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欧也妮为何不同查理私奔?初读《守财奴》后,学生认为欧也妮极为可怜。可怜之一,她纯真的爱情被父亲粗暴地剥夺;可怜之二,她相依为命的母亲被父亲逼上了绝路;可怜之三,她应有的财产继承权被父亲诱骗。基于以上的交流,有个女生突然提出“欧也妮为何不同查理私奔?”这一问题。课前我也没有想到,但我很快意识到,在这一问题的背后,肯定会有许多耐人咀嚼的东西。于是,我抛开了预设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因为问题源自于学生,所以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一时,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的意见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亲情说。认为欧…  相似文献   

2.
与父亲同行     
记忆中,父亲很少与我交流,似乎父亲对于子女该表现的只有沉默。早起煮饭的是妈妈,摇扇驱蚊的是妈妈,问寒问暖的是妈妈,叮咛嘱咐的还是妈妈。“爸爸”这个名词儿似乎很陌生。爸爸,他关心过我吗?心中有阴影掩埋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阳光驱走了阴影,我的心中一片明朗!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这个题目,我曾写过多次,有趣的是每次父亲的形象都有所不同。第一次写父亲,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当时父亲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他对我要求特别严,我稍有不规,他就厉声训斥,甚至给我两巴掌。而我又生就的调皮,爱动手动脚,所以挨打受斥便成了“家常便饭”。当父亲在黑板上写下这个作文题的时候,我不由地一咧嘴:“怎么?还要写作?写你什么?”我一转眼珠,想起了一个好主意,“对,我要用作文‘抗议’!”于是,我在作文的开头写上:“我的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子,是个凶狠的人……”我想父亲一定会生气,不过我也不在乎,大  相似文献   

4.
一、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阿”是助词,无实际意义,加在称呼之前,表示亲切。现在我国很多地方仍有称呼父亲为“阿爸”(如四川)、“阿爹”(如浙江)的。“阿”作为词头,在汉代就出现了。它先用作疑问代词“谁”的词头,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以后用作人名和亲属称呼的词头,如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叫爷爷为“阿翁”、母亲为“阿母”、兄长为“阿兄”、姐姐为“阿姊”等。这里的“阿爷”是指木兰的父亲,翻译时用“父亲”一词即可,“阿”字无须翻译。“大儿”,课本及各种选本都未加注释,也许人们认为它是人所共知的,用不着赘言。按常理来说,“大儿”是几个儿子中年龄最大的。“阿爷”——木兰的父亲肯  相似文献   

5.
《韩诗外传》里有一个小故事,说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国君魏文侯有一天问他的大臣狐卷子说:“如果有一个贤明的父亲,就值得子女依赖了吗?”狐卷子回答:“不值得。”魏文侯又问:“有一个贤明的儿子,就值得父亲依赖了吧?”狐卷子又答:“不值得。”魏文侯再问:“有一个贤明的哥哥,就值得弟弟依赖了吧?”狐卷子仍答:“不值得。”魏文侯再问:“有一个贤明的弟弟,就值得哥哥依赖了吧?”狐卷子仍答:“不值得。”魏文侯再问:“那么,有一个贤明的大臣,就值得国君依赖了吧?”狐卷子还是回答:“不值得。”魏文侯突然变了脸色,发怒道:“我拿这五种人问你,…  相似文献   

6.
《家长》2005,(Z2)
编辑同志:我的女儿小雪今年13岁,在读初中。不久前,因小雪的父亲孔某出现婚外恋导致我们离婚。小雪随我一起生活。当初,小雪反对我们离婚,但孔某不顾孩子的感情执意要离婚,这使得小雪对父亲心怀不满。所以,每当孔某来探望时,她总是躲避不见。孔某说小雪还是未成年人,他有权利也有义务来探望,小雪也不能拒绝他的探望。请问:未成年子女可以拒绝父亲或母亲的探望吗?读者汤燕汤燕女士:探望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分居的父亲或母亲享有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探视子女的权利。我国《婚姻法》第38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  相似文献   

7.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其实,表面看是没有什么区别,但它确实有不同的效果。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到一所学校开展教研活动,一早上我连续听了三节课,这三节课的内容都是《水位的变化》(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正好分别是老、中、青三位老师执教(我们团队所有老师都分散随堂听课)。这节课的内容教材是这样安排的:教材一开始就用一张图片描述了“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取河流的警戒水位作为0点,那么图中的其他数据可以分别记作什么?”接下来是一张“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的水位变…  相似文献   

8.
我女儿小雪今年13岁,在读初中。不久前,因小雪父亲孔某婚外恋导致我们离婚,小雪随我生活。当初,小雪反对我们离婚,但孔某不顾孩子的感受执意离婚,这使得小雪对他怀恨在心,心存阴影,所以每当孔某来探望时,小雪都躲避不见,而且接连几天情绪低落。见此情况,我劝说孔某不要再来探望了。但孔某说小雪还是个未成年人,他有权利也有义务来探望,小雪也不能拒绝他的探望。请问:未成年子女可以拒绝父亲或母亲的探望吗?汤燕探望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分居的父或母享有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探视子女的权利。我国《婚姻法》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  相似文献   

9.
刚才,我听了《我这一辈子》和看了《父亲》,有许多的感触,情不自禁地想在这里谈一谈。这两篇文章都是讲述关于爱的故事,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我这一辈子》中的爱是原谅,是放任,是一种溺爱。而《父亲》中的爱,则是发自内心的爱,是从心灵深处喷涌出来而又无声的爱。听了《我这一辈子》,我不禁沉默良久,并为之战栗: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啊!“我”的一辈子,到底干了些什么呢?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是  相似文献   

10.
问:“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初中语文第五册《我的叔叔于勒》)是单句还是复句?为什么? 潜江县高石碑中学罗大文答:判断一个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主要看它包含分句的多少。只包含一个主谓句或非主谓句的,是单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彼此不互作句子成分的,是复句。“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单句还是复句,关键在  相似文献   

11.
《雷雨》第二幕第一场有处称呼的变化 ,是周朴园心理活动的细微表现 ,值得咀嚼。一A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 ,很贤慧 ,也很规矩 ,有一天夜里 ,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 ,后来 ,———你知道么 ?一B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 ,沉思地 )侍萍 ,侍萍 ,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 ,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么 ?请注意 ,前文的“我”“年轻小姐”在后文相应的变成了“我们”“这个女孩” ,称呼上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我认为这是周朴园心理变化的表现。具体分析如下。综观《雷雨》全剧 ,不难发现…  相似文献   

12.
在实施新课程教改的过程中,老师的鼓励多了,赞赏多了,批评越来越少了;学生也逐渐解放了思想,课堂上敢于说了。因此,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生成了一个个鲜活的课例。我在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当讲到“谈碰壁”这部分时,侯盈同学掀着词典举手要求发言,我当即许可。侯盈指着掀开的词典说:“老师,‘伯父’的意思有二:一是‘父亲的哥哥’,二是‘称呼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纪较大的男子’。那么文中的鲁迅是不是作者父亲的哥哥呢?”我故作惊讶,问大家:“是呀,该选哪个义项呢?”班里顿时沸腾起来,有选第…  相似文献   

13.
《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两部作品都是巴尔扎克的作品,两部作品都讲述了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故事,但是主题却发生了很大的异化。《高老头》中的父亲对待女儿是一味地付出的,甚至不惜倾其所有,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父亲则是非常的吝啬的,甚至对待自己的女儿也不例外,对待女儿非常残忍,为了金钱不惜毁掉女儿一生的幸福。本文对《高老头》以及《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异化主体进行了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主题、社会以及人性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4.
李广树 《学语文》2004,(4):16-16
《陋室铭》的文眼有人说是“德馨”二字,我认为,开启理解这篇短文的钥匙应是文中的“陋”字。怎么解释这个“陋”字呢?人教版的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把它释为“简陋”。若释为“简陋”,该是指陋室房屋及里面陈设的简单粗陋。我认为这样解释,不够准确。《词源》“陋”字条列了六个义项:①  相似文献   

15.
在《巴黎公社》一章教学中,由学生阅读了课文之后,我向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普法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是一场法国企图扩张领土的战争。”一个学生立即举手起立根据教材有关内容能作了这准确的回答,本来可以令人满意了。但我还是抓住这个问题继续设问: “那么,这对普鲁士说来,又是一场什么样性质的战争呢?”  相似文献   

16.
父亲还是那句话:“吸死算了,反正我没这个儿子。”儿子说:“父亲从来就没有爱过我,我是他的累赘,我死了他就解脱了。”堕入吸毒的深渊为什么没有回头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比较教学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比较教学,越来越被人重视了.高中语文第三册书中,节选了《守财奴》.和《泼留希金》两篇课文.“思考和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问题:“这一课(指《泼留希金》)和前一课(指《守财奴》)所写的剥削阶级的两个人物,都表现了各自的阶级本性,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刻画人物的方法又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守财奴》节自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写的《欧也妮·葛朗台》.《泼留希金》节自俄国文学家果戈里写的《死魂灵》.这个问题是从比较  相似文献   

18.
笔者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有学生质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中“憔悴损”到底指花还是指人?教材与此句有关的注释为:[黄花]菊花。[憔悴损]憔悴得很。教参关于此句的说法是:女词人有采摘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可如今丈夫故去,她再也没有心思这么做了,只是任它自开自落,以至于“满地堆积”,一片荒凉景象!教材和教参中对“憔悴损”指花还是指人都未置可否,理解起来也都让人模棱两可。《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关于此句的破解是: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  相似文献   

19.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子弟。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  相似文献   

20.
<正>陈老师: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第7自然段中有几句父亲说的话: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