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6,(4):66-71
广东南江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禅宗六祖慧能与南江文化有着割不断的渊源,这种渊源不仅表现为广东南江流域地区是他的本根之地:生他、养他、育他、圆寂之所,更表现为这一地域历史文化、稻作文化以及习俗文化对他的熏陶。慧能深受南江文化影响,他对南江文化也有着重大贡献。通过对禅宗六祖慧能与广东南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和分析,为研究六祖慧能与地域文化之间联系以及解读六祖慧能的文化思想,开辟出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南江文化是珠江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民间故事是南江文化一个重要载体,从南江民间故事极具代表性的罗定民间叙事入手探究南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南江文化的整体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广东南江流域禾楼舞巫术仪式的服饰与其他区域的巫术有着明显的区别,且在仪式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禾楼舞的服装及佩饰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其基本特征及文化源流,进而帮助了解禾楼舞的地域、民族特色及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4.
位于岭南地区的南江是广东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早在史前时期便滋养着生活在其沿岸的众生。自秦朝时我国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后,南江流域又因其便利的水陆交通成为岭南地区驿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由于南江向北与连接岭南和荆楚地区的潇贺古道互通,其东部又为岭南政治经济中心番禺,因而南江流域又成为了楚地与岭南连通之锁钥,以及拱卫番禺的地缘战略前沿。而在汉武帝收复岭南,开通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后,南江又成为了四方文化的交流汇聚之所,发源于云南地区的铜鼓文化自西向东传入该地,并借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向南辐射,扩散到海南及东南亚各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江流域继续担负着保卫岭南、守护广州的地缘战略职责。萧齐政权时期,西南二江都护的设立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央朝廷对该地的重视程度。也就是在中央朝廷对南江流域管控的持续加强下,南江流域与外界的联系性进一步增强,并逐渐发展成为连接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道。产自西亚地区的神兽忍冬纹饰金手镯和有着鲜明东魏—北齐时期特征的菩萨像,都一再证明南江驿道是对接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5.
作为南江流域现存最长的叙事歌,《三国》在艺术技巧和思想内容上足以代表南江流域民歌的成就,对其修辞策略及叙事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南江流域叙事歌的整体风貌,为保护和发扬南江流域民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南洋歌》是南江流域泷水山歌叙事歌的代表之一。它在叙事结构、修辞策略、话语方式上体现了民间口传文学的特色,代表了南江流域民间文艺的艺术水准。探讨它的文化价值,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江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加以弘扬,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广东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合作方式、合作成果和合作中相关问题的调研,结合广东建筑业的发展需求和广东文化的特点,对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对形成具有广东特色建筑业产业集群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四川教育》2014,(7):14-19
“在全市灾后重建的三县一区中,南江的硬件上去了,但学校不能只有建筑和师生,还应有文化!”在一次市教育局工作会后,市教育局赵建仁局长对上任伊始的郭辅邦作了如是提醒.此时的南江,随着灾后重建任务的基本完成,南江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硬件设施配备齐全.  相似文献   

9.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它作为一种隐性而独特的亚文化形态 ,在推动社会主流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的提出 ,为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要植根岭南文化土壤 ,着眼文化人才培养 ,以世界眼光融通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 ,以大学城的建设为契机 ,打造高校校园文化的广东品牌 ,为建设文化大省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苍梧文化是古苍梧地区的一种区域文化,伴随着苍梧走廊的形成逐渐向湖南江永地区传播。苍梧文化传入江永后,对江永本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江永县别具特色的龙母文化、花山庙、仙姑庙、女亭、女寺和姊妹节等女性文化。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内涵丰富,大学文化所体现的和谐性与包容性、先进性与前瞻性、批判性与创新性足以证明:大学文化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任。大学文化理当承担起传承和创新中华和谐文化、示范和引导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式、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等具体责任。大学文化要完成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责任,需要有大学内外部必要条件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呼唤着教师文化的转型,教师文化在新课程背景下将呈现出以下的走向:从适应型文化走向创生型文化;从控制型文化走向对话型文化;从个人主义文化走向合作文化。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文化的勃发,根源于教育理念的升华;教育理念的使命,源自于教育文化的结晶。文章站在理性与发展的高度,对“文化兴校,文化育人,文化天下”这一主题进行了精辟独到、鞭辟入里的论述,认为文化兴校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战略,文化育人是文化天下的至要,文化育人拉开了文化兴校的序幕,文化兴校战略架构起了核心价值理念,文化天下是赢得教育文化不朽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台湾文化根在大陆。明清以来,中原文化在台湾一直处于主流文化地位,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同属中华文化。台湾文化是现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两岸统一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化”,通俗地说,就是让文化走向市场,把文化当作产业来经营。更直白地说,就是让本土文化走出去“赚钱”,然后再用赚来的钱发展壮大文化,也即是“文化经济化”。就全国而言,文化产业化将是文化建设的一种发展趋势;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颇为丰富,如何将区域民俗文化资源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论唐诗的酒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饮酒便成为唐代特殊的文化现象,酒文化格外繁盛。在酒文化的氛围里,诗人们在他们的诗作中着力表现唐代的酒文化,着力表现自己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酒文化促进文学的发展,诗歌又反过来表现酒文化,诗人也在创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酒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准确界定黄檗文化的概念是相关研究的重要前提。 将黄檗文化理解为佛教文化和福清地方文化,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以黄檗宗为黄檗文化内核,强调其已成为综合性文化形态的观点,则较严谨而科学。 黄檗文化具有浓厚的华侨文化色彩,又实现了对华侨文化的超越,是中国古代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端形态,也是封建时代后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次极大规模的对外传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的和谐发展与大连人性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是一个由群体文化、个体文化、家庭文化组合而成的三元结构,在现实状态中,这是一个不平衡的结构。大连市拥有强大的城市群体文化,尚缺乏富有生命力创造力的个体文化及成熟的家庭文化。因之,重视当代人文精神的培育以激发个体的活力,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促进家庭的和谐,就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含义无尽的概念,人们习以为常,却莫衷一是。文化一元论无法使之获得新生及生命的延续,多元文化是文化生命周期更长、更强大的基本前提和保证。不同的文化尽管有不同的价值、表现,却无优劣之分,经过和平的碰撞,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相互适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多元共存,平等发展",东西方都应用理解、尊重、鉴赏的视角审视对方文化,加强文化合作交流,这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和愿望。多元文化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引入我国。本文从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教育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觉既是社会主体推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社会主体发展的基本诉求。社会主体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自觉的主体。提升社会主体的文化自觉性是实现文化自觉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实现文化自觉就是要实现主体文化自觉。主体文化自觉的根本意义是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实现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使每一个社会主体更自觉、更主动地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社会主体的社会组织形式来看,必须着重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和人民政府的文化自觉。从社会主体的个体形式来看,必须着重实现领导者的文化自觉、文化人的文化自觉和全体公民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