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是和中国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特色"的角度来看待,而且要从历史观上来把握。首先要从历史发展普遍规律来看待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正是遵循历史发展普遍规律走出来的。无论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还是中国建设、改革道路的开创,都是历史发展普遍规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要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在与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因而有其深远的世界意义;再次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看中国道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根据就在于不同时期中国社会本身的基本矛盾。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具体内容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最后要从实践观点看待中国道路。道路不同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过程;道路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中国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创出来的,其发展同样必须探索开创。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发展变化、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认识的发展变化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发展变化三个问题的历史考察表明,整个马克思主义以及它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都不是一经形成就凝固不变、停滞不前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这种认识具有非常有益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既然是发展着的理论,我们就要用发展的观点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中要把“史”、“论”、“著”有机结合起来,撰写一批马克思主义专题史,编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相似文献   

3.
世界历史时代的演变与当代两种不同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与世界历史时代的演变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两种不同发展道路的选择得以并存的深层世界历史基础是:电气生产力及其发展.但它只是资本主义时代发生阶段性和局部质变的深层世界历史基础,而不是使这个历史时代发生整体性质变的基础.只有依据“深层世界历史基础”来考察当代两种不同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根据重大标志性事件进行近现代以来民族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即"五段论"的方法,总结并预测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特征。根据主要国家的具体历史事例,对五段论的划分方法及各阶段的特征做了考证。最后阐述了民族成熟度与民族历史各阶段社会发展快慢的关系。对研究世界各民族的历史进程与特征,制定各项对内、对外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在《论“三个代表”》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本文从人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发展战略论指明了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发展道路论解决了实现目标和任务的基本途径和走向;发展动力论解决了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国策;发展速度论解决了我国赶超发达国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了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唯物史观之社会发展动力论、社会意识论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论的深化、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中心论表征着一种看待历史发展道路和民族文化价值的偏执心态.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在各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解构民族文化中心论提供了客观历史前提.马克思对西方、东方文化中心论解构表明地超越了民族、地域的狭隘性,始终把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作为自己的理论空间,昭示出世界历史发展多线论和民族文化价值多元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可区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类观"."世界观"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社会观"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人类观"研究的是人的普遍本质和人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的根本问题是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包括"世界物质论","社会实践论","人类解放论".就三大论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看,是"前提-过渡-落脚点"的关系;就其逻辑关系看,是"起点-中介-终点"的关系.在逻辑走向上,是从抽象向具体上升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现代化发展理论包括:发展道路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发展战略论,选择富强,民主,文明的战略目标,设计三步的战略步骤,制定优先发展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技的战略重点,安排先富后富共富的战略程序,发展机制论,即动力机制,稳定机制,协调机制,创新机构,发展机遇论,及时捕捉和利用有利于发展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1.
严格说来,发展观念的确立是近代以来的事,是伴随着科学知识的进步而逐渐形成的。但关于发展的思想却是古已有之,古代的自然发展观念;中世纪神学发展观念;直至到近代伊始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宇宙普遍发展观念,而黑格尔的囊括一切的“绝对”哲学,特别是其历史哲学将发展观念的普遍性推向极致,同时也为发展观念的人类学转向提供了前提,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哲学主题的转换,将关注的中心锁定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成为关于人类发展最为深刻的学说。  相似文献   

12.
整体史观:重构教育史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割孤立到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样反映在民族国家内部教育系统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的不断强化.教育史研究应深刻反映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以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观念重新阐释教育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文学史研究种类繁多,著述甚丰。纵观文学史研究现状,流弊甚多。文学史是研究文学生成、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重现人类情感发展变化的事实,揭示其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客观必然性的内部规律。文学史研究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还原历史;二,主客交融。  相似文献   

14.
已经出版的教育史著作大都没有对数理教育的历史给予与历史全貌相一致的表述,其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忽视令人震惊。产生这一问题的表面原因是:一方面从事理科教育的人不注重历史叙述;另一方面.教育史研究者大都缺乏理科知识,对理科教育的变化与进步没有感知,难以写史。更深层的原因是缺少充分的社会条件和文理兼修不为稻粱谋的学者;从学科建设方面分析,教育史学界所使用的“教育”概念是不完整不深刻的。教育史中的“教育”应该是聚焦于人的成长发展的活动,教育史也应当从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出发,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将成长发展中的人作为教育史的服务对象,把写出能反映全貌的教育史作为教育史学界努力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这需要文理组合的团队,以开放的方式整体评估各类教育史实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综合性教育史著作和教科书的篇章节构,编写出文理平衡、以人为本的完整教育史。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不断壮大的历史正是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文章从探讨中华民族的起源入手,以华夏族到汉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为视点,揭示中华民族融合的规律,讴歌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相似文献   

16.
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教学指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同”、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政策的初心,构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框架。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史事为依托,教材还原了各民族汇聚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使学生形成共同的国家历史记忆。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育人效果,建议教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厘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三条主线相互交汇、互相促进的关系,把握连续性、递进性、互动性、凝聚性的特点,引导增进学生的“五个认同”,注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探索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深度教育。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台湾无可争议的都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全属于中国内政.国家的繁荣昌盛与国家是否统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国家统一了,国家发展才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捍卫民族的独立,实现民族的复兴.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无非有两种方法:一是和平统一,二是靠武力解决.当然,最好是用和平的方式,用武力解决只是不得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林世芳先生撰文用意在于“重新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这是针对“文革”期间学术界几乎一边倒地为秦始皇歌功颂德,阿谀之声贯耳的学风而提出来的。学术界对秦始皇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有挞伐其暴虐,骂为“暴君”;有歌颂丰功伟绩,美为“千古一帝”。历史学家只要坚持史德,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性、客观性。那么评价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就不难了。德才标准是评价领袖人物历史作用的尺度。所谓才,就是治国的才能,它包括在群雄逐鹿中能否独占鳌头,有能力去压倒群雄而统一全国,始终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又包括在和平年代,能否坚持发展经济,具有使社会顺应历史发展方向前进的治国本领。用这条治国才干、能力的标准去衡量秦始皇,应该说是值得褒评与肯定的。所谓德既包括法治与德治,又包括个人品德。如果以这条标准去衡量泰始皇;那么,他应该是遭鞭挞,被人民唾弃的暴君。总之,泰始皇是一个有才能的缺德皇帝。一个领袖人物,他统帅全国,要对社会历史发展起领航式的积极促进作用,“大节”固然重要,“小节”也不能等闲视之。在评价秦始皇时,不能因为他对统一中国,促进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步有功而一白遮百丑,避谈他的无德之“小节”。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我国近现代历史分期的学术热点,提出了关于国内外近现代分期的新观点。作为对近现代历史分期理论的重要扩展,重点提出了近现代以来整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民族成熟度的概念及基于民族成熟度的民族历史发展阶段的"五段论"理论。该理论具有"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特点,丰富了民族历史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