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澜 《新闻世界》2011,(9):119-120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平等的和去中心化的话语空间,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舆论形成和以往大不相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沉默螺旋”产生的效应逐步弱化,不太可能会出现舆论一边倒,取而代之是沉默中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少数人的意见演变为多数人认可的舆论,甚至消除“优势”意见缓慢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广告传播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经由两个方面实现:一是作为广告传播主体的意识形态灌输,二是广告传播客体的“睡眠效应”与“沉默的螺旋”的共同作用。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揭示了广告发生效用的奥秘,并就广告传播拟态环境的正确认知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刘建明 《现代传播》2002,5(2):39-41
沉默的螺旋作为受众对媒介议程的反应模式 ,被中外绝大多数传播学者奉为无可怀疑的定律。反对沉默螺旋模式的学术观点虽然陆续发表出来 ,但许多学者不屑一顾 ,传播学引进中颇有鱼目混珠的倾向。面对媒介意见的倾泻 ,受众并非毫无主见。受众一旦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体 ,对利益认定非常执著 ,媒介特有的议程很难对其产生感化作用。中外媒介传播的大量经验表明 ,沉默螺旋不仅不是普遍规律 ,而且在意识形态冲突的社会完全失效 ,代替沉默螺旋的则是舆论背反模式  相似文献   

4.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作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的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已的看法,转变支持方向,与多数意见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从而形成"沉默螺旋模式".  相似文献   

5.
刘卫  左衡 《编辑之友》1999,(5):8-10
根据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一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大众传播时代的舆论受到三股势力的左右,即大众媒介、人际交往和从众意识。当一种观点得到媒介持续不断地宣扬,成为支配性、主导性的意见时,持不同看法者便逐渐陷人沉默。“这样,一方表达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作为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6.
翁杨 《当代传播》2003,(2):66-68
沉默的螺旋模式由努尔-纽曼提出后,受到了中外传播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之投以极大热情,有的甚至将之视为圭臬,奉为媒介意见改变大众意见的一个无可怀疑的铁律.笔者认为,该理论和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论、趋同理论并无本质不同,只是从媒介和大众传播的角度来考察受众态度改变的一种社会心理机制而已.同时该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沉默螺旋的出现是失衡的传播生态造成的,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会导致迷信媒介的强力作用,造成传播生态的失衡,甚至加剧传播生态的失衡.  相似文献   

7.
受众的从众心理与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的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可见,受众具有一种“天性”的从众心理,这是形成社会舆论和社会流行的心理机制。新闻媒介由于具有权威性…  相似文献   

8.
刘海波 《新闻世界》2009,(6):123-124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为避免孤立,对多数派赞同的意见倾向从容表达,而当感知自己意见居于少数派劣势时,则选择沉默,一方的沉默导致另一方越来越强势,从而形成一种螺旋式过程。这样的沉默往往导致社会良性运行必不可少的监督机制的缺失。恶俗广告正是在这样的沉默声中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9.
周圆 《今传媒》2016,(5):54-55
“反沉默螺旋”作为一种与“沉默螺旋”相背的传播模式,在当下网络舆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探寻“反沉默螺旋”的界定,认为其为一种网络舆情传播的模式;其次,从互联网、传统媒体以及网民三个方面分析这种网络舆情现象形成、变化的原因;接着,以“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分析“反沉默螺旋”网络舆情传播中的表现.最后反思“反沉默螺旋”现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沉默的螺旋理论简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默的螺旋理论(thespiralofsilence)是由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一诺依曼(NoelleNeumann,E)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她发表了一篇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1980年她完成德文版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该书1984年用英文出版后,在传播学界影响很大,从这个角度研究媒介对舆论影响的论著骤然增多,亦算是一门显学了。诺依曼强调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样,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  相似文献   

11.
舒咏平 《现代传播》2007,(2):104-107
社会阶层、消费需求、媒体接触的碎片化,构成了现代社会“碎片化”的显性表现;体现到广告传播中,“碎片化”的指向则必然呼唤一个能满足狭窄传播的媒体碎片来进行微观承接,这就是具有不可再分性、具体指向性、自由选择性等特性的“广告载具”;“广告载具”提出的主要意义,即使整合传播具有了基本元素、使广告传播更具消费者导向性。  相似文献   

12.
噪音分为现象性噪音和本体性噪音.在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噪音以"沉默的螺旋一民间传播一整合传播一沉默的螺旋"模式进行传播.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跟进,使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系统具有噪源泛化、噪音强化的特征.当局者一旦陷入"危机迷情"就会变成噪源,制造并传播噪音.随着政府的公关和权威信息的公开,现象性噪音逐渐消解,本体性噪音...  相似文献   

13.
"范跑跑事件"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跑跑事件"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引起全民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沉默螺旋"理论很难加以解释,反而显示出了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从"范跑跑事件"出发,旨在从网络特性、社会环境、中坚分子三方面出发找出反"沉默螺旋"现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意见表述”是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重要构成.因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内容进行传播,一种是信息流,一种是意见流。这里,信息是指那些由各种组织或个人发布纯新闻或信息,意见是指由信息所直接激发的主观认识与观点。”“有效的“意见表述”行为是形成公共话语情境的必需环节,网络环境下,“意见表述”主要体现为论坛类栏目的设立,受众在互动中充分实现话语权的自由释放。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沉默螺旋"理论,是大众传播强效果论的典型代表。以个人畏惧群体生活中的孤独感为研究基点,强调舆论的形成与人对周围"意见气候"的感知能力相关。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中,由于受众之间的交流少,并且在接受信息时呈一种线性的单向模式,人们会主观地认为传媒代表的就是多数意见。网络的出现,使得传播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地变革,同时也对该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人肉搜索”及网络暴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  相似文献   

17.
一些传统的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时代受到了质疑.如业界人士对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这两个理论在网络中的表现程度,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尤其在网络BBS中的表现,这两个理论争论地更加激烈.笔者就从网络BBS出发,对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和"沉默的螺旋"效应进行相关比较和总结,笔者认为网络BBS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事实上具有相似性,都是网民群体压力心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舆论是意识形态的主要体现方式.在当前价值观及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党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进行舆论引导是一项重要的抓手和需持续重视的工作.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 1.“沉默的螺旋”理论再回顾.“沉默的螺旋”理论首见于1974年德国学者诺依曼发表的《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文章中,她随后于1980年出版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从意见气候、被孤立的恐惧、准感官统计等核心层面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发表意见,实现了发表反对意见和付出代价的剥离。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意见发表的普遍性、平等性和自由性。  相似文献   

20.
浅析网络舆论引导中“沉默的螺旋”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浩  李德军 《新闻世界》2009,(12):142-143
本文对当前学界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是否有效进行归纳综合,分析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