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通过24名男女少年速滑运动员和20名男女少年田径运动员最大吸氧量的直接测定结果与间接测定结果的比较,研究了最大吸氧量间接测定法的准确性。为少年运动员训练中的一些方法学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最大吸氧量是评定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指标。最大吸氧量水平的高低与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关系密切。但是最大吸氧量的测定方法较为复杂,仪器设备昂贵,不易普及。测定最大吸氧量所采用的运动负荷又很剧烈,也不易被人接受。因此,国内外学者都曾探索间接  相似文献   

3.
不同负荷方式对大学生最大吸氧量和无氧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斜度跑台、平台及功率自行车三种不同负荷方式,在渐增负荷运动中测定最大吸氧量(VO2max)和无氧阈(AT),探讨了三种不同负荷方式对大学生最大吸氧量和无氧阈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三种不同负荷方式中,斜度跑台测定的VO2max和AT要大于平台、功率自行车的值。VO2max和AT受运动负荷方式不同的影响。因此,在测定大学生VO2max和AT时,应选择斜度跑台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4.
有氧供能是能量供应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最大吸氧量是反映有氧能力的最好指标。近年来各国学者较一致认为,最大吸氧量是反映人体在极量负荷时心肺功能水平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运动实践和选材。最大吸氧量的直接测定需用精密仪器,需让受试者事先学习,确定最大吸氧量“顶点”很难,年龄较大的运动员不宜使用,也不便在运动场上大量进行。许多学者创立了各种间接测定法,其中(?)stand在1954年根据负荷后的心率与运动员体重制订出推算最大吸氧量的列线图已被  相似文献   

5.
用Astrand列线图法对18~25岁大专学生男211人、女86人进行测试,间接推算其最大吸氧量,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还通过对其测试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用离差法制定了我国青年男、女学生最大吸氧量评定标准。经对其“评定标准”客观实用性的论证,表明其“评定标准”对评定我国青年学生最大吸氧量,进而判定其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哈佛台阶试验,由于试验方法简便易行,而且能客观地反映心功能变化的情况,所以它是体育测量与评价中常用的心血管机能试验。在1967年,阿斯特兰德和伯斯特朗(Astrand和Berstron)二人提出了间接推算最大吸氧量(Maximal Oxygeu Consu-mption,简称Max Vo_2)的公式。而这种最大吸氧量值可以通过哈佛台阶机能试验的有关指标(如心率)计算出来。弗·勒·卡尔普曼根据阿斯特兰德和伯斯特朗在1967年提出的间接推算最大吸氧量的公式,计算了其观察对象的最大吸氧量,并将其和PWC_170数值进行相关计算,结果表明相关系数很高(r=0.703),从而提出了从PWC_170推算最大吸氧量的公式: MaxVo_2=2.2PWC_170+1070——用于运动员; MaxVo_2=1.7PWC_170+1240——用于一般人。上述推算最大吸氧量的方法,虽然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划船运动主要是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最大吸氧量(VO_2max)被公认为是决定运动员有氧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和耐力成绩呈显著相关。研究表明,耐力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比其它项目的运动员为高。但由于最大吸氧量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所以耐力运动员所具有的较高的最大吸氧量主要是由于运动员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的结果而不是训练的结果。近年来进一步研究发现,耐力运动员的成绩与无氧阈的相关比最大吸氧量更为密切。研究还表明,无氧阈可通过耐力运动训练得到提高。所以测定耐力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无氧阀尤为必要,无氧阈  相似文献   

8.
《冰雪运动》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发表了我们撰写的《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最大吸氧量的测定与分析》一文.虽然在文章的"方法"部分交代了测定方法,并在文章的末尾加了"注",但我们认为仍有必要强调指出,用这种延长界线的Astrand列线图法间接测定的最大吸氧量值不能与直接测定法的数值等同起来,互相比较,而只能从相对意义上加以利用.务请广大同行注意.  相似文献   

9.
羽毛球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最大吸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者对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曾有过很多研究,但对羽毛球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的研究尚少见,我们仅见到瑞典(1)及瑞典和丹麦(2)羽毛球运动员最大吸氧量的报告。为了探讨我国羽毛球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我们对亚运会羽毛球集训队八名男子优秀运动员进行了最大吸氧量的测定。实验方法对象:参加第八届亚运会羽毛球集训队的八名男子运动员。实验方法:测定最大吸氧量之前,对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最大吸氧量测试,发现大学生高水平篮球队员体能甚低,其原因与遗传、选材、训练有关。在今后对篮球队员的选拔考核时,应测试其体能与最大吸氧量,并在训练中建立阶段目标考核体质,以达到与世界大学生篮球水平接轨。  相似文献   

11.
李健 《体育科技》2006,27(1):82-84
研究了“兴趣教学法”在高校女生篮球课教学中的运用。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验班、对照班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兴趣教学法”对发展学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提高篮球课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Fox和陈文堉最大摄氧量间接测定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定法所得数值为标准,对间接测定法Fox、陈文堉进行比较性分析。首先通过Bruce方案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保健康复系的8名19至22岁男大学生进行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其后应用相同样本通过Fox法,陈文堉法对最大摄氧量进行间接估测。分析讨论直接测定法和两种间接测定法的显著性,并相互比较。结果发现三种方法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Fox法与陈文堉法相比虽无显著性差异,间接测定法具有实际可操行。  相似文献   

13.
浙江大明山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验基地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正贤 《浙江体育科学》2005,27(5):15-17,21
运用文献资料、考察、个案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浙江林学院大明山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验基地建设为例,对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验基地的功能、训练目标以及建设过程进行研究,认为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验基地的建设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大学时代是天之骄子们完善自我的金色年华。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激烈的竞争,升学、就业等问题日益凸现,致使部分学生难以做出相应的调整,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诱发身体、心理等疾病的产生,健康状况随之下降。本文在对困扰当前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可以改善和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健身方式——瑜伽健身术,通过阐述瑜伽的健身特点及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探讨大学生易于接受瑜伽的原因,为高校开设瑜伽课程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对高校武术发展的各方面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对高校培养优秀武术后备人才、带动高校间武术文化交流、推动高校武术运动发展、繁荣高校武术产业乃至振兴国家武术事业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针对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目前存在的种种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状况动态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秀芹 《体育学刊》2003,10(3):47-49
以200l年辽宁省大学生体质调研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测试统计数据为依据,与历年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揭示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以查阅文献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浙江省四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存在着一定差异,其中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呈现出明显的功利价值倾向;三四年级的大学生则表现出对体育游戏娱乐的倾向;所有大学生高度认同体育的健身价值;男、女生的价值观特点有明显差别,女生的价值观倾向较为单一,而男生价值观倾向呈现多元化特点;大学生体育消费特点具有明显的年级特点,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越来越强,体育健身消费的比例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8.
浅议高校开设体育舞蹈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舞蹈符合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实现大学生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通过对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的探讨,得出其在我国高校开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生体质发展趋势及预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谢彬 《体育科学》2000,20(5):63-65,69
运用灰色控制系统中的GM(1,1)分析模型方法,建立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单项指标预测期望值模型,通过建模和比较分析,其计算结果能较好反映出学生体质发展的基本趋势。采用GM(1,1)分析模型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可以做为一定时期内大学生体质指标发展趋势的期望值模型,同时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工作决策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发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作用,采用文献调研、数理统计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福建师范大学新旧课改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总结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项目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推进大学体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两者间的有序耦合与协调发展,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