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就象天空中没有太阳一样。“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世界上不能没有音乐。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喜欢幻想,他们对于音乐更为敏感,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歌唱。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是它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如何引导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朱群 《教师》2010,(21):36-36
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就像天空中没有太阳一样。“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世界上不能没有音乐。童年的孩子们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喜欢幻想,他们对于音乐更为敏感,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歌唱。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使它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相似文献   

3.
朱群 《教师》2010,(18)
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就像天空中没有太阳一样."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世界上不能没有音乐.童年的孩子们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喜欢幻想,他们对于音乐更为敏感,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歌唱.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使它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相似文献   

4.
1 .音乐教育是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最佳手段音乐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也是素质教育的手段。音乐为什么会有这种功效呢 ?因为音乐本身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特性。音乐能够带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给人以精神力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 :“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 ,使它也就因而美化。”也就是说 ,音乐和教育以恰当的方式结合所产生的力量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而净化心灵是教育的目的之一。音乐教育正是运用音乐所营造的艺术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有机载体,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培养青年一代的整体素质来思考并探讨这一问题的本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将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获得启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音乐——素质功能的价值趋向   音乐的社会化功能在人们千百年的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已有过精辟的论述和总结,我们可以从各个时代先哲、名家的思想言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中找到答案。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它也就因而美化。”   孔子非常重视音…  相似文献   

6.
音乐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趣味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音乐面前都能有所感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代有俊 《甘肃教育》2008,(18):10-11
音乐是一门艺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深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从这句话可看出,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音乐也慢慢被大众所接受,逐渐成为学科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他的话从侧面说明了音乐课堂建设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既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快乐,又让他们在愉悦中学到相关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既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又让课堂变得精彩纷呈?我认为,不妨从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  相似文献   

9.
课堂上的导入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课程的行为。一段精彩的导入,往往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导入方法不外乎直接导入、复习导入、谈话导入和讲故事等“万用胶”。柏拉图说过:“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心灵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合适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音乐课可以更多地针对“音乐”的特点来进行导入,而我们的音乐课似乎正在遗忘这一点。1.旋律导入法旋律是歌曲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古今中外,有…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音乐课堂可以丰富孩子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扩大想象的空间;可以陶冶人师生的心灵,使师生获得美的感受、美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感染力十分强烈,常以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指出:“为政”必须“兴礼乐”。“成人”必须“文之礼乐”;将“兴于诗,之于礼,成于乐”作为育人修养的格言;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作为治理社会的手段。事实证明。音乐在开启智慧、陶冶情操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世明 《师道》2008,(7):55-56
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写道:“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们也就因而美化。”音乐界有一句箴言:音乐的本质是科学,音乐的内容是哲学,音乐的表现是艺术,音乐的功能是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世纪之交我们迎来了新的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而音乐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13.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因而日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然而,由于中国高职院校的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总体起步较晚,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重专业教育轻素质培养、音乐教育与音乐活动"两张皮"等问题。因此,还需从顶层设计、音乐教育、音乐活动和音乐文化品牌打造入手,积极探索加强高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为此,作为音乐教师,应以科学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来指导教学工作,创设各种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形式,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小学音乐课的审美教育重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以满腔热情走进新课程,发掘教育过程中的审美因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灵结构,构筑音乐与心灵的桥梁,促进音乐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与交融。  相似文献   

16.
名人名言     
<正>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变化……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她)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以它独特的教育手法在高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小学音乐课的审美教育重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以满腔热情走进新课程,发掘教育过程中的审美因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灵结构,构筑音乐与心灵的桥梁,促进音乐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与交融.  相似文献   

19.
贾丽辉 《中国教师》2013,(Z1):168-168
《乐记》中的一句话,"乐者,德之华也。"形象说明了音乐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柏拉图也说过,教育作用于人的身体,而音乐则作用于人的心灵。节奏和乐调可以浸入人的心灵深处,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就可以用美来浸润心灵,同时也使它自身得以美化。以上说明了音乐可以使人向善,它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在整体展现与提升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让学生欣赏音乐,可以  相似文献   

20.
贲道宏 《儿童音乐》2011,(10):46-47
中小学音乐课要"减负",就必须淡化音乐课教学中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否则学生将会因为厌倦音乐知识学习而对音乐课失去兴趣,从而影响音乐课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那么,对音乐课失去兴趣是由于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而带来的负担过重吗?在我国当前的学校音乐教育中真的存在"音乐学习负担"问题吗?如果它确实存在,"负担"到底来自何方,又应该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