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煦的风不仅吹得绿树婆娑,吹得绿草茂盛,也吹得槐树急性子地挂出串串浅绿的花序。这不。四月的脚步还敲得大地“咚咚”响呢,满树的花序就愈发地峥嵘起来。花序在枝头浅浅地笑着。花香便也浅浅地若有若无地飘着了。  相似文献   

2.
王静 《生态文化》2003,(3):42-44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太平房”是通往天堂的驿站,尽管解释得颇有诗意,但我一点也不觉得有多浪漫,爸爸妈妈也很在意的让我回避那个地方。但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无法回避,大概是1995年的时候,28岁的我第一次去了“太平间”,为我先生的外婆送行。从那以后,我不知道去了那里多少次,但每一次看到那高举过头顶的泥盆随着一声脆响而变得粉碎。  相似文献   

3.
身兼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心脏病研究所所长等数职的胡大一,出身于河南省的一个医生之家。他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在美国深造了2年后,决定回国。导师问他:“为什么不留下来?”胡大一回答得很干脆:“在美国,我只是您的助手,在中国,我要成为您的竞争者。”同时,“介入心脏病学”也同他一起来到了中国。从此,他马不停蹄地奔波于东西南  相似文献   

4.
史叶 《文化交流》2009,(5):87-87
赵丹是个博闻强记的人,他能把别人或自己演过的戏,在几十年后叙述得一清二楚,描绘得活灵活现。可是,一离开舞台和银幕,他这种惊人的记忆力似乎立即不复存在,甚至最普通的事物也经常糊里糊涂。他的儿女们在他外出工作时,总要开玩笑似地提醒他:“爸爸,侬姓啥名啥?”“阿拉姓赵名丹。…“侬有几多岁了”“我,我搞不清爽了。”  相似文献   

5.
“撩蜂蜇箭”,这是小时候大人对我的告诫。当我领教了蜂的厉害之后,我才信了。第一次被蜂蜇是在三姑家。她的门前养了两桶蜜蜂。蜂在门前飞舞几乎挡住了门。我没有见过这种阵势,就用手挥舞了两下。三姑从屋里跑出来大声叫我莫动,但是迟了,那蜂已在我脸上狠狠地蜇了几箭,痛得我哇哇大哭起来。三姑一面把我扶进屋,一面摘掉留在我脸上的毒箭,然后寻来菜油为我治伤。三姑边给我擦菜油边说:“其实,蜜蜂你不撩它它是不会蜇你的。”我很烦地说:“我怎么会知道。”  相似文献   

6.
46年前,今天大名鼎鼎的昆曲“巾生魁首”汪世瑜正是以《西园记》的“张继华”一角,赢得盛名,汪老师自己也曾感慨,“就靠一部((西园记”,造就了一个汪世瑜”,可见得“张继华”角色的分量。46年后,汪世瑜亲自导演的时尚版《西园记》,让浙江昆剧团的三代演员好好地“PK”了一番:“50后”的陶铁斧已进入演员的鼎盛时期,“60后”的李公律风华正茂,“80后”的女小生毛文霞则青春逼人,俊秀可人,三位“张继华”一时间幻影流动,精彩绝伦。我对昆曲有点上瘾,恨不得三场大戏一场也不拉下。但我只得到陶铁斧的《西园记》的戏票。  相似文献   

7.
“呸!我cow!又是垫底!”“大圣”恨恨地骂道,那口气恶得要把成绩排在自己前头的几十号人都咬碎似的…… 下午没课,太阳懒懒地吊在半空,“大圣”懒懒地挺在床上,用那双“万人迷”的眼睛(自以为)直勾勾地盯着天花板,飘散的思绪带着发霉的心情。“又是这样,总是这样,成绩老是无与伦比地渣,他瞅瞅辅导员的眼神,还有那个她,见了我,脖子昂得像只公鸡,不就嫌我考得丢人嘛!有什么了不起,哼!”“大圣”狠狠地咽了口唾沫,“我就不信,这成绩就没法子提了,找,找原因。”别人上自习,自个儿躲在被窝里听Beyond,大白天趴在床沿上等待一只过路的蜘蛛;熄灯后别人挑灯夜战,独有自己早早与周公侃大山……一幕幕放电影似的在眼前晃过。  相似文献   

8.
事前,约访中东通讯社北京分社社长阿扎·哈迪迪女士,她干脆利落地回答:“想让我接受采访可以,但要等到‘六方会谈’结束以后。”“六方会谈?”中东国家也在密切关注。好在三天后,六方会谈为了更加顺利地实现会谈目标,决定休会三周,而阿扎再接电话,也爽快地约定了采访时问。这次访谈的地点是在建国门外外交公寓她的家里。她的客厅墙壁上挂了许多风景画,茶几上摆着几个围成一圈的很像中国景德镇生产的精美花瓶,整个屋子布置得既庄重又和谐。  相似文献   

9.
我的一位表兄在西藏米林地区服兵役,近期回家探亲。我们聚在一起谈了许多新鲜事,他所谈的西藏见闻尤其开了大家的眼界。他谈到西藏的空气,“透得让人肃然起敬”;西藏的水,“甜得让人流泪”;西藏的树,“我觉得砍它们比让我杀人还难受”  相似文献   

10.
我10岁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你已经会说西班牙语,你的英语也还可以,你必须再学习一种语言。”我父亲的朋友都说:“学习法语或者德语吧。”可是我想,在哥伦比亚会说德语和法语的人不少。我得选择一种在世界上有很多人说,但绝大部分哥伦比亚人又不会说的语言。挑来挑去,我选中了汉语。  相似文献   

11.
一群9至13岁的孩子,由家长领着,从北京、天津、山东、上海等地来到北京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经过严格的考试,再交纳30000余元的学费,自费学京剧。“我爸说,要是我京剧学好了,他给我买好吃的。”一个小家伙拖着长长的天津腔,讲得眉飞色舞。“我爸小时候是一个京剧迷,可他自己没唱出来。现在,他看我京剧学得不错,就找亲戚借钱,让  相似文献   

12.
三去舅家     
《生态文化》2001,(4):51-53
辽东哥们儿的排行很怪的,按理说,“小”、“老”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可我最小的舅舅却偏偏得叫老舅,不知这是为啥。  相似文献   

13.
季羡林究竟是什么“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的新作《病榻杂记》。其中,季羡林提出: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季羡林写道:“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摘下来,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季羡林的这段话,说得何等的谦虚,何等的实事求是,何等的明白无误!此语一出,长期受媒体误导的读者,感到吃惊和困惑。他们问遭那么,季羡林究竟是研究什么学问的呢?他究竟是个什么“家”呢?  相似文献   

14.
拼死吃河豚     
孙武 《生态文化》2005,(3):17-19
前阵子在外地与一老乡偶遇,见面话没说上两句,老乡就拽着我的衣袖一脸神秘地说:“走走,我带你去一个好地方。”我说:“什么好地方呀,金銮殿么?这样急着去。”老乡说:“先别问,去了就知道啦。”  相似文献   

15.
1968年,“文化大革命”进入所谓“清理阶级队伍”的阶段,无数人被抓起来,其中不少人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地遭此厄运,邱茉莉和我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有一首歌唱道:“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我觉得夸张。他老人家从来就没有来过大兴安岭。 老人家没有来过大兴安岭,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有很多人对大兴安岭了解得不全面,因为大兴安岭实在是太大了!由于工作原因应该说我对大兴安岭了解得相对多些。这里的东南西北,19个林业局还有众多林场基本我都去过了。  相似文献   

17.
于丹 《文化学刊》2009,(3):168-168
于丹在《新浪读书》2009年4月15日撰文指出:经典会随着我们的生命体验不断地深入心灵。大概十几岁时,《论语》我就通读得非常熟了,可那个时候喜欢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些掷地有声的话。到40来岁,上有老、下有小了,我就想起,孔子的学生问老师,说您的理想还没有跟我们说呢。  相似文献   

18.
我母亲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在我出生的那天晚上,她竟然梦到了我是一把娇媚动人的琵琶。我的全身漆黑如夜,可黑得高雅、黑得大方,黑色中倾泻出让人心惊肉跳的美丽。这种美丽幽雅入魂,深邃入肌,融人心骨。因为琵琶是我,所以我是琵琶。我是木做的肌体,婀娜的娇躯散发着飘渺的木樨般清香……  相似文献   

19.
艾珺 《文化学刊》2013,(1):183-185,194
我的书斋,有两个“斋号”。一曰“雅俗轩”,取义于自撰联语“雅俗相间得高趣,起伏跌宕是文章”;同时,又别称“冷趣斋”,也是取义于自撰联语,即“冷板凳自有冷趣”。不过,后者的下联迄今尚未对上。  相似文献   

20.
拾养残鸟     
早晨去北山散步,在路上拾到一只被人用枪打折了腿的残鸟。见到它时,它蹲在路上一动不动,两眼哀怜地顾盼着我,有意轰它也不飞走。我感到蹊跷,俯身拾起来一看,原来腿部关节处骨折,结了一个疙瘩,看样子已经有段日子了,那疙瘩被托磨得结了一层厚厚的趼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