的推销员的形象,传达出作者对当时迅速发展的美国社会的批评,以及这样社会生态环境最终给人们带来了身份认同危机,从而体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兰斯顿·休斯是与时代同行的作家,他的不少作品如实反映了美国经济大萧条。在《无家可归》、《勇气》、《为什么你认为?》三篇短篇小说中,他以底层黑人的视角,描写了经济大萧条对他们生活造成的冲击以及他们的奋起抗争,表达了作者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对经济大萧条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影响的深深忧虑。  相似文献   

20.
在北宋党争中,文字之祸频频发生,由此出现了很多贬谪文人。文祸带来的贬谪让他们在诗文创作上分外谨慎,甚至“不复作诗文”;另一方面,身处贬谪之中,他们心中有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地位低微的词得到了贬谪者的青睐,诗文中的很多题材内容悄悄转移到了词体当中。由此成全了词体“诗化”这一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