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作为在西方世界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创作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翻译文本。毫无疑问,《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促进了中华道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因此,对《道德经》的翻译史进行梳理,探讨其翻译传播的文化效应,能够为其他中华典籍的译介研究提供一丝参考,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全面弘扬。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作为在西方世界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创作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翻译文本.毫无疑问,《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促进了中华道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因此,对《道德经》的翻译史进行梳理,探讨其翻译传播的文化效应,能够为其他中华典籍的译介研究提供一丝参考,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全面弘扬.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通过对《道德经》英译本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和接受等的情况。由于汉英语言结构的差异,《道德经》文中大量运用的排比、对偶和回文等修辞格,成为翻译的难点和研究的重点。文章选取以帛书本为源本,以世传本为参考的刘殿爵译本,通过举例分析,就该译本如何采用直译、意译和弥补等翻译方法,对原文形式进行重塑作出讨论,总结其翻译语言的艺术特点,并从中观察古籍英译的某些共同特点和现象。  相似文献   

4.
《滨州学院学报》2018,(5):64-69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还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推动我国文化输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雅克·达斯(Jacques Dars)的法译本《水浒传》在法国取得了重大影响,成功地在法语国家传播了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分析法译本《水浒传》中的俗语翻译实例,探讨译者面对中法文化差异,如何在忠实于汉语文本的同时,成功地把俗语背后的文化信息传递给法语读者。  相似文献   

5.
谢志超  王茜 《海外英语》2014,(15):10-13
作为道家文化的代表典籍,《道德经》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展开了研究。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的文化交流活动,由于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以及认知方式等差异,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翻译效果往往相距甚远。文章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道德经》四种英文译本的翻译和文化差异的内在关联性,纠正以往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误读误译,廓清对《道德经》认识上的不足,促进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  相似文献   

6.
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是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追求。《道德经》的英译本多达上百种,这些翻译中,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特别突出的所谓权威版本。在美国的翻译版本中,斯蒂芬·米切尔的译本算得上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所谓"流行",指的是其在翻译文学接受过程中受到大量普通翻译文学爱好者的欢迎。米切尔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对原著的忠实度并不高,且有相当程度的意译、改译、错译情况存在。他的最重要的翻译手法是将《道德经》通俗化和简化处理,这种翻译方法体现的是美国文化环境中的读者对中国这种东方"异域文化"的想象理解和自主阐释的尝试,在本民族、本土文化语境中对他者经典的重构。这一翻译作品为重新认识跨文化交流和典籍翻译,以及由此反观中国本土文化及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也是对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宏篇巨作.它以诗化的语言阐释了深奥的道家哲学思想.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东西方学者或译者怀着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角度,面对不同的<道德经>源语文本,以不同的方式来翻译<道德经>,自然产生了风格各异的译本.本文选取<道德经>中两个章节的两个英文译本,主要从源语文本的多样性,译者间存在的文化、思维差异及其主体性发挥三个方面分析不同译本间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哲西传的大师,陈荣捷在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德经》的译介与传播中功不可没。通过对他翻译缘起的探索(包括对他翻译意图的勾勒和他对之前华人译本的评析)能够凸显出他的翻译路径即"以中释中",同时他的翻译标准也随之映现。陈荣捷在学术路径上打通了儒道西传之路,同时也成功融通了他的儒家思想传播与《道德经》翻译行为。  相似文献   

9.
王基逢 《教师》2011,(2):116-116
作为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经典,《道德经》揭示了深刻的内涵信息。在其译介过程中,各种权力的介入对《道德经》的英译本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英译本(西方目前公认的最佳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译者在翻译中的具体翻译手法,讨论了译本中各种权力的介入。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经典,《道德经》揭示了深刻的内涵信息。在其译介过程中,各种权力的介入对《道德经》的英译本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英译本(西方目前公认的最佳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译者在翻译中的具体翻译手法,讨论了译本中各种权力的介入。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具有完整逻辑系统的哲学著作,作品的第一章是老子大道思想立论的基石,对整部著作起了总纲的作用。英国汉学家Arthur Waley翻译的《道德经》译本常被作为研究老子学说英文翻译的范本之一。该文将Arthur Waley的《道德经》英译本第一章与原文逐句比读,分析译文翻译的出色及不足之处,指出译本注重还原《道德经》的历史文化语境并突出原文核心概念的哲学含义,认为在对文化典籍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能偏离原文的文本含义和主旨精神。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典籍中的精髓,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选取了70篇《道德经》英译研究的论文成果为语料,对《道德经》的英译研究进行了概括综述。从《道德经》中英译本对比、重点字词、章节翻译研究和风格的探索、译者视角、文化意象的转换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国内《道德经》英译研究存在4点不足:广度方面,研究的范围过分集中,过于狭窄;深度方面,研究的层面过于局限;在资料占有方面,研究得不够全面;对《道德经》译本的评价过于主观。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巨著,把它译介到西方意义相当深远。本文选用了阿瑟·韦利的《道德经》英译本进行分析,从精神文化词、形象比喻词和数词这三个方面来说明该译本所存在的诸多误译及翻译不当现象,并就其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反映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论语》的翻译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论语》选段的不同译本,不仅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证明了翻译批评在促进译者提高翻译质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源语意义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把握翻译的目的,遵循目的论中的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才能有效地产出高质量的译作,从而达到传播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繁荣世界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的翻译研究带来诸多启示。《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其中关于主题"道"的隐喻比比皆是。本文试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威利译本和林语堂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展示"道"的三类隐喻——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在《道德经》英译本中的体现,探究译文是否准确传达了隐喻内涵,分析不同译文的成因,同时希望有助于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6.
典籍翻译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在古与今、中与西之间找到共通点,最大限度传达原文本信息,又让译语读者易于接受是翻译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近年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典籍翻译的研究与评价引入了"两个世界"这一新视角,强调译本对原文本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的还原。但该理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仍面临挑战,本文对《桃花源记》四个译本进行了研究,为回应这些挑战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作为传统文化,是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因子,是构建中国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利用其译本帮助实现"中国梦"是当下翻译研究者的一项重大任务。其译本在英语世界中经历了由归化到异化的过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策略转变是由于人们的意识形态的转变:其翻译的前两个时期欧美文化占统治地位,译者多采取涵化他者文化的策略;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觉醒了的第三世界人民开始采取"阻抗式"的异化策略来彰显其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楚辞》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反映了典籍翻译的研究型特征以及译者传播中国文化的态度。以孙大雨《屈原诗选英译》为例,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五个方面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管窥如何使《楚辞》的民族文化特色走进英语世界。孙大雨以源语文化为依归,采用了直译、意译、直译与文外加注、意译与文外加注、音译与文外加注、文内补偿等多种方法。“加注”参与建构了整个译本的意义生成,也是译者的文化翻译观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陈小娜  周玉忠 《海外英语》2013,(13):166-168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与习语的翻译,该文对《药》的两个译本(分别为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和威廉·莱尔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个译本在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和文化传播上都有其利弊之处。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与习语的翻译,该文对《药》的两个译本(分别为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和威廉·莱尔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个译本在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和文化传播上都有其利弊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