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会品读句子,是阅读的重要基础。学习品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一、从关键词语品读句子例1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叶圣陶《苏州园林》)例1中,作者说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标本”,因其是标本,各地园林都受它的影响,所以“标本”即为理解此句的关键词语。“标本”一词的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例句中,指为人们观摩取法的样本。这就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它前后的修饰补充词语都是…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是一篇园林鉴赏例说,教材中作为说明文处理。它不仅让读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还使读者懂得一些园林鉴赏的知识,领悟鉴赏的门径。后者是教学中的难点。 “图画美”的理解容易办到,比如找些苏州各园林的图片、挂图等,实际看一看,学生就会理解。至于理解鉴赏中的层次与景深,没有实际观赏的直接经验,必须想个法子才好。请看这段文字:  相似文献   

3.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到过”就身临其境,有了发言权。]其它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到过苏州园林,也到过其它园林,对此就有鉴别,就能分出高下。]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点出苏州园林的艺术地位,概括精确。]各地园林或多或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由“影响”可见“标本”  相似文献   

4.
【原文】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又是入画的一景。【分析】《苏州园林》一文,虽然也描述了苏州园林的山水花木,但它的目的,仍在于介绍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给读者以有关的知识。所以这篇文章不是记叙、游记类的文章,而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先对苏州园林作总的说明,说它“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它不讲对称,是美术画而不是图案画。第四  相似文献   

5.
崔建红 《语文知识》2016,(21):65-67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文艺性说明文。叶圣陶先生从"游览者"的角度写苏州园林,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家乡园林的共同特点。如果读者要从文字层面了解苏州园林,那么,这篇课文就是一把钥匙,借助它读者可以较好地领略苏州园林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相似文献   

6.
苏州,山温水软,杏花春雨,吴门文化的发源之地。其人间天堂的美誉,源于拥有众多的古典园林,因此,苏州也被称为"园林之城"。书法艺术,遍及苏州园林的各个角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文运用苏州园林中的书法楹联、书法匾额、书条石这三种形式,探索园林中的书法文化,感受独特的书法意境。  相似文献   

7.
作文材料自选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导入新课,初识苏州园林。 (三副对联由浅入深、由远及近。以这种方式导入课文,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地位,使学生对本文的说明对象——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有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苏州园林》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苏州园林,“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处处呈现出诗情画意,充满着人文思想。这种山水画意式的园林,“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及留园,都是园林中精品极品,处处体现着中国江南第宅园林的独有特色。今天,我们来学习苏州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看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 么样的特征。   (王大荣通…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相似文献   

10.
<正>【设计思想】《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苏州园林图册写的序言。文章虽说是一篇介绍园林的说明文,但它表现出来的美俯首可拾。首先是美在结构,作者凭借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苏州园林》图册的反复揣摩,从艺术的高度准确地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  相似文献   

11.
《苏州园林》是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文章不仅采用了总分总的叙述结构,同时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从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及作诠释五个方面剖析叶圣陶《苏州园林》所用说明方法,以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园林美景,使学生掌握说明事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于一九七九年,八十五岁高龄的时候,写成这篇文章。原题是《拙政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现在的题目是选入课本时编者改的。这篇文章不能说没有抒情,但抒情成份很少。编者把题目改为《苏州园林》列入说明文的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科学的,准确的。 这篇文章不是导游性文章,也不同于就一处园林谈苏州园林特点的文章,而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概括苏州所有园林的特点。这篇文章的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文字简洁,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苏州园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正>《苏州园林》这篇优美的说明文,是叶圣陶同志为一本苏州园林的图片册写的序。一般序言的作用是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成书经过或创作意图,指导读者如何阅读,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并增加收获。《苏州园林》的写作目的跟一般的序言完全相同,只不过它是为了指导读者更好地鉴赏园林的图片,提高我们欣赏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其高超的建造艺术为世人所称叹。苏州园林的艺术性可以以中国画之"三远"构图方法进行艺术审美,符合中国画之"三远"境界。以"三远"境界来欣赏《苏州园林》,是对《苏州园林》进行美学欣赏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苏州园林》是中学语文课本里一篇典型的说明文 ,它着重向读者展示的是苏州园林独特的建筑艺术美。但苏州园林之所以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身影光顾 ,绝不仅仅是因为它外在的建筑艺术美 ,那丰富的人文内涵 ,那潮起潮落的历史变迁 ,无不打动着每一位用心关注它的人。而作为苏州古典园林之首的拙政园 ,更是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拙政园是明正德年间 (公元15 0 6年 - 15 2 1年 )由御史王献臣在原大弘寺旧址上拓建而成。当时王献臣已弃官归隐田园 ,寄情山水 ,遂决定建造园林。因受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为政”的思想启发 ,于是有意把…  相似文献   

16.
形神兼美巧妙赏析四川石柱中学夏光尧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炼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给读者留下秀丽园林、处处完美的深刻印象。教学此文,若用多媒体配合,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或能虚实相间地欣赏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或...  相似文献   

17.
有诗曰“春城无处不飞花”,教材其实就是师生面前的一座春城,只要“盘”得好,就会春光常在,春花常开。就拿“信息”一词来说,我们原来很少想到它与阅读教学有关,而现在它却是我们的“满眼风光”:“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这些话给我们的“信息”就是: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着眼于“捕捉与处理重要信息”。看下面九个句子,它们浓缩了课文精华,不就是《苏州园林》的全息内容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课本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有一个句子:“设计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有一位年轻的语教师问我:“句子中的‘各各’是什么意思?换成‘个个’或‘各个’行不行?”问题问得好。  相似文献   

19.
研读课题。采用添加法 ,明确说明的对象。可加一“的”字 ,使之变为“苏州的园林” ,让学生明确 ,课文说明的不是苏州的某一处园林 ,而是苏州的所有园林。采用补充法明确说明的内容。通过补充 ,课题变为“苏州园林的特点” ,学生明白 ,文章介绍的是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即苏州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的独特之处。理清结构。文章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它在文章中主要有两种形式 :先总说 ,后分说 ,再总说 ,如第二段 ;先总说 ,后分说 ,如第四、五段。抓中心句。这篇文章 ,要抓住它的中心句并不难 ,但要读懂它却不那么容易。对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三摄 《红蜻蜓》2023,(18):18-21
<正>小档案站点:苏州园林种类:世界文化遗产位置:江苏省苏州市关键词: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网师园、环秀山庄、退思园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位于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现存五十多处“宅园合一”的古典园林。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