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听了一些老师执教的苏教版教材《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第六册)、《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第九册)等课文的教学,发现老师对这些课文存在模糊的认识,认为前两篇是寓言故事,后两篇是成语故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应该不同,不同在哪里,又说不清楚。  相似文献   

2.
在上《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对《红楼梦》早已如雷贯耳,对书中的人名也很熟悉。课前,我布置预习任务,要求细读课文并将《红楼梦》的前五回通读一遍。这时。就有学生提出来:老师,课文这么长,你告诉我们上课要讲些什么,我们可以省点时间,而且上课也跟得上你的思路,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最近听了一些老师执教的苏教版教材《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第六册)、《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第九册)等课文的教学,发现老师对这些课文存在模糊的认识,认为前两篇是寓言故事,后两篇是成语故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应该不同,不同在哪里,又说不  相似文献   

4.
<正>戴建荣老师的课若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列举不出来,但听过很多节《揠苗助长》的课,唯独这节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一、文本解读,细致入微不同人对文本的解读有所不同,教师的文本解读直接决定了课堂的趣味。听了戴建荣老师的课,我觉得戴老师的课有两个字值得我回味。1.揠《揠苗助长》在过去教师的教学中,教师也许开头就会问:"同学们,揠苗助长还可以说成什么?"孩子回答:"拔苗助长。"于是一个原本与"拔"有区别的字从此之后让学生再无咀嚼之意。而戴老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展示教师的主要途径。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课堂。——侯集实小的杨平老师执教《小河与青草》。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小草说:‘这也要感谢你呀!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充足”、“干枯”这两个词对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比较难理解。杨老师别出心裁:“下面,我读课文,你们站起来做表演好吗?”孩子们一听可来劲了,齐刷刷地全都站了起来。当杨老师读到“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孩子们  相似文献   

6.
《鸟的天堂》中有“不可计数”这一词语。这课书我教了好几遍,都是读作“不可计数(shù)”,解作无法计算榕树枝干的数目。我听其他老师上这一课也是这么读、这么讲的。后来我在课堂上放朗读这篇课文的录音  相似文献   

7.
因工作之便,我有机会听了几位教师上《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的课。课后,他们要我发表意见,于是我就以下几个问题,谈了不成熟的想法。一是何时解题的问题。这类课文,究竟何时解题为好呢?一位教师是从解题入手,先要学生查成语词典,理解题意,而后开始讲读课文,学习寓言故事。另一位教师却别具匠  相似文献   

8.
《守株待兔》、《揠苗助长》这两则寓言讲述的都是宋国人的故事。教完新课后,我让学生提问质疑,其中一个男学生提出的问题出乎意料,他问:‘老师,宋国人咋这么笨?尽干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的蠢事。’我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后经过查寻历史资料,才找出问题的答案。 宋,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开国君主是商王纣的庶兄微子启,建都在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商纣王,是个凶狠残暴,无恶不作的坏家伙,刮尽天下民脂民膏供自己享乐,沉迷于花天酒地之中,不理朝政,滥杀忠良,谁的劝谏都听不进去,即使哥哥微子启的话也不放在心上。因此,当周部落的姬昌,姬发  相似文献   

9.
【案例】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动物的互惠互助》。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生:我认为动物之间只有相互残杀,怎么会有互惠互助呢?生:动物是怎样互惠互助的?生:动物们为什么要互惠互助?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呢?生:可以读课文去解决。生:可以向老师请教。生:可以查资料。师:今天老师送给你们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宝,那就是一个字——“读”。这么长的文章,看你能不能把它读短了,用简短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生:课文告诉我们动物不光有竞争,还有互惠互助呢!生:课文讲了蜜獾和导蜜鸟是一对好伙伴。生:课文讲的…  相似文献   

10.
老师被罚后     
小学课本里有篇课文《石榴》,该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我总是爱把这句中绿黄色的叶子读成了黄绿色的叶子。这帮孩子发现老师又出错了,马上来了精神,他们有的兴奋地喊道:老师,你又读错了!有的大声地埋怨道:老师,你怎么又错了?……  相似文献   

11.
当前语文教学约定俗成为:课文提示一作家作品一诵读课文一生字难词一课文分析一习题解答。今天这么教,明天还是那么教,甲老师这么教,乙老师也这么教,教法千篇一律。长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听课的欲望,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本身也觉得语文课乏味、难讲,提不起讲课的兴致。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读了什克洛夫斯基的《艺术作为手法》,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12.
今天。我欣赏了昆山市实验小学姜敏老师执教的《寓言二则》,这节课犹如习习春风拂面而来,让人耳目一新。在语文教学提倡优质高效的今天,姜老师为我们竖起了一根标杆,会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下面就以《寓言二则》中的《揠苗助长》为例,谈一下我的学习感受。  相似文献   

13.
案例描述金秋十月的一个上午,我和孩子们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时而撞击,时而倘佯。课在酣畅而投入地进行……忽然,我班分外活跃的“小不点”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看他焦急的样子,以为他又给我打岔(上课时经常上厕所,成绩中等),就对他作了应允的点头。没料到,他是要给课文挑毛病”。“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他的语气是那般的肯定,“你看,插图上父子俩卷起裤腿,我们知道,那是水田,既然是水田,禾苗拔高一下,也不一定全枯死。”我一怔,哟,怎么回事?我也疑惑了,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问孩子:“书中的插图会不会有问题?”说着顺手抚摸着…  相似文献   

14.
我曾有幸聆听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对其中两段教学感触很深。【片段一】(学生初读课文,学完生字词后)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天鹅的故事》。我们以前也读过很多故事,看过不少故事片。大家知道,故事都有主角,都有主人公。那你认为《天鹅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请讲出理由。生1:主人公是天鹅。因为它们之中有一个“破冰勇士”,在湖上奋力把冰破开。(老师板书:破冰)生2:我觉得是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因为文中写的都是他在湖岸上看到的。(老师板书:老人)生3:我认为是天鹅。因为课文题目叫《天鹅的故事》,虽然故事是老人讲的,但…  相似文献   

15.
《海南教育》2013,(2):117-118
<正>《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第一篇课文。该组课文以"要正确地看待问题,善于思考"为主题,另有名人故事《蜜蜂引路》、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童话故事《丑小鸭》三篇课文。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懂得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进一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出版的《教案》及一些教师用书,将本课教学时间定为1课时,但我不能,我的学生不能。用这么少的时间来学习这么一篇极有文化内涵的课文,顶多算是教过了一学期24篇课文中的一篇,学生是无法“浸润”其中的。我将时间定为2课时。可教什么、怎么教呢?反复阅读全著和相关资料后,我心中有谱了。我把教学内容确定为三个板块:1.介绍《边城》故事情节。2.《边城》导读。3.课文赏析。其中前两个板块为重点,第三个板块为难点。这并没有脱离讲节选课文的常规老套,我还想为讲授添一抹亮色。经过思考,我为每个板块拟定了一个题目,分别是:《那船那人那…  相似文献   

17.
第4册课文《一粒种子》里有这么一段话:"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孩子也在唱歌.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笔者听一位老师讲这一段,她向学生提了5个问题:谁在唱歌?还有谁在唱歌?一共有几种歌声?种  相似文献   

18.
《梅兰芳学艺》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说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的故事。于老师是怎样教学这篇课文的呢? 一、激发动机。上课伊始,于老师便对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我要让同学们听一段京戏,于是就播放了梅兰芳在《宇宙锋》中的几句唱词。优美动人的旋律,独具韵味的唱腔,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老师问:“好听吗?”学生都说“好听”。“你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梅兰芳。”老师在屏幕上打出梅兰芳的大幅照片,说:“这就是梅兰芳。他是四大名旦之一,是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  相似文献   

19.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七组第一篇课文。该组课文以"要正确地看待问题,善于思考"为主题,另有名人故事《蜜蜂引路》、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童话故事《丑小鸭》三篇课文。编者的意图是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懂得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进一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雨点     
上课了,老师、学生进入教室。 师:同学们好!看看外面的天气,看看课本,今天我们学哪一篇课文好呢? (教室外下着小雨。学生纷纷向外张望,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大多数学生说:老师,学《雨点》吧! (师巧妙地利用难得的天时,把学生引入学习课文的最佳情景之中,学生也很机灵,他们也知道老师今天可能要讲《雨点》。韩老师不死扣教材顺序,灵活处理,可以说韩老师在巧妙地利用天公帮忙,完成教学任务。) 师:好!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雨点》。(板书课题)老师提议:全体起立,说一声谢谢天公作美,帮我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