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研究欧洲封建制度时,可以法兰克王国为典型,因为在那里封建社会最早形成,而且发展得比较完备.下面所引关于法兰克封建制的两组文件,要说明封建制度中的两个重要问题:(1)自由农民怎样转化为农奴?(2)封建特权怎样兴起?法兰克王国原有自由农民阶层,但第七,八世纪中封建主使用各种方式,迫使农民放弃自己的土地所有以和人身自由权。其中最普通的是“请求让地  相似文献   

2.
格雷戈里撰述《法兰克人史》时有二个理念,那就是迷信基督教和扬善惩恶,扬善惩恶成为《法兰克人史》的特色。从宗教思维出发,格雷戈里表现出一方面好善乐施,另方面又疾恶如仇的心态。从而在《法兰克人史》书中存在大量的扬善惩恶文字。爱恨既出自于个人因素,也深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格雷戈里的爱憎既来自于他对宗教的虔诚心理,又融汇于当时社会的时代思维,时代思维决定了格雷戈里的思维内容与定势,格雷戈里扬善惩恶思想是信仰上帝的正义审判时代思维在《法兰克人史》史书的回响与应映。信仰上帝的正义审判时代思维正是法兰克王国新生产力与社会文明的反映,这个时代思维有一定的进步性。尽管《法兰克人史》有宗教的唯心性,但扬善惩恶史学思想有积极意义,不啻为是书的亮点。教会史学是世界历史学的组成部分,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为人类文化事业做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萨利克法典》(Lex Salica,以下简称《法典》)是法兰克人征服罗马高卢以后,建立法兰克王国初期用拉丁文写成的第一部成文法,大约形成于克洛维在位(481—511年)时期,后来又陆续有所增补。由于这部《法典》是在法兰克人建国前的古老习惯基础上产生的,因而也被称为“习惯法”。研究这部法典可以了解法兰克人是怎样由原始公社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社会的。一《法典》产生的历史背景法兰克人的国家是在征服罗马领土的基础上形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问:法兰克宫相查理·马泰尔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何?答:从公元六世纪起,法兰克王国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化:一方面是农村公社自由农民的日益破产而趋向于农奴化,他方面是贵族封建主的势力愈益增长。这一变化的政治后果是大领地贵族日益跋扈而趋向于政治上的分裂。结果,在六世纪中叶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三——纽斯的里亚、奥斯达拉西亚与勃艮第。而王权在这以后逐渐转入大贵族宫庭主管宫相之手。这时,在各领地贵族  相似文献   

5.
从五世纪起,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蛮族王国。其中大多数都是短命的,而唯独法兰克王国维持得时间最久,势力最强,并且对欧洲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贡献也大。本文试对其存在及发展的原因作一初步探讨。一一些有利的客观条件历史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发展的,任何一个历史现象,都要受到它的制约。这就是被古人所重视的“天时”、地利”两个因素。法兰克人祖居莱茵河下游一带,公元三世纪,开始了对毗邻的罗马帝国北部边界的“和平  相似文献   

6.
在欧洲封建社会前期的土地分封制经济形态下,占有土地和农奴的封建主,一般称为领主.领主以分封的形式占有土地,可以使用,甚至也可以继承,但没有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或皇帝.领主对于农奴不仅在经济上进行剥削,政治上进行压迫,而且可以支配农奴人身,把农奴转让、买卖等.这种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不同于欧洲封建社会后期的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欧洲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变为封建主的私有财产,土地占有权演变为所有权,土地领属关系变成了所有关系,领主变成了地主.农奴也获得了人身解放,解除了对领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光辉的顶点,主权城市的保持(905) 在欧洲的封建主义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脱离了农业,所以从11世纪起,便形成了城市。在封建制度下,城市的中心人物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城市也收留一部分从封建主那里逃跑出来的农奴,这些农奴也从事手工业或商业。当时城市居民向封建主或农民(其中也包括农奴)进行买卖,也对封建主或农民贷放高利贷。但是,城市居民却仍受着封建主的统治。最初,封建制度下的城市是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它是封建主的财产。例如:俄国阿列里城在12世纪时就属于四个封建主:一部分属于当地  相似文献   

8.
伯尔曼将法律与资本等同,他说法律调整本身就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根据伯尔曼的提法,笔者大胆提出“法律资本”这个词,意指法律调整本身实践的社会效应。法兰克王国处在马克布洛赫提出的“第一阶段的封建时期”,这时的法律作为资本,还处在积累阶段。“法律资本”的运用是在马克布洛赫提出的“第二阶段的封建时期”开始的。其中,“第一阶段的封建时期”日耳曼习惯法的积累,在“第二阶段的封建时期”法律资本的运用方面,占有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查理曼大帝是中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在他统治的初期,国家弱小,常常受到强大的邻邦拉西德王国的欺负。为此,查理曼大帝非常不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5~15世纪西欧主要农民斗争为对象,探讨其历史作用,透过农民反对封建化,反对封建秩序,幻想恢复公社制时期生活的“倒退”的表面现象,揭示农民用生产和阶级斗争手段直接或间接参与新社会创造活动的实际。一、封建社会初期:奴隶社会瓦解后,农民反对奴隶制、反对封建化,在斗争与较量中确立新秩序;农民在斗争实践中提高本身素质与水平;冲刷社会积污,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二、封建繁荣时期:逃亡农奴组成城市——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组成部分;英法诸国农民起义虽被镇压而失败,但统治者也作了让步,促进了农奴制瓦解;反分裂,推进国家统一的进程;抵抗外族入侵。  相似文献   

11.
《查理大帝传》是中世纪一部杰出的史学作,其作艾因哈德(约770——840)是欧洲中世纪名的历史学家。他出生于法兰克东部莫因格维的一个封建主家庭之中,9岁就进人欧洲名的富尔达修道院办的学校,后因他的学习成绩优异,才智过人,20岁左右被修道院院长鲍古尔富斯荐送到宫廷供职。当时的法兰克在查理大帝的倡导下出现了一个研习古典化的高潮,史称“加洛林时代的艺复兴”。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封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是封建社会中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的主体。封建庄园在历史上曾是大多数封建国家的封建主统治农民的主要领域。所以,研究封建庄园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对阐明整个封建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日本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也存在过封建庄园制度(公元八世纪末至十五世纪末),存在过与欧洲大多数国家类似的庄园剥削体系和其卞的农民阶级。马克思曾说:  相似文献   

13.
在中世纪西欧,当城市兴起的时候,城市隶属于领主,而事实上,城市也需要领主的保护。后来城市发展了,领主对城市的剥削和压迫日益加重,因而市民和他们的领主间的矛盾逐变为尖锐化。于是发生了城市公社争取自治的运动,就是,争取脱离领主的羁绊,争取转变中世纪封建城市为中世纪自由城市的斗争。法国东北部琅城对它的领主的斗争最为激烈。这项斗争从1108年起到1331年止,延续了二百多年。下面所引基柏底的记载,只是关于琅城公社争取自治的初期历史。在琅城和在其他城市一样,主教同时是一个领主。领主和他的骑士们使用暴力,不择手段地榨取市民的财富;他们不但不断地增加苛捐杂税,而且干出“绑票”勒索、拦路抢劫的勾当。所以琅城市民宁愿向领主缴付一笔巨款,来取得自治权利,建立公社。不料,他们已缴付巨款而领主食言,又想要恢复琅城的原来地位。这就是琅城市民和领主间长期冲突的导火线。这一斗争像后来所表现的那样,是有利于法国王权的集中的;但当时,法王胖子路易第六不能看到这一点,竟然惟利是图,站在领主方面。下面文件生动地描写琅城领主对城市居民的蛮横压迫和血腥掠夺,领主和市民间阶级仇恨的深刻,市民对封建主斗争的坚决无情的态度。在本文的最后一节里,大主教所讲的一段话,应予特别注意。他引经据典来宣传农奴应对领主绝对服从的“道理”,他竭力支持封建主的权力以及农奴制度,由此可见,教会在西欧封建社会里曾起着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14.
奴隶和农奴前者指奴隶社会中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后者指封建社会中隶属农奴主或封建主的,没有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的农业生产劳动者。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前者指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和民族独立的革命;后者指以反封建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地主和领主前者指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后者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受封在一个区域里掌握权力的人,在经济上是土地所有者,在政治上是统治者。反法同盟、神圣同盟、四国同盟反法同盟指1815年间,英、普、奥、俄等国封建君主…  相似文献   

15.
西欧农奴和中国佃农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劳动者。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状况,对封建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的差别的比较,以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一、农奴与佃农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我们要分析封建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把它当作以对抗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来考察。而在这一对抗中,生产者处于何种地位,是生产的关键问题。由于中西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不同,使农奴与佃农在生产中的地位也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16.
黄牧航 《中学历史教学》2008,(1):112-112,F0003
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它的领土上建立起几个国家。其中5世纪末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发展成为西欧的一个大国。法兰克人原来住在莱茵河下游,后来纷纷进入罗马帝国定居。486年,法兰克人在部落首领克洛维率领下在今天法国北部一带打败了罗马帝国的残余势力,奠定了法兰克国家的基础。后来,克洛维接受了基督教。在基督教会的支持下,他大举扩张势力,最终统一了法兰克各部。建立起墨洛温王朝。  相似文献   

17.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部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相似文献   

18.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这一段话是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里全部阶级斗争状况的概括。对于这两  相似文献   

19.
【内容综述】《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一到四单元讲述的是世界古代史。它历经了两种社会类型,即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内容包括以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为代表的亚非大河文明和以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为代表的欧洲海洋文明。封建社会的内容,欧洲主要有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西欧的法兰克王国、封建庄园、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东欧的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亚洲主要有东亚日本的大化改新,西亚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阿拉伯文化等。  相似文献   

20.
封建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个体小农经不起天灾人祸,特别经不起封建主阶级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经常破产。破产农民为求生存,被迫到处流浪。我国史籍称这些流浪农民为流民。流民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所以,流民问题往往成为封建社会兴衰的指示器。本文从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流民问题的某些差异来探讨流民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