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强是个体不断提升自我,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努力进取,克服困难的一种人格动力特质。通过对36名优秀毕业生自强事迹访谈文本的分析,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为大学生自强行为提供外部动力支撑,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为大学生自强提供持续内在动力;自我管理是自强实践的重要环节,自我调节对大学生自强韧性的形成发挥着积极作用,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自强能力和效能感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这些特征,可以有针对性培育和提升大学生自强意识。  相似文献   

2.
对东西部4所高校391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自强意识、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的自强意识水平一般,其中社会取向自强意识显著高于个人取向自强意识。(2)贫困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在地区、年级和学生干部职务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东部高校贫困生的自强意识显著高于西部高校贫困生;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生的自强意识显著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生;贫困生的自强意识呈现出一种U型曲线的年级发展趋势。(3)贫困大学生的自强意识与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和成功性因素,父母养育方式中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因素对贫困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东西部5所大学的87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自强状况。结果表明:(1)当代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处于中上水平,其中社会取向自强意识显著高于个人取向自强意识;(2)总体而言,重点大学学生的自强意识显著优于一般大学学生,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大四学生的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自强意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从总体均分来看,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呈现出一种U型曲线的年级发展趋势;(3)成就动机、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大学生自强意识的三个因素,其中成就动机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父母养育方式则对自强意识产生间接影响,而家庭环境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现代特殊教育》2023,(7):F0002-F0002
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2年9月,是一所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为一体的15年一贯制特教学校。学校占地面积约12666平方米,在校学生232人,教职工65人。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有爱无碍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合格人才,持续讲好“一段歌声:残障孩子也能拥有美好的未来”鲜活故事。  相似文献   

5.
李健敏 《教育与职业》2008,(18):104-106
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迅速变化的转型期。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心路历程、技能和能力等各个方面关乎国家的未来,因而备受社会关注。文章根据2007年7月的一份关于"当代大学生自信、自强、自立发展状况的专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结果,对当代大学生的自信、自强、自立发展状况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描述,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孟阳 《林区教学》2021,(1):25-27
残障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其就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近年来,残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社会责任,改善残障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纠正残障大学生的错误观念,为残障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升残障大学生的就业率,确保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7.
情感对人的认识发生、行为内部监控、生命享用等有特殊作用.针对贫困大学生情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情感教育角度,应培养贫困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制和自强的心理品质,培养其对他人信任、真诚、理解的品质以及对社会负责、奉献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许多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但也有的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和创业精神,不注意节约,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大学生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杂物;有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9.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正式颁布,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其中,在目前社会道德需要中,诚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诚信观念在社会中的现状、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必要性、诚信教育开展的方向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信用等方面探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强意识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强意识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四川省南充市四高校81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对大学生自强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而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度保护对大学生自强意识有消极的影响;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父母教养...  相似文献   

11.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男生相比,女大学生的就业往往会处于弱势。由于社会观念、就业歧视、自身弱点等原因,她们在就业时往往会遇到更大的障碍,影响她们顺利地择业。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法律、政策方面的保障,同时也需要女大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自强自爱,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高校能够抓住落实国家大学生资助政策契机,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助困育人”工作呈现出双重功效的明显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大有改善,品德认知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可度较高,不断增进诚信品质和感恩社会的心理情感,稳步提升自信、自强、自立的理念和自我管理能力,自觉传承团结、互助、友爱和勤俭节约等社会美德,进一步提高了自主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发展和家庭不良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个人自身因素造成的生理心理影响等。为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可加强经济扶持与政策完善,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和机制发展;加强思想教育与方向引导,帮助其实现自立、自信,达到自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残障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常面临诸多难题.在就业指导中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技术,指导残障大学生直面缺陷,全面寻找、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开展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身优势,及时修正求职方向,更好地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对当前残障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归纳。从平等视角,尝试构建影响残障大学生就业因素的基本模型,指出制度缺位、服务滞后和社会排斥等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创新,构建基本保障线等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毕业生继增和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女大学生择业处在弱势地位。本文仅从女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入手,提出了转变择业观,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做好心理调适;正确认识自我,做好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自身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学习,强化个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及时准确掌握就业市场信息,在简历设计、简历投递和面试等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择业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优秀道德思想是高校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尚义轻利、崇仁重爱、厚德自强、克己内省和改过迁善等道德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道德责任感,帮助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养成健康品德和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8.
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湖南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贫困生学习生活状况的调查,着重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完善资助体系、关注身心健康、重视自强教育、强化学习生活指导"等系列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生活、学习和心理的困境,提高自立和自强能力.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主要特征是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反对整体性,崇尚差畀;反对中心论,强调多元价值。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女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如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弱化等..应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净化社会环境等途径,来消除这股思潮对女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使女大学生成为自尊自强的新时代知识女性。  相似文献   

20.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卫生组织称:"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深度改革,高校的不断扩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冲突、社会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等大学生共性的问题之外,自立、自强意识较弱、自卑心理强;悲观、厌烦、过度焦虑;独来独往、过度自尊;性心理发育不健全等成为阻碍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心疾.充分认识并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是高等教育不可懈怠的工作,这些问题的解决,可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