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草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相似文献   

2.
野草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相似文献   

3.
杨和平 《师道》2006,(8):6-6
加点忧患 有一个故事说,好几个国家的人在一起表达对一种鱼的观感。有的说要研究生产工艺,有的谈鱼的营养价值,有的探讨鱼的市场前景……一位中国人说:“这种鱼我们在商朝就有了。”  相似文献   

4.
感受压力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过这样一个节目,主持人请大家就“感受压力”发表自己的感想,一位中年人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儿子因为受到“孔融让梨”的启发,吃水果的时候就拣了最大的一个梨让给大家,递给奶奶,奶奶说:“乖孙子,你吃。”给爷爷,爷爷说:“好孩子,你自己吃吧!”给妈妈、姑姑,她们非但不吃,还大大地表扬了他一番。孩子很是得意。到这位父亲的时候,他毫不客气咬了一大口,看着被咬掉一半的梨,孩子愣了一下,然后伤心地大哭起来。最后,这位父亲又说,“以后他再让梨的时候,是绝对不会给我的!我觉得,这就是压力,让他们…  相似文献   

5.
张智正 《成长》2007,(1):93-94
吉时,在日本有一本书,这本书讲了一千多个故事,每个故事的开头都是“吉时,……”所以这本书被命名为《今昔物语》。“古时”是个非常好的词语,虽然从口语上来讲,说为“吉时候”可能会更好。“吉时候……”很多神话、民间故事都是这样开头的:夏天黄昏的某个竹影院落里,一个老成了奶奶的女人,她的故事也是这样开头的,但她说“从前,……”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后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了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某先生又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就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里,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经常向教师打“小报告”,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告诉老师去。”“小报告”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的是受害者的诉冤,有的是见义勇为的检举,不管大事小事,只要他们觉得有必要一说,就会向你报告,连我任教的体育课也不例外。这个时候你会发觉自己更像一个法官,  相似文献   

8.
公平≠衡平     
天平是非常公平的,可你知道公平≠平衡吗﹖这画中的就是一个不平衡但非常公平的天平,说到它的来历,其中还有段故事呢。从前,有个国家,叫天平国。那里的人都很穷,奇怪的是没有人喜欢富裕的生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天平国的人们都讲究公平,在它们眼中不平等就等于不公平。天平国没有国王,人们都想选一个人当国王,可每人都想:当国王不公平,国王的权利总比普通人的权利大。因此谁也不肯当国王。这件事被天神安拉知道了,他派一个使者去那里解决这问题。使者变成了一个王子,到了那里。人们看到了使者,说:“哎呀,看那个王子,那么…  相似文献   

9.
小东 《中国德育》2007,2(5):1-1
最近看到一个故事:在一节关于“我的理想”的主题班会上,孩子们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要当大作家,还有的说要做董事长、市长甚至部长,群情激昂,气氛热烈。突然,有个孩子说:“老师,我长大了要当农民!”孩子的回答招来的是哄堂大笑:“没出息,当农民多让人看不起!…‘哈哈,太老土!…‘这年头,谁还当农民呀?太苦太累,还被人瞧不起!读书就是为了不当农民!”掩卷之际,  相似文献   

10.
童心可鉴     
孩子的世界不仅独一无二而且丰富多采,从教两年来,用一句话总结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童思奇妙,童言有趣,童心可爱。也许你还不太信服,那就听听下面的这些故事吧,它们是最好的诠释。月亮的遐想《古朗月行》是李白的一首描写儿时看月的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课后有一道题,让孩子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到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有的说:“月亮是圆的,像一个球。”有的说:“月亮是弯的,像小船。”这时杨笑瑜,一个平时很淘气的孩子,急得已经要站起来了。我说:“杨笑瑜,你来说一说。”“老师,月亮圆的时候像馅饼,弯…  相似文献   

11.
先来讲个教学故事。一位优秀小学教师上公开课时说:“古人就是聪明,他们掌握了造字的规律,凡是和树有关的卓,都有一个‘木’字。”讲到这里,一位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但老师就是不给他机会,而这位学生的手也一直举着。众目睽睽之下,那位优秀教师终于招架不住,她几乎是愤怒地说:“XX同学,你有什么话就说吧。”那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有个字和树有关就没有‘木’字。”  相似文献   

12.
博览     
素质教育现在“步履维艰”,之所以“步履维艰”,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不均衡。“不均衡”有一个量的问题,也有一个质的问题。中国现在教育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资源不足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这既表现在量上也表现在质上。表现在量上就是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经过三年发展到了11%。国外有个专家叫罗尔斯,他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有三种:一是机会公平;二是过程公平,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三是结果公平,结果公平不是说人人都上大学,而是考虑到学生的差别,使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的发展。首先要解决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13.
四个妻子     
《中学教育》2006,(9):64-64
一个高僧有一次给他的弟子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商人娶了四个妻子,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妻子中选一个陪伴自己,他把这个想法一说,第一个妻子说:“你去吧,我才不去呢!”第二个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愿当你的小老婆,我不去!”第三个说:“虽然我是你的妻子,但是我不愿意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相似文献   

14.
许微微常常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呢?或许永远都不可能。她说:“我觉得上帝真不公平,为什么有些人既有姣好的容貌又有很高的智商,而我却什么也没有。”我无奈地耸耸肩,说:“上帝怎么想的,我和你都不会知道。咱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后天努力去弥补先天不足。”许微微听后,嘴噘得都能挂油瓶了。要知道她是个懒散惯了的人,若是教育她如何去勤奋、去努力,就像是对牛弹琴,白费力气。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最早的儿童读物是伊索寓言,它有资格同圣经故事、佛教故事放在一起来叙说。连中国最早从西方舶来的儿童故事也是伊索寓言。那是在我国明朝,介绍进来的时候叫“况义”,就是讲个故事让你明白一个道理的意思。“况义”这个名词虽不能与西方接轨,但很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寓言一定得给人讲个道理。讲道理,人往往不爱听,人爱听故事。既然你爱听故事,那么,好,我就给你讲故事,我把道理含蓄在故事里。这种内蕴在寓言里的道理就该是一个普遍性的准则,就该是一个真理。   据说寓言是一个女神。女神漫游四方,流落在街头小巷,一群…  相似文献   

16.
田建伟 《小学生》2006,(7):82-84
老师在课堂上宣布,下周举行书法绘画大赛。话音一落,班里就像炸开了锅一样,沸腾起来。同学们都唧唧喳喳地讨论着,有的说:“我推荐王周去参加比赛。”有的说:“我一定能得第一。”还有的撇撇嘴巴,说:“就你啊,别自不量力了。”这时候,周宁的心里却有了一些想法,他想放学的时候叫同学去他家看看他的作品,他也想参赛,但不是很有信心,想听听同学的意见。于是,故事就这么开始啦——[编按]  相似文献   

17.
开心直播室     
不公平老师罚两个不守规矩的孩子在放学后留下来,把各自的名字写一百遍。一个小孩写完早早回家了,另一个仍在伏案疾书。老师问:“怎么回事?”那孩子哭着说:“太不公平啦!他的名字叫丁一,好写得很;而我却叫魏鑫龙,光是那个该死的‘鑫’,就有二十四画!”(高华新)词语新解老师问:“文中说蜜蜂给花园增添了生气,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回答:“蜜蜂偷花蜜,花儿就生气啊!”大家听了笑个不停。那学生又说:“笑什么?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呢?”(张荣起)开心直播室@张荣起 @高华新  相似文献   

18.
【激趣妙语】 著名画家、人称“老顽童”的黄永玉告诉我们,他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肚子里装满了故事。难怪人们常常会这么骄傲地说: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相似文献   

19.
种子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答案纷纭:有的说是象,有的说是狮子,有人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相似文献   

20.
多少年来,我就怀疑作为文学艺术手段之一的小说是不是真的必然有宣传教育功能。因为我听宣传、吃教育的时候一般非常严肃认真,只有在非常轻松、非常放松、非常闲散的时候,我才选择读小说,我把读小说当作享受。前几天就奢侈了一把,享受了本张春旭的小说《归宿》。说读《归宿》是享受,主要因为这本书你不仅只能认定它是小说,而且与那些惊悚小说、侦探小说、传记小说相比,它就是一个故事,一个还不太会很专业地讲故事的人,给你讲了一个有很强的“可读性”的故事。说“还不太会很专业地讲故事”,是因为故事没有更多的悬疑、包袱、伏笔,真就是“娓娓道来”,甚至小说前面都没有给出那32个章节也好层次也好的目录。不过没有目录丝毫不妨碍我们与作者相知。读它的时候就是跟着作者回味这个故事里的那段过程。可别小看这个“可读性”,我以为,享受小说就是没有一点功利性负担地得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必非让人振奋,不必非让人激昂,不必非让人沉重、愤懑,甚至不必非让人感伤或惆怅。你想,要是一个故事没了这些功能效果,还要让人肯读下去,愿意读下去,容易么!为人享受的小说,如果有很强的“可读性”,应当说就是不错的作品。那《归宿》的什么让人“可读”?就是那个故事,是那个故事里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