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纪念“乒乓外交”25周年,中国乒乓球协会和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国乒乓球协会在1997年7—8月间联合举办系列交流活动,我的几位美国朋友(采访对象)──当年首次访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又要来北京了。《焦点访谈》计划制作专题片,要我也参加一部分工作。原因也很简单,我是《乒乓外交》一书的作者,算是对“乒乓外交”写得较多的记者。说来也真马,23万字的《乒乓外交》修订版刚刚付梓,在脑海鲜亮得还直冒新芽,《焦点访谈》编辑的话使我又一次回想起交的过程。从历史的责任感起步71年春天,撞开中美关系大门的“乒乓外交…  相似文献   

2.
“野战部队”和“人民武装”《人民日报》创办伊始,记者不多。在冀鲁豫前线随军采访的,有齐语、方德、吴象等同志;陈勇进同志为冀鲁豫分社记者,在前线为《人民日报》供稿。在后方采访的,只有杜展潮、任冰如等同志。我作记者,又作编辑,并担负采访部门的组织工作。当时能够完成相当繁重的宣传任务,重要原因之一,是继承“全党办报”的传统,组成了一支包括“野战部  相似文献   

3.
2005年12月12日,长篇通讯《植根在人民中间——追记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祁爱群》在《人民日报》第五版整版刊发后,报社领导对这篇文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要说这篇文章取得了一点荣誉和成绩,这荣誉和成绩应该归功于人民日报,因为有了《人民日报》这块阵地,才有了这篇文章的采访和刊出,同时还应该感谢报社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和任务。接受任务是在2005年7月21日,我既兴奋,又有压力。国内政治部的同事说:“马利主任对采访和文字都要求很严,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我听了,心里暗暗地想,我一定要努力,为人民日报争光。去西藏前,马主任给了我一大…  相似文献   

4.
“野战部队”和“人民武装”《人民日报》创办伊始,记者不多。在冀鲁豫前线随军采访的,有齐语、方德、吴象等同志;陈勇进同志为冀鲁豫分社记者,在前线为《人民日报》供稿。在后方采访的,只有杜展潮、任冰如等同志。我作记者,又作编辑,并担负采访部门的组织工作。当时能够完成相当繁重的宣传任务,重要原因之一,是  相似文献   

5.
如果不是人民日报转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梦也不曾想到,那篇不甚经意写的《莫把开头当“过头”》,被人民日报转载后会产生那么大的“轰动效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切都像发生在昨天。(一)1979年5月16日,我在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农村采访。中午时分,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匆匆跑来向我报信:“老范,今天早晨中央台广播,你写的《莫把开头当“过头”》已被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全文转载,还加了一个很长的编者按。新华社也向全国发了通稿……”我脑袋“嗡”的一下,第一个反应就是:“又闯祸了!”再也无心采访,临时搭上一辆卡车,急忙赶回县里打…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在江苏淮阴市赵集人民公社采访了一次,写了一篇题为《从实际出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通讯(见三月七日人民日报第二版)。这次采访,使我深刻地体会到:采访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用主观的“框子”硬套。过去,我总认为自己是在农村里长大的,又搞了很多年的农村采访工作,有些事情无需细问,就可以想像得到。因此,在采访的时候,常常以“想当然”的态度,用主观的“框子”,去硬套客观的材料,“框子”以外的材料,就不闻不问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屡见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说萧乾是“二战”时唯一一个采访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今年1月27日新华社电向全球介绍《萧乾九十华诞》,又宣传萧乾“成为唯一采访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见电讯原文、《人民日报》1月28日头版)。外面反映很坏!...  相似文献   

8.
(一) “我在美国有一天”,索尔兹伯里幽默地说:“买了六瓶啤酒,其中有一瓶,除了气以外,什么也没有。我也要向《人民日报》写信,揭露美国商业上的不道德行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安岗,向索尔兹伯里介绍了读者来信中提出批评与建议的事。索尔兹伯里提出了这个要求,我们大家都笑了。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我也为此遭遇一场巨大的厄运。 1956年10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题为《此风不可长》杂文。翌年,“反右”风暴中被指控为“挑起群众对党不满”、“向党进攻的毒箭”。编辑部领导过我的人和支持者、包括我这个采访记者,都被无辜打成“右派”,报社内外受此事件株连的不下数十人。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20多年来拍摄了数百张新闻照片,一些照片分别被《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等新闻单位采用。我在采访实践中体会到,要拍出一张高质量的新闻照片,必须做到“新、快、真”三个字。新,就是照片立意要新。这就要求摄影记者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既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了解当地贯彻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11.
调到报社工作,使我想起了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和上级党报编辑交往的几件小事,兹录于后,或许对我们从事基层党报编辑工作的同志能有所启示。1998年下半年,我写了一篇评论《首先监督我》,斗胆寄给了《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栏目。“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的名牌栏目,选稿标准较高,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向这个栏目投稿。没想到稿子寄出不久即被采用,随即又被发行量较大的《报刊文摘》在  相似文献   

12.
《舞在天津》在3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神州掠影》专栏刊出后,意外地得到读者的好评和热情的鼓励。一些新闻同行问我:“你是否事先知道天津舞会办得好,有意前去采访的?”实际上,这篇小特写,是记者偶然捕捉到的“意外之物”。今年2月底,纺织工业部组织首都8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前去天津进行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星期六晚间出发赴天津,星期天上午即参加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的成立大会。为了赶写《服装科研要勇于创新美化生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两回事》的新闻,我又  相似文献   

13.
李根蒂同志是《群众日报》记者,1953年调到《人民日报》,后又调到上海《文汇报》,任《文汇报》驻京办事处主任。他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延安时期的采访作风,处处以普通人身份出现,人们认不出他是记者。他采访容易了解到真情,写的稿子比较扎实。这一点给我的  相似文献   

14.
每天清晨起床后,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打开当天的《人民日报》电子版,阅读当天的《人民日报》.而阅读11月1日的《人民日报》,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新闻新风,也是当前新闻战线正在开展的“走转改”活动的最好体现.当天,我清晨5时起床,就一直点击《人民日报》电子版页面,结果一直打不开,看到的还是前一天的电子版,我很奇怪,一般早晨四五点钟就能看到当天的《人民日报》,今天怎么会打不开呢?于是我一边看神舟八号发射的电视直播,一边继续等待.结果到了6时40分,我又去点击《人民日报》电子版,终于打开了.  相似文献   

15.
人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我认为,记者、通讯员也要采写门边稿。1989年夏天,《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我写的通讯《卖瓜人语》,并配有画家苗地的杰作:“全家福”,就似“兔子吃了一次门边草”。这篇稿发表后,引起读者注意,《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杂志、外文出版报等记者纷纷到瓜摊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16.
1、记者来信。记者来信,过去往往登在内部刊物上。把它作为一种写作样式,注明“记者来信”,贝诸报端,大概始于1978年的《人民日报》,以后各报纷纷效仿,至今在报上还时有所见。2、采访札记。继1978年报纸版面上出现“记者来信”后,又出现了“采访札记”这一新品种。采访札记,顾名思义,是将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手记下成篇。3、采访日记。“采访日记”开始出现在1979年,和黄Q匹生当年的“新闻日记”有某些类似之处。以日记形式表述,写作比“采访札记”更加自由。4、调查附记。根据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编辑部派记者前往调查…  相似文献   

17.
近读商恺《大地笔踪》一书,从“雁门关外”到“贺兰山麓”,从“海河去来”到“汾水两岸”,犹如登高望远,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驰神往之际,仰慕之心顿起,不禁勾起了久久贮于胸中的一桩夙愿——我终于拨通了商恺家的电话。见到商老,我们的话题就从《大地笔踪》这本书开始,我说:“看你的作品,觉得眼界高,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我喜欢写宏观的东西。”商恺说,“就是抓一些带有全局性、方向性、萌芽性的问题。我觉得,一个记者要做到眼界高,一是理论政策水平要高,二是知识要广博,三是要有历史的视野。”商恺1948年就当人民日报记者,五六十年代又当过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员,1977年重回人民日报当记者部主任,后来又应聘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理论功底、知识积累自不必说。每到一地研究一个问题,除了采访当地领导和群众以外,他必定要找一些专家学者来  相似文献   

18.
真实性、片面性及其他从1950年7月到1951年4月,《人民日报》派我三到朝鲜,先随朝鲜人民军采访,后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采访。文字写了不算少,究竟完成任务没有呢?当时自我感觉是好的,领导也说很不错。特别是第一次,我国仅派出一人,又在南朝鲜  相似文献   

19.
我的第一篇稿子之所以能变成铅字,得益于我“初生牛犊不怕虎”。1993年暑假回家,我去县城时,看到东高庄村南有一高大壮观的“工”字楼,一问才知是东高毛纺织厂捐资130万元建成的一所县办厂助学校。我学新闻报道半年多,剪贴本上仍是空白,何不去碰碰运气呢,于是,我改道去采访厂总经理宋永恒。他是农民企业家,(人民日报》曾刊登过展示他商场风采的文章——《谈判桌上的较量》。他热心于教育事业,曾多次捐资助教。走到他办公室的门口,我又犹豫了:人家是大经理,事务又多,能理睬我这个报道员吗?转而又想,一不做二不休,搬倒葫芦…  相似文献   

20.
实话实说我是一位文字记者,平时很少接触相机,在采访过程中主要是以“笔”录为主。2006年金秋时节,在全国著名老劳模申纪兰的故乡山西省平顺县采访时,在该县的井底村一户老百姓的地头,我用最普通的傻瓜数码相机拍下了当地农民摘花椒的一个场景(见右图),想不到的是一张小图片竟被《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等多家报刊争相采用。为什么一张小图片能被多家媒体看中呢?它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好图片自己会说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