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临时政府公报>中的广告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等在南京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同月29日开始出版<临时政府公报>,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之,公报于4月5日停刊.该公报一共58号,因系政府官报,所载多为政府法律、命令、各官署往来咨呈函电、布告等公文,但也刊载了约略10则广告.与我们惯常理解的商业广告不同,<临时政府公报>中所刊广告,包罗甚广,当时广告之使用情形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吴翔 《传媒观察》2013,(5):61-63
南京报业在晚清的开端,一般记述不多,或语焉不详。尤其是著名的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提及南京的最早报纸,是1912年1月南京的《临时政府公报》,及1913年8月的《中华报》,关于南京的“前清”报业几乎完全是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3.
1913年2月23日创刊的《即墨公报》应属青岛本埠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报纸之一。面对国内政权更迭的内忧以及德占青岛时期的外患,《即墨公报》的出版发行也因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赋予了艰巨的历史使命。然而,作为国民党的一份地方机关报,它又有着鲜明的政党色彩,代表了国民党的立场和观点,也对袁世凯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因此,笔者认为它的停刊也与袁世凯的反击而发起的"癸丑报灾"相关联。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4,(11):39-40
<正>1917年3—4月间斯大林主持《真理报》编务,持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战争(指一次世界大战)的立场,抵制列宁提出的反对临时政府的政策,删节他们不赞同的列宁的论述并拒绝继续刊登列宁的来稿。这段历史被长期回避,因而成为国际共运新闻史上的一个需要加以考证的事件。《真理报》作为群众性工人日报1912年5月5日(俄历4月22日)在彼得堡创刊,之后屡遭沙皇当局的迫害,1914年7月21日(俄历7月8日)被彻底查封。1917  相似文献   

5.
《云南档案》2011,(8):15-15
国家档案局信息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新近公布了一批有关辛亥革命、共和肇建时期南京临时政府的重要档案。据考证,这批档案原存于北洋政府外交部档案全宗内,源于唐绍仪以袁世凯任命之国务总理身份,1912年3月前往南京全权接收孙中山临时政府档案时将其携回北京保存。这部分档案属于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档案。  相似文献   

6.
开封《自由报》创刊于1912年(民国元年)6月30日,是民国初年河南革命党人在开封创办的一份进步报纸。翌年1月,被袁世凯政府强令封闭。围绕着《自由报》的存仁,当时河南新闻界出现了一场维护自由民主,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斗争。这场斗争在新闻界乃至整个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他一上台就把其亲信张镇芳派到河南任都督,刚刚摆脱了清政府反动统治的河南人民立即又沦入袁氏复辟势力的淫威之下。《自由报》创刊之初,便在《本报出世之宣言》中表明了维护自由民主,反对强权专制的坚  相似文献   

7.
《顺天时报》创刊于1901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北京出版的汉文报纸。它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喉舌和侵华工具。袁世凯于1912年盗窃辛亥革命果实之后,逆历史潮流而动,改共和制为君主制,其后台就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顺天时报》是袁世觊每日必读的报纸。后来在全国人民的声讨声中帝制失败,袁世凯忧愤交加,很快死去,这与《顺天时报》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学 《兰台世界》2006,(8):66-67
自民国政府创立以来,经历了两次国都选址之争──南京、北京。一次是孙中山与袁世凯之争,一次是蒋介石与北洋势力之争,其结果,南京、北京都做过国都。但不是因为“两京”的优越条件使然,而是因为谁掌握了政权,谁就主宰都城之所在地。第一次国都之争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在17省代表的推荐下,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日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选举了副总统、秘书长、各部总长,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定南京为临时政府首都。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国事初定,面临诸多困难。财政拮据,军饷无源,贷款无着,革命先人因争权夺利发生分…  相似文献   

9.
徐修宜 《历史档案》2000,1(4):132-133
1912年孙中山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让给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孙中山让位的确切时间在我国的有关重要书刊中说法不一,值得探讨。以《中国国民党史纲》等为代表的专著,称孙中山于1912年2月13日让位袁世凯。此说较为普遍。以《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为代表的专著,称孙中山于1912年2月14日让位于袁世凯。以《近代史研究》等为代表的书刊,称孙中山于1912年4月1日让位袁世凯。  相似文献   

10.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就对军队进行了整编。整编的目的,一是为北伐做准备。即使革命党人在与袁世凯谈判,同时也一直进行着北伐的准备。二是通过对军队的整编,实现对各独立省份军队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临时政府还对整编后陆军军费支出编制了预算。南京临时政府虽然成立了,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11.
档案动态     
<正>《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出版发行国家档案局信息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新近公布了一批有关辛亥革命、共和肇建时期南京临时政府的重要档案。据考证,这批档案原存于北洋政府外交部档案全宗内,源于唐绍仪以袁世凯任命之国务总理身份,1912年3月前往南京全权接收孙中山临时政府档案时将其携回北京保存。这部分档案属于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档案。二史馆现存南京临时政府档案共138卷,包  相似文献   

12.
《时事公报》是宁波解放前出版历史最长、发行量最大的民营大报。1920年创刊,1948年停刊,在长达28年的出版发行史中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宁波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事实。研究《时事公报》的办报特点,对于研究宁波的文化史、新闻史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拟从办报立场、新闻、言论三个方面论述《时事公报》的若干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沿革《中央日报》从创刊到今天,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分述如下: 1.南京出报时期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国民政府一俟定都,即有设立机关报的筹议。当时正值上海《商报》停刊,于是《中央日报》接其一切设备,于1928年2月1日在上海创刊。至同年11月1日为止,该报山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潘宜之兼任总经  相似文献   

14.
《开封民立报》创刊于1913年5月,同年7月间被袁世凯在河南的代理人张镇芳以武力强行封禁。《开封民立报》的创办人陈伯昂,清末曾留学日本,在日本东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早期的同盟会会员。留日期间,他曾在进步刊物《河南》杂志任编辑发行等职。1912年8月间,陈伯昂来到开封,奉孙中山的函示,在开封设立国民党河南支部。同时经过半年的筹备,《开封民立报》1913年5月20日创刊,社址在理事厅街,陈自任总编。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报》为同盟会系统各报中,反对袁世凯最为坚决的报纸。创刊于1912年7月,在《本报一周年之回顾》中,自称“自出版以来,讨袁之声无日或断。”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要人纷纷东渡日本,国民党报馆经济来源突然告绝。《中华民报》被袁世凯政权控告“诽谤政府罪”。诉讼结果,报社总经理邓孟硕被判六个月监禁,  相似文献   

16.
《视听界》2007,(6)
11月16日至17日,《视听界》杂志社在南京成功主办了理事会2007年会。这是《视听界》创刊20年来的首次理事会年会。  相似文献   

17.
94年前老报纸的故事:
  1912年至1928年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奉系军阀张作霖轮流控制着政府大权。自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至1920年,皖系军阀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控制着北洋政府大权。他为了扩充与壮大自己的势力,与日本政府于1917至1918年,秘密地签订了总额达5亿日元的一批借款,其中西原龟三代表日方与段祺瑞政府签订的八项借款就达1.45亿日元。通过这一借款,段祺瑞政府将我国山东和东北的铁路、矿山、森林等大量权益出卖给日本。1918年5月6日,日本陆军少将与段祺瑞政府代表靳云鹏,在北京秘密签订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的军事协定》,19日中日双方又签订《中日海军共同防敌的军事协定》。两个“协定”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日本在战争期间可以进入中国境内,中国应派兵支援。通过协定,日本派出大批军队进入中国东北,中国面临被日本独占为附属国的危险。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记录了《国民公报》因披露北洋政府向日本借款真相而被查封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8.
查灿长 《新闻界》2007,(1):105-106,124
我国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起源于19世纪的广州、香港和上海等沿海“开埠通商”地区,如1833年8月1日创刊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53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1861年11月在上海发行的《上海新报》、1867年7月在上海创刊的《万国公报》、1872年4月在上海创刊的《申报》及1893年2月在上海创刊的《新闻报》等等,这些中国近代最早刊登商业信息广告的主流中文报刊,构成了中国近代中文报刊广告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国公报》是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后所出版的最早的报纸之一种.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一日,首义领导人集会,决定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设立军政府.同月十六日,军政府就创办了这个《公报》.刊登在创刊号上的《本报出版章程》声称:"本报暂为军政府军务部附设机关,故定名中华民国公报."报纸还根据上述会议决定,改宣统三年为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本报出版章程》写明:"本报设主任员二人,编辑员十人,校对员四人,发行员二人,庶务员二人,会计员二人."该报实际的编制和人事情况我们还不甚了解.据某些书刊记载: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沿革《中央日报》从创刊到今天,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分述如下;1.南京出报时期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国民政府一俟定都,即有设立机关报的筹议。当时正值上海《商报》停刊,于是《中央日报》接其一切设备,于1928年2月1日在上海创刊。至同年11月1日为止,该报由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潘宜之兼任总经理,彭学沛压总编辑。创刊时,国民党元老吴敬恒曾前往祝词,说:“于右任先生敢说世界最优良之主义为孙文主义,愿贵报主张而实行之,为总理吐气。”在此期间,国民党中央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