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00-100
“小徽州”就是指徽州本土一府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的地域范围,徽州化形成于徽州,研究范围局限于此.我们称徽州学研究的是“小徽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古徽州是移民地区,北方移民把中原语音带到徽州,在徽州沉淀,成为徽州方言的主要成因。徽州方言中就保存着不少古词,甚至沿用古文。如“先”(先和)、“种种”(短)、“造化”(幸运)、大郎(哥哥)等等。  相似文献   

3.
古徽州是移民地区,北方移民把中原语音带到徽州,在徽州沉淀,成为徽州方言的主要成因。徽州方言中就保存着不少古词,甚至沿用古文。如“先”(先和)、“种种”(短)、“造化”(幸运)、大郎(哥哥)等等。  相似文献   

4.
徽州学作为与敦煌学、藏学齐名的我国三大地方学之一,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继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徽州学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成立“徽州学研究所”之后,一九九四年七月徽州师专成立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由于未发现有“大小买”名称的明代徽州契约,故学术界对徽州“一田二主”现象产生的时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根据最新发现的一份明代徽州典当契约,“大小买”之名在明代徽州确已出现,说明“一田二主”现象在明代徽州已经流行。同时该契也提供了典当契约的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6.
徽学即徽州学,徽学是徽州学的简称。历史上曾经将徽州府学称之为“微学”,也有将新安理学和徽州学术称为“微学”的。但这种称呼只是临时性的或个别的,不是一种概念,同现在的徽学学科概念不同。徽学不是安徽学。徽剧是属于徽州的地方剧种,不是安徽剧;徽派篆刻是徽州地方篆刻流派,不是“皖派”篆刻;同样徽商也不是安徽商,  相似文献   

7.
徽学即徽州学,徽学是徽州学的简称。历史上曾经将徽州府学称之为“微学”,也有将新安理学和徽州学术称为“微学”的。但这种称呼只是临时性的或个别的,不是一种概念,同现在的徽学学科概念不同。徽学不是安徽学。徽剧是属于徽州的地方剧种,不是安徽剧;徽派篆刻是徽州地方篆刻流派,不是“皖派”篆刻;同样徽商也不是安徽商,  相似文献   

8.
《徽州商帮》序言张海鹏徽州,这是一块神奇般的地域。它不仅拥有黄山之奇,齐云山之秀,新安江之美,同时,还曾经孕育出丰富多采、绚丽夺目的“新安文明”,或者说“徽州文化”。文化的基础是经济。而酿出“徽州文化”的“酵母”,则是纵横驰骋于明清商界三百多年中的徽...  相似文献   

9.
古徽州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其审美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徽州人审美精神的表征。从徽派建筑艺术,我们可以看到徽州人在审美文化方面的精神诉求:崇尚“诗意的栖居”与“天人合一”的自然美,追求“庄严肃穆”与“长幼有序”的伦理美.重视绮丽多姿、清新淡雅的工艺美。  相似文献   

10.
程鸣 《语文知识》2006,(2):44-4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走进徽州程自信徽州山水秀丽,以拥有黄山、齐云山、新安江等景区而著称。到过徽州的人,往往喜欢用李白“人行明镜里,鸟度屏风中”的语句来形容徽州的如画风景。李白与徽州山水有着不解的情缘。歙县城南练江畔的“碎月滩”、黄山圣泉峰下的“醉石”,传说均  相似文献   

11.
徽菜     
一个菜系的形成是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安徽省是因为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两地之首字合成“安徽”。徽州历来人文荟萃、文风鼎盛。在以学进仕、以文垂世的指导思想下,“连科三状元,十里三殿撰”、“父子丞相”、“兄弟翰林”、“四代一品”,都出现在徽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徽州也有“娇儿不娇书,娇书如养猎”的说法。要考官,是要走出徽州的。而徽商是行商,通过各种水道走向江渐、华北与西南以致漂洋过海。十大商帮,徽商居首。以致一批批外地人,一查三代、四代都是“祖籍徽州”。就在这种形势下,徽菜,作为菜系也就在全国出现了。  相似文献   

12.
从徽州民间故事中的“孝子贤媳”、“不孝女”等角色类型入手,深入剖析徽州民众“孝亲”观和“子女”观的道德结构及其悖论性.  相似文献   

13.
王川进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3):98-98,105
徽州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徽州古代民居是徽州文化的一个缩影,徽州黟县南屏民居则是保存完好的徽州民居的代表。其独特的布局、古老的祠堂、精湛的“三雕”,充分展示了徽州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4.
《黄山学院学报》2006,8(2):F0002-F0002
徽州古村落,粉墙黛瓦,马头楚楚,民宅祠堂,错落有致,园林水口,桥阁塔亭,竹木掩映,山村依山傍水,炊烟缭绕,俨然“中国俩里的乡村”。徽州古村落,是古徽州劳动人民本“天人合一”理念,  相似文献   

15.
“龙文化”在徽州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传说方面,“龙”信仰是重要的传承形式,传承过程中突出了徽州的地域特征;在生态方面,重视“龙脉”的理念体现了生态保护意识;在空间地名方面,以“龙”为名的现象自唐宋时期已有,至明清时逐渐增多,这也是“龙文化”在徽州民间加速传播的重要阶段;在民俗方面,舞龙、闹龙灯、赛龙舟等活动中的仪式反映了徽州人对地方“龙文化”的记忆和传承。  相似文献   

16.
徽州自宋代以来,“崇文重教”,“俗益向文雅”,在朱熹理学的熏陶下,徽州民间对教育十分重视,民谚云:“养儿不读书,等于养头猪”;“富而教不可缓也”;“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古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即便在偏僻山村,“莫不有师、有学、有书史之藏”。明清以来,除官办的州府县学之外,  相似文献   

17.
徽州自宋代以来,“崇文重教”,“俗益向文雅”,在朱熹理学的熏陶下,徽州民间对教育十分重视,民谚云:“养儿不读书,等于养头猪”;“富而教不可缓也”;“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古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即便在偏僻山村,“莫不有师、有学、有书史之藏”。明清以来,除官办的州府县学之外,  相似文献   

18.
徽剧中国戏剧的繁荣,往往同声腔的广泛流传和发展分不开。徽剧声腔的形成,是徽剧赖以成立的基础。明正德、嘉靖时期,全国颇有影响的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相继流入徽州。尤其弋阳腔用金鼓铙钹按节拍,用人帮腔,贴近普通老百姓而受到徽州群众的欢迎,为了使弋阳腔的唱法更适合徽州村镇平民的口味,徽州艺人在演出时往往杂入土语,并在剧本中增加大量解释性字句,连唱带说,通俗易懂,扩大和增强了原作表现生活的能力。这种保持徽州语音声调、吸收弋阳腔特点、增加“道白”(或称“滚”)所创造出来的新戏声腔,时称“徽调”或“徽州腔”,成为…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学角度分析,陶行知的精神成长与徽州文化(新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知精神”是多元文化在陶行知身上的荟萃.徽州文化为“行知精神”形成提供了最初的价值、伦理、人生、社会认知的基本框架。徽州文化的地域性、交融性、自育性、母性及其他特质对“行知精神”形成产生多面性的影响。从产生的条件和过程看,徽州文化与“行知精神”之间存在源流关系,形成了哺育与反哺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仅把“徽商”一词作为一个商帮的称号是不全面的。从狭义上来看,“徽商”指的是徽州经商的人(们),或其经济实体,或商帮;从广义上来看,“徽商”指的是古徽州从商人群以及由他们创造的、以商业为主导的徽州地域特色经济和商人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