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日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是中国在亚洲外交中的重中之重,中日关系的亲疏直接影响到亚太地区的稳定。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交流历史、现状的介绍以及青少年交流带给我们的启示,来揭示民间外交对于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俄罗斯当前正处于伙伴关系的全新发展时期,两国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在人文领域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文章运用统计、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方法从两国伙伴关系出发对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要主动采取措施应对两国政治和经济社会的新要求,还应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积极性,服务于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建设。后续研究者可在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面对的挑战与对策做更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中俄关系新格局的构筑与蒙古国外交战略的制衡和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俄罗斯放弃两国原来的敌对政策,展开了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俄罗斯领导人放弃了传统的同蒙古国结盟的模式,从蒙古国全部撤军,更加注重经贸合作。中国已不再将蒙古国视为苏联制衡中国的工具,而积极发展同蒙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扩大边境贸易,向蒙古国提供贷款和物资,助其渡过难关。蒙古国从本国实际出发,与中、俄两国保持等距离关系;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太地区的关系;近年来蒙、日关系持续升温;美国对蒙古国则深感兴趣。上述各方互动、制衡和警惕,而构筑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东盟合作的不断加强,中越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得到深化和发展。通过综述2007年中越关系,进一步证明了两国高层领导人从长远的眼光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牢牢稳定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中越关系的友好和稳定发展符合符合两国、两党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长远来看,还需加大中越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和民间往来,进一步促进中越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韩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发展顺利,成就斐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结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就,重点分析其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以期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意见,进而为两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韩两国建交20年来,两国间教育交流与合作事业取得了快速飞跃式发展。通过对从政府层面上的教育交流协议签署到双方教育界高层代表团互访,两国高校之间多层面的交流合作和教师人员的互换互派,两国留学生的快速增加和学术交流日渐深入,两国的语言教育教学供需两旺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在取得骄人的成绩背后,很多方面也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政策的完善、合作的均衡发展、留学生层次的提高等。  相似文献   

7.
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始于 19世纪 30年代。按照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特征 ,将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划分为六个时期 ,即建国前的萌芽期、初步发展期、高峰期、整顿期和建国后的中断期与恢复发展期。从历史分期可以看出 ,由于社会形态的更迭和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呈现发展的不确定性 ,但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是相互影响融合的。文化多样性发展是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是教育交流与合作正常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黄兴 《教育评论》2012,(1):147-149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取得明显成绩。但是,中韩两国在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需要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文在分析中韩教育交流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就如何进一步扩大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出建议,旨在为中韩两国政府和教育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日本和澳大利亚都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在文化及价值观上都不同程度上兼具东西方特点。两国都是亚太地区合作的倡导者和积极推动者,在亚太地区这一空间背景下来考察日澳关系的变迁,不但对于这一双边关系本身,而且对于整个亚太地区的一体化走向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地区国家问贸易交流日益频繁与便捷,东亚地区中韩两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为研究两国著作权制度提供了客观环境。著作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对于保护作品、促进国家文化发展、推进国际贸易健康运行,意义重大。通过阐述中韩两国著作权法律保护内容,从民事侵权、刑法规制与行政保护三方面进行比较,以期为两国著作权交流的发展与合作提供参考建议,预防或减少著作权沟通中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二战以后,为对抗远东地区的共产主义力量,1951年日美确立了军事同盟关系,在这一军事同盟关系的保护伞下,日本国力得到了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对中国亚太地区的安全的潜在威胁。这一军事同盟关系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日美两国为了遏制中国力量的崛起,反而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的这一同盟关系,从而威胁当今中国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迅速崛起的今天,日本积极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了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面对亚太秩序的变动和中国的崛起,缅甸实施大国平衡外交政策。日本与缅甸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政治、经济、军事合作的迫切愿望,双方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因此。对日缅关系的发展需要理性观察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美日同盟对二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与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战后日本安全防卫的根本保证。美日同盟关系的调整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很久以前就交流频繁。在中国古代,汉语词汇被传到日本,大和民族从此开始学会了书写。到了近代以后,汉语词汇反过来从日本输入中国,形成了现代汉语,并得到了很大发展。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给两国语言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了解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中日两国长期交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安定四邦”,到1989年确定的“立足亚太,稳定周边”,再到十六大报告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中国的睦邻外交一直延续着。从必要性角度讲,睦邻政策是实现我国周边外交利益的最佳政策选择;从可能性上讲,睦邻外交政策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机遇;从政策层面讲,睦邻政策应从处理大国关系、建立合作机制、建设国防力量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人权问题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个敏感而又富争议的话题,中国政府强调在人权问题上要加强对话与交流。中国政府有立足于本国国情的人权观,在人权问题上明确的原则立场,在参与国际人权事务交流以及维护发展中国与中国自身的根本利益方面作出了艰苦努力和重要贡献。西方国家企图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不得人心,中国政府捍卫本国主权的立场无比坚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WTO/OECD-TIVA数据库提供的基础数据,分别从价值链合作度、合作方式和合作深度三个维度,构建和测算中国参与亚太价值链合作模式的指标体系。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国与各亚太经济体的价值链合作度普遍较高,呈现"直接和深度价值链合作模式为主,间接和浅度价值链合作模式为辅"的典型特征。此外,无论从价值链合作度还是价值链合作方式来看,中国与亚太发展中经济体的价值链合作均显著高于亚太发达经济体。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结论存在显著的行业和经济体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亚太教育的区域化、国际化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太地区教育的区域化、国际化进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署、亚太经合组织、亚太地区各国政府等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体现出了各自的特点。中国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措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教育国际合作及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9.
日本自1957年加入联合国以来,积极展开联合国外交,近来更是提出了入常的目标。本文就国家实力和对联合国机制所做贡献、国家道义(区域其他国家的认同)两个方面就日本入常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假设日本成功入常会对中国及其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主权国家和负责任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双重身份探析中国在日本入常的立场及相应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The strengthening and upgrading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s of great world-wide concern, since i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ountries secondary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weakest link in the education chain. This article commences by examining the importanc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hen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programme activities concerning secondary education being undertaken in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article then reports on a regional study on secondary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commissioned by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which examined strategic issues and policy analysi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firm foundations to secondary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that much has been accomplished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But, as the article shows, there is still a great deal to be done to put into place the vibrant, rich, diverse, relevant, high quality and innovative secondary education desired by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The challenges are great, and numerous, but the future fo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ppears bright and full of promis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