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况周颐寓居上海,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里(1924—1926),他发表39首词作于报纸副刊《申报·自由谈》上,其中37首未收入刊印的个人词集,是他的散佚词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辑录、考论《申报·自由谈》上刊载的况周颐晚年的佚词,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蕙风词创作,促进对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现代副刊的诞生是作为主体的正刊进行自我革新的产物。《申报·自由谈》的问世便是如此。《申报》编辑理念的创新、编辑水平的增强为《自由谈》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申报》出版与发行宗旨的大众化转型为《自由谈》奠定了坚实的读者基础;《申报》的综合改革扫清了副刊编排的理念障碍;《申报》市场化运作的经营策略解决了《自由谈》的运作资本瓶颈;《申报》的版式设置为《自由谈》提供了最初的范式。  相似文献   

3.
《申报·自由谈》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现代报刊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支劲旅。在主编黎烈文的精神感召之下,鲁迅曾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诸多优秀杂文,将批判矛头直指蒋介石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这也使鲁迅迅速成为左翼文化阵营中的精神领袖。作为一种办刊宗旨鲜明的文艺杂志,《申报·自由谈》在鲁迅后期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其反抗现实的有效平台,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如何可以不做一个时代落伍者》是陶行知先生写给一位青年教师的复信,最初发表于1931年12月24日的《申报·自由谈》。在这封信中,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阐述了自己对一个处在科学背景条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以写《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而蜚声中外的陈子展先生,有一次与文坛新秀唐弢论及《申报·自由谈》时,曾说过这样一番很耐人寻味的话:如果要写现代文学史,从《新青年》开始提倡的杂感文不能不写;如果论述《新青年》以后杂感文的发展,黎烈文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又不能不写,这样才说得清历史变化的面  相似文献   

6.
况周颐《存悔词》足本、删定本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存悔词》是况周颐刊印的第一本词集。从1879年至1925年,况周颐不断对其删、增、改、定,故传世的《存悔词》有足本、删定本之分。由于其滞后的文献整理,目前学术界仅参引其删定本。《存悔词》计有足本2种、删定本1种,收录词集自序2篇、词作69首。这些不同版本的《存悔词》,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况周颐的词创作、词学理论的演变。《存悔词》所录词作抒发性灵,轻倩流慧,具有一定文学价值;同时,它为研究况周颐及其词学、近代文学提供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此外,词集自序及删改过程,蕴含丰富的词学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经郁达夫介绍,鲁迅1933年初开始为《申报·自由谈》栏目撰稿并将1月底至5月中下旬的投稿编入《伪自由书》中集结出版。不同于《伪自由书》前言中的简略记载,在鲁迅正式投稿前与最初投稿时曾与郁达夫有过一段频繁的互动。同时经郁达夫引荐,鲁迅与时任《自由谈》主编的黎烈文相识并频繁有书信往来。这些都为鲁迅持续投稿《自由谈》提供保障,成为日后集结出版《伪自由书》必不可少的契机。此外通过对鲁、郁、黎三人互动关系的爬梳也可以为《鲁迅日记》中一些因记载简略导致的悬念提供解答。  相似文献   

8.
《华德焚书异同论》是鲁迅后期杂文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写于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八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七月十一日《申报》副刊《自由谈》,后由作者编入《准风月谈》。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的泰晤士报",《申报》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就了众多名人志士,一代名编周瘦鹃也是从《申报》开启自己一生的主编事业。周瘦鹃在担任《申报·自由谈》主编期间,对其进行大胆改革,增添新内容,创作新版式,为《申报》带来了更多的读者和更广的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代的《申报·自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2年12月1日,《申报》副刊《自由谈》改组,由刚从法国回来的黎烈文接任主编。自此,《申报·自由谈》革故鼎新,在编辑方针上实行改革,并且在社会上掀起了继《新青年》后的又一散文写作新潮。其后,仿效此法的刊物无数。致使1933年被称为是“小品文年”,1934年被称为是“杂志年”。同时,改革后的《申报·自由谈》包容兼蓄,不仅使左翼作家有  相似文献   

11.
周瘦鹃于1919年5月受聘于《申报?自由谈》,为特约撰稿人,即时为《自由谈》开辟多种专栏,使这一副刊版面焕然一新。其时正值"五四",他及时报道上海"三罢"浪潮,爱憎分明地撰写有关"五四"题材的小说。1920年4月他正式就任《自由谈》主编,在副刊上亦注重以短小精悍的政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广大市民代言。在声誉益隆中他又成为主持多种文艺刊物的名编。他殚精竭虑,标新立异,力争使自己所编的刊物成为通俗文学期刊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2.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其副刊《自由谈》在同时期同类副刊中历时最长。《自由谈》前后更换主编11人。随着社会的变迁,加上主编者政治、文化倾向的差异,各人主编的  相似文献   

13.
《词学讲义》为况周颐生前未刊稿。最早刊载于1927年之《联益之友》,1月1日、2月1日、2月16日分三次刊载,题为《词话》,署"况蕙风遗作"。1933年此文又载于龙榆生主编的《词学季刊》创刊号,题为《词学讲义》。比较两刊文字,颇有差异:《词学季刊》本较《联益之友》本多一则,少五则。从内容看,《词学季刊》所载之《词学讲义》内容自成系统,而《联益之友》2月16日所载之五则,与前两期的内容不类。有可能是《词学季刊》刊载时有所选择。  相似文献   

14.
像大多数词人一样,王鹏运没有词学理论专著问世,但其论词不乏精辟之处,其词学观主要见于其所撰词籍序跋、涉及词论的有关词作、《词学丛书》眉批、《蕙风词话》的引述等。"重、拙、大"词学理论的发明权应属于王鹏运。通过对清季著名词学家况周颐《词学讲义》要点探源和《蕙风词话》渊源举证可以发现,况周颐词学思想的要点主要渊源于王鹏运,其许多具体的词学观也传自王鹏运,可证王鹏运其实是清季一位重要的词学家。  相似文献   

15.
《伪自由书》收集的是鲁迅一九三三年一月至五月给《申报》《自由谈》所作的四十三篇杂文。由于文字常牵涉时事,终于惹恼官方,到五月初就再也不能发表了。由此,鲁迅便将这些杂文结集为《伪自由书》,以揭露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言论不自由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答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讯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知,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茅盾同志在《申报·自由谈》发表的,不仅有杂文,而且有文艺评论和读书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三年 3月 一、二八周年祭曲 《新诗歌》1卷3期 一九三四年 11月 比兰台罗的戏剧 20日《申报·自由谈》 12月 文学与生活 1日《申报·自由谈》 一九三五年 2月 放牛 《太白》一卷十期 此文后收入:《三种船》1935年11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五卷,198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家童年文萃百篇》重庆出版社  相似文献   

18.
报纸作为后人观察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个窗口,报纸广告是其中极具社会学研究价值的一个视角。以旧上海时期的中国名报《申报》的副刊《申报自由谈》1933年所登载的广告为个案进行分析,剖析在新旧文化、中西文化交融汇合时期中国人的心态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9.
“蕙风”是况周颐习用的号,且多次作为词集名。从1895至1925年,况周颐以“蕙风”为名的词集有三种:词别集《蕙风词》、词总集《蕙风琴趣》、《蕙风词》,分别收词20首、101首、123首。其中刊印于1925年的词总集《蕙风词》,由况周颐生前删定,影响最大、最广为人知。拟从文献方面探究况周颐的三种“蕙风”词的版本情况、编撰特点、所选词目,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晚清词人况周颐简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况周颐,晚清词人、词论家,有《蕙风词》、《蕙风词话》、《蕙风丛书》等行世。他是个以亡清“遗老”自傲的守旧人物,在词学上则确有建树。当今的词人、古代文论研究者时或论及况氏的词和词论。近两年来,我读况氏诸作,对其生平事迹稍加探索,缀成《况周颐年谱》。兹摘要发表,以求就正于方家。况周颐,初名周仪,后改周颐。“况周颐,原名周仪,以避宣统废帝讳改。”(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下简称《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