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音乐课的编排中包含有歌曲、唱游、读谱知识、综合训练、欣赏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最呆板和枯燥的是读谱知识的讲授,因为小学生识字少,理解能力差,所以常常会出现"学生不爱学读谱知识,教师不爱教读谱知识"的现象.如何能既教给学生读谱知识,又使学生乐于接受、理解读谱知识,笔者在近年来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课程阶段目标 7— 9年级“阅读”部分提高了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见对于古诗文 ,诵读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将做学问分为三种境界 ,笔者认为阅读古诗文也应达到“三境”,以提高对古代作品的欣赏品位 ,让学生真正做到熟读成诵 ,美读成习 ,以读为嗜。第一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教师要让学生在“自读”中读准字音、…  相似文献   

3.
"主体参与,分组合作"的教学策略和诵读教学已经成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利用诵读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思,读后说,让学生把对文章的阅读、理解、感悟、欣赏、背诵、运用统一起来,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4.
李平 《新疆教育》2012,(21):95-9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前提是朗读。重视朗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而"读"的能力在这个能力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诵读,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益于提高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以读带学的三个环节是:通读、精读和研读。  相似文献   

6.
杜虹 《考试周刊》2014,(33):28-28
新课标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指出提高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与基础,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首要通道便是"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积累,然后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等能力。作者根据教学经验,结合茅盾的"读书三诀"得出学习语文的"阅读二步走",即:第一步整体把握,第二步局部品味。诗词及文言文阅读要求诵读,能调动学生多感官,以便理解古代文章的文义。  相似文献   

7.
"以读代写"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捷径,"读"能使学生开辟新思路,能使学生游刃于语言美的意境中,能在琅琅的诵读声中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趣、意境、手法等,能掌握文学作品的立意,从而提高思想素质,促进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成语故事诵读"工程是学生课外阅读和背诵古诗文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指导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的原文(古文),欣赏古诗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故事.古诗文诵读工程分为五个阶段欣赏成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成语的兴趣;搜集积累,整理分类;朗读背诵,理解意义;创设平台,引导运用;机制保障,形成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可见,"读"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读"的方法有范读、朗读、诵读,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读准、读顺、读懂、读透。只有真正读好了,才能学好文言文,才能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陈红 《教书育人》2014,(7):56-56
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包括自读、精读、诵读三个渐进的过程,许多老师往往只重视精读,留给学生在自读感知阶段时间比较少,在小学生对整篇文章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分析、段落剖析。同时,缺少诵读表达的过程,学生对课文中老师所理解的观点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不容易形成自己的共识。因此,教师在引领、点拨的同时,应重视多给学生点时间让他们学会自己动手动脑动心。通过熟读、背诵,使课文的书面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用语,拥有自己的理解,从而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目标重新作了更明确的界定,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学古诗文应以此为方向,还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本来面目。那么,究竟应该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才算效果最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诵读分为五个层次来进行。一、读出韵味。古诗文往往一字多义,不易理解,但它语言高度凝练,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一定能读出它的韵味。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再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韵味。可以采用不同手段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听录音、教…  相似文献   

12.
薛剑峰 《现代语文》2005,(5):104-105
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就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前人的学习经验,今天仍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教师须让学生在经常性的诵读中培养语感,加强对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的学习与记忆,以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3.
庄敏 《语文天地》2012,(22):29-30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要求中不难看出,初中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作品,还要对其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因此,在文言教学中,读、译、理解就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一、诵读  相似文献   

14.
读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也是提高写作的基础。"多读"、"熟读"对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有极大帮助,要想唤起学生爱读的兴趣,必须诱发学生愿读、乐读、会读的心情。学生对读有了兴趣,就能使他们对读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点燃他们强烈的表达愿望之火,主动而快乐地读。情感是读的动力,文章萌发靠情感这颗种子的内核,文章的诞生是靠情感波澜的冲击,情感能唤起读的粘力。读实质上是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情感的过程,只有多读才能读出真情实感。多思善读是"吃透文章内容"的关键,要想读懂每一句话就要理解字词。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读,给他们一个感、知、读的技巧,使其知重音、快慢、高低,应恰到好处,在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  相似文献   

15.
初中英语新课改重点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用英语的能力,既能和别人进行口头交流,又能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背说"教学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读"中学语法,记单词;在"背"中积累句子,体会语法;在"说"中交流,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教师如果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把握和自身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学生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在自读感知阶段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读"是信息的吸收,"说写"是语言的运用,也是"吸收"效果的检验。只有"吸收"好了,运用才能得心应手。万丈高楼平地起,诵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诵读教学搞好了,就不愁学生不愿说、不会说、说不好了;诵读教学搞好了,就不愁学生不愿写、不会写、写不好了。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把"读"提到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指出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能力、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它能加强理解的深化、言语的敏化、情感的美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得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的成败.  相似文献   

19.
诵读教学古已有之,从古代语文教育的大家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脉相承的对诵读教学的重视,从蒙学教育到经学教育都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地感受、品味文章;诵读教学也符合汉语文的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主要有范读、自读、美读,师生在诵读中皆随文入意,随情入境,从而神随物游、智随心展、能随言成。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深度"读题能力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读题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能够将数学题目读清楚,就比较容易理解题目中的意思,也就很容易写出答案.本文将从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