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月15日,“雪龙”号抵达上海。随着这艘极地科考船的返航,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也落下帷幕。 在这次科考中,有17个人最为引人注目。由他们组成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继2005年1月18日中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最高点“冰穹A”之后,再一次成功登上南极内陆的“冰盖之巅”。  相似文献   

2.
163天,20000多公里,275名科考队员离开家乡,漂洋过海,怀揣中国梦想,追逐不落的太阳当地时间2月7日上午,随着一列雪地车队威风凛凛地驶入中山站站区,去年12月中旬赴南极内陆昆仑站执行任务的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内陆队终于返回中山站大本营,历时共54天。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不仅是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首个科考站,也是整个南极地区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严酷的科考站之一。据介绍,在昆仑站执行任务期间,国家863计划支持的液封深冰芯钻实用钻取冰芯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大量深冰芯钻探  相似文献   

3.
2004年10月25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开始了探索南极的又一次征程,挺进被称为“人类无法接近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继极点、磁点、冰点之后南极最后一个关键点。无论从科学价值还是战略意义来看,找到并登上这个点对于我国的南极科考事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在历时150多天的征程当中。科考队成功穿越了魔鬼西风带这片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  相似文献   

4.
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上海,前往南极,开始了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科考队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远征。此次科考最核心、也最引人瞩目的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冰穹A地区建立一座考察站昆仑站。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三座南极考察站。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媒科技》2010,(1):78-78
十三位中国勇士 四万里南极征程 国际公认的顶级探险科考队 率先到达“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冰穹A在这里! 南极科考内陆冰盖队队员、随队记者陈晓夏真情讲述惊险。刺激.梦幻的冰穹世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对于这次南极考察,中央电视台利用Inmarsat(国际移动卫星组织简称)卫星系统进行了多次实时报道,这在国内外均属首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观众与专家对这种新闻题材的报道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问题的提出以往,南极科考报道均是等科考队返回后,记者再将随队拍摄的资料加以整理、编辑后播出。是否能及时地报道科考进度情况,让观众实时地了解科考队员的工作生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按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异地信息传输、异地采访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有许多有效方…  相似文献   

7.
一位女记者,作为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队一员,乘坐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报道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活动。十年前,她也曾随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采访。作为一次例行北极科考活动,如何让"这次"不同以往?本文是她在北极的采访感悟。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南昌7月9日电(记者胡锦武)5年前曾随中国南极科考队登上南极大陆采访的江西电视台记者郑忠杰,9日起程准备随队参加中国本世纪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采访活动。今年48岁的郑忠杰对此次北极之行充满豪情:"实现从南极到北极采访的跨越,是我20年来的梦想。"1998年、郑忠杰曾与江西电视台的另一位电视记者随中国第十五次南极科考队进行了南极科考的采访报道。此次北极科考是中国第二次进行的北极科考活动,国内将有包括中央电视台、国家海洋报、深圳商报、湖南长沙电视台及江西电视台派出的6名记者随队进行采访组织此次北极科考的目的是考察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以及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此次北极科考路线为:中国大连港——日本海——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楚科奇  相似文献   

9.
正金秋,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将从上海启航。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已在罗斯海地区完成规划选址,即将开建。目前,我国在南极科考中已经建立了一支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科研队伍,组建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南极陆基考察在国际科学刊物发表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回收陨石12000多块,位居世界第三……在有40多个国家参与的南极条约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33年前,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经历了横渡太平洋,穿越西风  相似文献   

10.
为163天的采访做足准备 小时候,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关于中国人登上南极大陆开展科学考察的新闻报道,踏上那片地球的头顶和边缘的土地便成为我儿时的梦想. 作为海洋领域的专业报纸,中国海洋报每年都会派记者随“雪龙”船远赴南极报道.近些年,出于南极内陆考察新闻宣传的需要,中国海洋报一直只派男性记者随队深入南极内陆采访.幸运的是,在我第五次申请参加南极考察报道之际,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安排中国海洋报可派记者随船采访,这使得我的南极梦终于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是一部报告文学,作者是山西作家张锐锋先生,书稿交给我的时间是2010年1月.匆匆翻过几十页,粗犷的印象是大题材、主旋律、散文化.如果单从市场零售的角度来看,并不怎么令人兴奋.然而,从获奖的潜质和增益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显然不是一部可以随手放置的稿件.点击网上搜索,发现自从1982年我国正式启动南极科考以后,出版过的相应图书,文学的、科普的、专业的,有数百种之多,其中不乏大部头,也不乏轰动者.近几年,南极的关注度显然没有以前高.尤其是中国人登上南极最高点冰穹A建立昆仑站以后,虽然出版过参与某次科考的随队记者和随队医生的手记各一种,却没有一都能够反映完整全貌.南极科考活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代表着中国在南极的实际存在,怎奈这些年吸引眼球的事情太多,南极有点审美疲劳,好像被抢了风头.换个角度想,这不也是新鲜感和稀缺性的空间吗?  相似文献   

12.
南极海豹     
《全国新书目》2023,(9):30-33
<正>这是一部书写南极科考事业的科普纪实长篇作品,记录了一位科考工作者在南极日常艰苦且枯燥的科研工作之余的心路历程,以及作为一位中国极地人对南极事业强烈的热爱、担当和期望。通过他笔下叙述和拍摄的南极世界,读者可以进一步认识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了解科考队员在南极艰辛与快乐并存的生活,以及南极独特绚丽的自然景观和可爱的南极生物种群,有助于宣传中国极地事业,提高全民的极地意识,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勇于探索极地奥秘的信心和理想。  相似文献   

13.
在线采访提高新闻竞争力借助网络在线服务进行采访,能够打破时空界限,方便快捷,从而大大提高新闻采写的工作效率和新闻竞争力.例如在采访南极科考新闻时,笔者就借助于网络.为了采写这则新闻,我想方设法打听到参加这次南极科考队一位专家的E-mail地址后,通过电子邮件表明了自己的身份、采访意图和详细采访的提纲.当天晚上,专家即通过E-mail回复,并附上在南极科考期间拍摄的一组照片.笔者足不出户就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这是网络带来的便捷.  相似文献   

14.
张雪梅 《传媒》2001,(7):54-55
“极端”体验 2000年12月7日至2001年2月21日,作为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员,我赴南极乔治王岛采访。我在南极跨越了千年,仰望离祖国最远的一面国旗升起。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在那里度过的,算得上是一次极端的体验了。在南极的50多天里,我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到最后一天离开我和越冬队员拥  相似文献   

15.
去南极旅游     
2000年,中国第17次赴南极考察队员的队伍里多了6名特殊的人,他们是鹭江出版社出资组织的““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中的人文学者,包括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伦理学家何怀宏、主持人兼学者邵滨鸿、鹭江出版社的策划编辑阿正、哲学家周国平和记者唐师曾。这是中国人赴南极考察历史上最接近普通人身份的一次。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作为从事科技采访的文字记者,我从来不敢轻视从事科技报道的摄影记者。 我高看科技新闻摄影,是受益于实践。自1987年以来,我连续从事科学探险采访,远走南沙群岛、闯进南极大陆,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徒步雅鲁藏布大峡谷。在这些科学探险中,由于我每一次都是作为新华社单独派出的记者从事采访,为完成好报道任务,必须兼顾摄影。否则,待文字报道播发时,没有新闻照片,那会大大削弱报道效果的。 也因此,我每次远行采访,都要带上两部相机、长短镜头,数十个或近百个胶卷,再穿上一件摄影背心,俨然摄影记者。大量胶卷的消耗,镜头对准的又是人迹罕至的景观,加上对构图和光线的选择也动了不少心思,基本满足了野外科考新闻摄影发稿的需要;《中国记者》杂志曾在封面、封底及中心彩页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4月11日,中国第三十三次南极考察队凯旋。"雪龙"号科考船2016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在这161天内,"雪龙"号、"海洋六号"考察船两艘,"雪鹰601"固定翼飞机一架、直升机两架、雪地车九辆及雪橇三十三部,运输物资2100吨,完成工程建设项目9项,勘察我国首个南极冰盖机场预选址区域约3平方公里。考察队重点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海洋酸化、生物多样性等科学问题,安全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为  相似文献   

18.
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又一次向全世界展示本国及各国风貌的重要历史事件,理所当然的会引起全球的关注,也自然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极大兴趣。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黄金时间》特别报道组能够与国内外著名媒体同时成为上海世博会首批官方注册媒体并且同时同地同事件进行新闻报道的确不是件易事。基于报道工作的需要,在完成当日的任务后,  相似文献   

19.
录音报道《进入南极圈的中国女性》,报道的是金庆民第二次到南极考察的事。关于这个内容,当时报刊、电视台、电台报道得已经很多了,何以江苏电台的这个报道,在1989年度全国优秀广播节目的评比中一举而摘取了一等奖的桂冠呢?我不知道评委们是怎样评价的,但我,听了以后深受感动之余,思考再三,认为它确实有独特的过人之处。首先是,记者独具慧眼,抓住了南极考察实况录音这个最为重要的一环。听过金庆民报告的人,采访过金庆民到南极考察事迹的人,恐怕都听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连以上单位的营房墙壁上,悬挂着七位英雄的肖像,第六位就是我在全国宣传报道过的苏宁烈士。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对找来讲也是甜酸苦辣的一段人生。在对苏宁烈士的采访报道中,我的生命和事业同时经历了一次锤炼和考验。1991年4月,冰城那年的春天来得格外的晚,松花江水在厚厚的冰盖之下静静地流淌儿,表面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