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的翻译学、译介学及翻译文学学科近年来获得迅猛发展,这除了得益于我国翻译及翻译理论传统的丰厚积累,还靠了像谢天振教授这样的一批翻译理论家的努力。谢天振教授从比较文学切入翻译研究,论述了文学翻译的特性,响亮提出并有力阐述了“翻译文学应该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提出了翻译文学史编写的有关理论主张,逐步系统地建构了译介学的理论体系,这些都在比较文学及翻译研究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海德格尔有关“存在”、“遮蔽状态”等概念来解读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研究。基于“创造性叛逆”的译介学研究揭示了受忠实翻译观影响而陷入“遮蔽状态”的存在者——翻译文学以及此在——翻译主体,探讨了翻译文学在文化语境下的产生、变迁、接受与影响,从理论上对翻译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为翻译学奠定了以翻译文学为主体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刘忠洋教授     
刘忠洋(曾用名刘中阳),男,1964年生,湖南省祁东县人,中共党员,湖南工业大学师专校区中系教授。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大中系,获学学士学位。2002年至2003年,在复旦大学做访问学,师从朱静、谢天振等知名学、教授,主要学习和研究世界学与比较学。2005年开始在武汉大学学院攻读世界学与比较学专业硕士学位,师从陈国恩、涂险峰、赵小琪等导师。2006年10月晋升为教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译介学>中,谢天振教授专章讨论了"创造性叛逆".其创造性表明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主观努力,叛逆性反映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为达到某一主观愿望造成的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及对译语的叛逆.然而,笔者认为"创造性叛逆"有几方面值得再思.  相似文献   

5.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已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最具价值的课题之一,其中,“意识”又是“能力”之先导.但是,“创新意识”不是天外之物,它需要更为具体的基础作为支撑.笔者认为,能够支撑这“创新意识”的主要有以下五种意识:问题意识、方法意识、结构意识、应用意识和主体意识,也可以说“创新意识”主要地由上述五种“子意识”构成,其排序的先后与主次无关.鉴于学校教育中“教”与“学”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这些意识既是教师所…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问学”意识和“问学”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需要把握价值,重视“问学”;创设情境,激发“想问”;转变观念,鼓励“敢问”;明确要求,促进“会问”。  相似文献   

7.
马琳 《四川教育》2002,(11):22-23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这就是说,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进而“乐学”、“爱学”,这需要我们自觉地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行为。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怎么“教”呢?一、树立课程意识,在材料和设计上求“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系统。师生应该成为…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费拉德的专著《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利用翻译与性别的文化交叉互动性,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译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评述.指出带有性别意识标签的翻译,即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自己翻译进语言中”,对源文进行重读和改写,对翻译理论赋予新的意义,重新界定翻译术语等等.提高了女性译者和女性作家的身份,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胡剑 《中学理科》2006,(11):5-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育理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较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0.
语义-功能模式的译学理论强调描写双语之间的语义差异和翻译中功能机制的作用,能客观地揭示出一般性翻译规律。把这一模式应用于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翻译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提高他们的翻译技能意识。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千年以来,微型小说的理论研究又有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本位话语和本体意识的确立;宏观把握和体系意识的加强;由单一列丰富,研究角度的多元化;等等,都昭示着“微型小说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期学中,作为边缘体的报告学的写作始终处在新变之中,但随着体意识的强化,作为学的“一族”,其本身也有着某些相对稳定的“积淀”因素。从新时期报告学在内容上表现出的理性化思维、社会学意识、学术化倾向,对报告学写作主潮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学理性思考,从一个角度对新时期报告学给予了界定。  相似文献   

13.
译者的主体意识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为此,以杨译及霍译《红楼梦》中诗词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从译者主体意识发挥的主客观方面表现出发,可看出译者的主体性必然地体现和贯穿于翻译过程中,而译者的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则影响和决定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只要接受就行,以致于出现了“我要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要你怎样学,你就怎样学”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扼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就成了实施生物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焦点。下面就以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5.
“句子意识”是把握翻译技巧的核心意识,它包括句子认知意识、句子运用意识和句子吸收意识。构建和培养句子意识是提高翻译能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感伤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哲学美学和心理美学为理论依据,研究评析了中国古典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感伤主义情感,着重分析了感伤主义学所蕴含的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的审美特点,指出了感伤情感与“哀”、“怨”、“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的区别与联系,总结了感伤主义学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全篇立论对学创作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振国 《物理教师》2004,25(9):9-12
我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不会提出问题.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问’,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现在,国家新制订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在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性课题中都把“学会提出问题”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因此,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小说翻译中的“假象等值”,通过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来提高翻译质量,有必要把文体学引入翻译研究。通过对狄更斯的自传体小说David Coppelfield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证明,在小说风格翻译中,应用文体学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不断将篇章分析的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教授英语专业翻译课的教师应在翻译教学中不断强化语篇意识,注重分析语篇的语境,改革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明确原文的文化背景、语言背景和情景语境,从而在实现原文交际功能的基础上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论反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艺学研究,指出“西马”可以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强烈的现实热情和问题意识、自觉的理论创新意识、信仰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