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味》(载本刊一九八六年第一期)是一幅很有韵味的摄影小品。作者较好地调动了画面的“黑、白、灰”,用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巧妙地点题,给人以美地回味——  相似文献   

2.
《木刻教程新编》简介《木刻教程新编》是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版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教材。本书作者谭权书先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40年,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大学本科、研究生、外国学者的指导老师,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3.
赵延年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是我国现代版画艺术大师之一。在他八十大寿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版《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我想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赵先生的版画创作,以鲁迅作品插图为多,已近200幅。他是我国版画界钻研鲁迅作品最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最为辉煌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以黑白为多。鲁迅说:“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他是我国黑白木刻的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鲁迅先生之所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全力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固然是因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但他还说过:版…  相似文献   

4.
为何叫“打油诗”?据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载,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作《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于是后人把这种通俗浅露、有时暗含讥嘲的诗歌称作“打油诗”。有的作者自谦,把自己的诗也称为“打  相似文献   

5.
书刊版式设计的“白”,是指版面上文、图之外的空白处,“黑”即是版面上文、图实体。在版面上,黑与白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既相互映衬,又相互制约。在设计中,必须处理好黑、白这二者的辩证关系。但是,现在好像有一种无形的习惯势力,顽固地左右着设计者,使其不由自主地去着眼于“黑”,只重视版面上文、图的排列组合,但“白”却被忽视了,轻视版画上文、图实体以外的空白布置。当代国画家潘天寿说:“一般人只注意在画面卜摆实,而不知怎样布虚,他们不懂得摆实就是布虚,布虚就是摆实的道理。”只有克服“…  相似文献   

6.
刘春杰是北大荒第三代版画家中的佼佼者,他的《私想着》和《私想者》连续两年获得当年度"中国最美的书"。他乐意像小人物那样"私想",用日记与木刻,与人性照面,与现实交谈。这本《新私想》是老刘近一年来瞎想、空想、妄想、梦想、私下里偷偷地想的新记录,一次版画精神与随笔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7.
艺术家档案     
吕胜中男1952年生于山东,中国“85美术新潮”时期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以剪纸“小红人”为基本表现符号,传达了中国传统美术在现代蜕变历程中的强大力度,并将这种力度推向世界。著有《中国民间剪纸》、《中国民间木刻版画》、《意匠文字》、《再见传统》、《觅魂记》等。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档案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云南著名版画家郑旭的妻子左燕飞向省档案馆捐赠了郑旭1991年绝版木刻作品《拉祜风情5——上门》,郑旭个人照片档案资料37张,以及郑旭编写的云南版画技法专著《绝版木刻》、美术理论专著《韵律二记——艺术创意的分析与絮语》等。郑旭的妻子对我们说:"丈夫生前的作品以及个人档案能够放到省档案馆永久收藏,意义非凡"。作为普洱绝版木刻开拓者之一,郑旭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在他版画创作30多年历程中  相似文献   

9.
《舌尖上的中国》火了。圈内流传了一个笑话:“陈晓卿白了”。陈晓卿是该片的总编导,在圈内以“色黑”著名.昵称小黑。不解者疑问,陈晓卿怎么白了?回答说,吓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藏书票史上,不能不提李桦。特别是1934年,其与唐英伟、赖少其等人在广州成立“现代版画研究套”,不定期出版《现代娅画》手拓木刻画集。其中第九与第十八辑都是“藏书票特辑”,从此不但推展了新兴木刻运动,同时开启了藏书票创作的风气。  相似文献   

11.
“连篇累牍”这个成语常被人误用,错就错在褒贬不分。例如:“在我国重要经济类报刊如《中国经济时报》……上揭露上市公司和金融组织违法违规行为的报道真可谓连篇累牍、屡见不鲜”(《吴敬琏:股市不能太“黑”》,《南方周末》2000年11月2日第1版)。 笔者以为,这里的“连篇累牍”属误用。 “连篇累牍”亦作“累牍连篇”。此中“篇”,是指古代把写有诗文的竹简用绳子或皮条连在一起,“牍”,则指古代用来写字的狭长木板。明乎此,我们也就不难知晓,  相似文献   

12.
何谓简牍档案?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简”是经过修治的细竹条,细木条称作“札”;较宽的木板,也包括竹板,称作“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片就是剖开的木。《辞源》中说:“简牍,即书牍。古时无纸,书于木片日牍,书于竹版日简。”《词海》解释说:“简牍,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竹质简牍材料,史籍多载;以木制简,北方地区较普遍,不管竹质还是木质,据出土实物看,  相似文献   

13.
楷模一词的含义,大家都明白,是榜样、模范的意思。但是,楷与模原来是两种树的名称,这恐怕就鲜为人知了。据清人编的《广群芳谱·木谱》载:“楷模即树名。楷者,即黄连树。据说长在孔子坟上,枝疏而挺拔,树长得周周正正;模者,亦为树名,长在周公坟上,树叶春天青,夏天红,秋天白,冬天黑,叶茂枝  相似文献   

14.
“版本”是一个合成词。《说文解字》释“版”:“判也,从片,反声。”释“片”:“判木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可见“版”之本义是“片”,“片”是“半木”之意,所谓“版”是“木”之解体。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凡施于宫室器用者,皆日版。今字作板。”故“版”同“板”。古人最早是用木版和  相似文献   

15.
新版《鲁迅全集》的修订工作,自2001年6月正式启动,历时四载,终将完成。在过去的几年间,热爱鲁迅和鲁迅作品的广大读者,虽然在等待着新版《全集》的问世,却也并没有离开过鲁迅。因为自2002年春天开始,承担着《全集》编辑工作的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还推出了一套鲁迅作品普及读物。它们是《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阿Q正传》、《赵延年木刻插图本狂人日记》、《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野草》、《赵延年木刻插图本故事新编》和《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这套颇具创新性质的“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鲁迅作品系列”图书,一经面世,便受到读者热烈的欢…  相似文献   

16.
比钻石还可贵的--关于书刊版式设计的空白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刊版式设计的"白",是指版面上文、图之外的空白处,"黑"即是版面上文、图实体.在版面上,黑与白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既相互映衬,又相互制约.在设计中,必须处理好黑、白这二者的辩证关系.但是,现在好像有一种无形的习惯势力,顽固地左右着设计者,使其不由自主地去着眼于"黑",只重视版面上文、图的排列组合,但"白"却被忽视了,轻视版画上文、图实体以外的空白布置.当代国画家潘天寿说:"一般人只注意在画面上摆实,而不知怎样布虚,他们不懂得摆实就是布虚,布虚就是摆实的道理."只有克服"重黑轻白"的思想,并且要用心在空白处,才能搞好书刊的版式设计.  相似文献   

17.
《现代出版》2010,(6):8-8
古代文字刻于甲骨、金石,都不能称之为书。中国书籍的起源,应该追溯到竹简和木牍。我国最早专门作为书写用的材料就是经过整治的竹片和木板。关于简牍的整治与制作,古书上有很清楚的记载。汉代学者王充在其著作《论衡·量知篇》中写道:“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为了防止虫蚀和霉烂,在书写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  相似文献   

18.
读了文摘报2001年11月1日第1897期第六版《一枚罕见的毛泽东印章》一文,大惑不解,对文中所提:“中华第一章”不知从何说起? 据载:1959年国画家傅抱石为毛泽东主席刻制了一枚“5厘米”见方的名章,拟在毛主席为《江山如此多娇》画面题书落款后盖上,但未被本人认可,主席说自己从不用章。这一意见也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后来傅先生“想将此印赠送给主席”,毛主席就此请人带了口信,说自己“一生没有用过私章,还是劳请先生代为保存”。当年年底,毛主席与先生见面,谈及此章:“如果我当皇帝,此印赚小。如果我是普…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以某某人为楷模,楷模即榜样。该词出自清人编的《广群芳谱》。楷者,树名,即黄连树。据说长在孔子坟上,枝疏而挺拔。树长得周周正正。模者,亦为树名,长在周公坟上,树叶春天青,夏天红,秋天白,冬天黑,叶茂枝繁,颜色纯正。因为这两种树都长在圣人贤人坟上,所以人们用它比喻某人学识渊博,品格高尚,让人们向他们学习。(摘自《中国花卉报》)  相似文献   

20.
如果你玩过一款叫《帝国时代》的电脑游戏,那么眼中所见正是电脑画面中那理想化的自然景象,而狮子岩则是当仁不让的“神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