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发回的系列战地通讯《战火中的贝尔格莱德》中的一篇。1999年4月1日清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摧毁了南斯拉夫诺维萨德市多瑙河上的瓦拉丁大桥。这座大桥是连接诺维萨德市新老城区的交通要道,是一处纯粹的民用设施。而北约一直声称它轰炸的都是军事目标。记者没有大发议论,只是朴实地记录事实,用事实向世人揭露北约在南联盟所犯下的罪恶。在铁的事实面前,北约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面对战争的罪恶,激愤之情难以避免。但新闻工作者最有力的武器是事实。因此,记者必须…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贝尔格莱德记者王智敏、郭志家报道:4月12日中午,位于南斯拉夫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以南200多公里处的莱斯科瓦茨传来巨大的爆炸声,震惊了全国。北约飞机野蛮轰炸了一列南联盟的国际列车,造成至少10人死亡,16人受伤。记者在现场看到,4节列车车厢被炸开了花。周围因爆炸引起的大火虽被扑灭,但很远就能看到滚滚浓烟,四处都能闻到烧焦的糊味。当地居民对记者说,出事地点叫格尔戴利察峡谷,铁路上方是人工架起的约600米长的公路桥。公路桥不但多处被毁坏,而且还被炸开了一个直径约5米的大洞。列车遭到…  相似文献   

3.
爱好和平的人们最不愿看到战争报道,但在当今世界,战争报道还无法消亡。一些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战事报道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一丝慰藉。然而,像新华社记者从北约轰炸科索沃的现场发回的特写《梦魇从天而降》,这样用调侃、幽默的手法记录战地新闻的报道,也许并不多见。 3月24日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空袭后,新华社驻外分社及时派遣记者赶往冲突第一线,从空袭现场发回了大量动态消息和一批生动、  相似文献   

4.
乔天富 《青年记者》2017,(28):39-40
牺牲奉献是战地摄影记者的职业特征 在战争中,战地摄影记者在战争现场采集新闻.他们以生命为代价,用图像记录战争,他们就是战士.战地摄影记者是个难干的活儿,不但危险,还升不了官,发不了财.随着现代战争的高技术化和现代社会人们对获取战地新闻信息现场感的新需求,现代战地摄影记者遇到的危险更大:使用精确制导武器交战一方的军队对敌方可以零接触、零伤亡,可摄影记者必须在战争的现场采访,其伤亡概率系数,甚至伤亡绝对数可以超过在战争第一线直接掌握武器、扣动扳机的士兵.据统计,2003~2007年,仅死于伊拉克战争的战地记者就达172名.1999年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北约部队零伤亡,南联盟10名记者牺牲,3名中国记者殉职.  相似文献   

5.
亲历炮火     
《光明日报》编者按:自3月24日北约悍然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南联盟奋起反抗以来,读者每天都可以读到发自南联盟黑山或贝尔格莱德的本报战地报道。这些报道均出自本报常驻南斯拉夫记者许杏虎之手。31岁的许杏虎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专攻塞尔维亚语,原为国际部编辑,1998年7月受报社委派,和新婚不久的妻子朱颖一起,赴南斯拉夫担任常驻记者。他的这些报道是如何战胜轰炸带来的困难一篇一篇采写出来的,记者处于怎样的战时环境,许多读者表示希望了解。为满足读者要求,本报今起在国际新闻版连载许杏虎的战地日记———《亲历炮…  相似文献   

6.
中央电视台记者进入南联盟科索沃战区进行战地采访,客观条件、通讯状况艰难,并有极大危险性,能成功地将实况展现给观众实属不易。该片充分运用电视语言,从几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战争中的南联盟人民的状况。1999年3月25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袭。南联盟虽然遭到了北约的轰炸,但贝尔格莱德人民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气概。记者在住地饭店立即开始采访,通过对饭店经理这一普通人的采访入手,以“如果你是米洛舍维奇先生,你会在协议上签字吗?”这个颇具针对性的提问…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条很有特点的新闻。1999年4月3日,位于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南联盟内务部大楼遭北约轰炸。上午7点半,中央电视台记者便赶到现场进行采访。从画面上,我们看到内务部大楼被炸得面目全非,大楼内浓烟滚滚,人们在奋力扑救……正当记者紧张地进行现场采访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空中突然传来了空袭警报声,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怎么办?只见我们的记者很快从紧张中解脱出来,迅速做了调整,即时地向观众报道正在发生的这一意外情况。所幸的是,这一次北约没有扔下炸弹,只是一场虚惊,但两位记者临危不惧的表现给人很深的印象。短…  相似文献   

8.
李明 《传媒》2000,(2):37
据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国际记者联合会1999年12月22日宣布,1999年全世界共有86名记者在采访中罹难,其中19人是在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被北约的导弹和炸弹炸死的.  相似文献   

9.
《南联盟同仇敌忾》是一篇优秀的战地通讯,也是记者吕岩松冒着生命危险真实生动地记录下来的一段珍贵历史。记者站在正义一边,站在受害者一边,对南联盟人民给以深切的同情。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记者对侵略者的谴责和对南联盟人民的支持。感情色彩比较强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作者的情感介入并没有导致读者对其真实性的怀疑,反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且成为文章生动感人的原因之一。通讯给人以很强的现场感,这与记者巧妙的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记者通过抓取活生生的现场画面,捕捉有特点的人物语…  相似文献   

10.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野蛮轰炸开始以来,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南斯拉夫人民对这种野蛮行径的反应如何?他们的精神面貌又是怎样?《光明日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许杏虎的特写《歌声鼓舞我们》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南斯拉夫人民不畏强暴,抗击侵略的决心,以及他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极度蔑视之情。一幅万众一心抵抗侵略的巨大图画跃然眼前。强烈的现场感和典型材料的运用是这篇特写的基本写作特色。3月28日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日,也是北约对南联盟轰炸的第五天。经过几天的空袭,南斯拉夫人民的士气…  相似文献   

11.
1999年4月2日,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9天,北约飞机首次对南境内包括桥梁在内的一些重要交通设施进行轰炸。南联盟北部城市诺维萨德的一座横跨多瑙河的大桥被北约的导弹炸断,致使多瑙河上通往黑海的航运中断,从贝市通往维也纳的铁路客运也被迫暂停。记者在事发后亲临现场,及时获取发生这一事件的第一手材料,现场采访知情者,因而片子不仅时效强,现场感也强。这个片子富有现场感,拍摄断桥的场景,人们的愤怒与悲伤等,既抓取细致的细节,如镜头中断桥上人们表达哀悼的小黄花和蜡烛,也有巧妙的背景交待,结构清晰,逻辑连贯…  相似文献   

12.
南斯拉夫时间1999年5月7日午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和《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同志殉难。延续一个半月的战地日记被拦腰斩断,许杏虎的《亲历炮火》专栏就此定格在人们尚没有料想的瞬间!逝者已逝,生者还在悲愤与怀念。战友挥就悼文:虎子,你活在我们心中;网友泪洒祭文:跟杏虎说话;故人汇聚许家,为英雄扎设灵堂;电函、信件像雪片般飞来。正如一位读者的来信中所说:我是通过战地日记认识许杏虎的。3月24日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以来,许杏虎就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这场战争,逐…  相似文献   

13.
《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生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事件进行了及时、广泛、深入的报道,其战地日记《亲历炮火》成了一位新闻记者的绝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记者履行职责、坚守岗位的高度敬业精神。同时,《亲历炮火》也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新闻报道集,其在写作上有以下特色:再现真实,让读者看到残酷无情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摄影记者赴南斯拉夫战地采访,是中国记者的光荣,将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今年3月24日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借科索沃危机悍然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进行空袭,震惊了世界。空袭行动一开始,中国新华社迅速作出反应,派出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赶赴南斯拉夫战地采访,几乎天天向国内、国外发出战地新闻照片。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在外国战地采访,这是中国记者的光荣,是中国新闻事业、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的标志。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大家讲到“荷赛”,讲到中国新闻摄影如何走向世…  相似文献   

15.
行的素材作为替代品是美国一些地方电视台得分低的原因之一。中央电视台过去国际新闻多是采用国外同行的录像资料,这不仅影响了这方面报道的独特和深度,也降低了其权威性和可信度。从去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向国外派驻了十五个记者站,并对伊拉克危机,南斯拉夫遭北约轰炸等重大事件派出报道组进行重点现场报道,这就使中央电视台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有了自己的声音,大大增强了中央电视台作为国际大台的权威性。现场报道可以明确地告诉观众,每个重大新闻事件我都有记者到达现场,我的新闻都是来自于新闻发生的现场。二是扩展了电视新闻信息量…  相似文献   

16.
乔天富,主任记者,大校军衔,曾参加自卫反击战、老山防御作战等战地摄影报道。曾荣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称号。近日,笔者(以下简称周)就“北约空袭南联盟看战地新闻摄影”这一话题访问了他(以下简称乔),请他谈谈自己的看法。周:今年3月24日以来,北约悍然时一个拥有领土主权的国家南联盟进行空袭,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及时派出摄影记者(当然也包括文字、电视记者)前往战地采访,对此你怎么看?乔:北约一开始空袭南联盟,作为  相似文献   

17.
1995年,全国晚报记者协会举行现场新闻大赛,我写的一篇通讯——《昨天,省委书记在麦田》获得了大赛特等奖。同行和前辈对这篇稿评价是:一是现场感强,时效性强;二是有新  相似文献   

18.
吕岩松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在去年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中,炸弹落下后,他常常第一个到达爆炸现场,拍摄下那惨烈的场面;他的文章使亿万中国人为之激动、为之流泪、为之愤怒。是他,第一个详细报道了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第一个发回了我3名记者为国捐躯的消息;第一个发回了烈士的现场遗照;第一个准确报道了北约使用了5枚导弹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他也是我被炸使馆中唯一幸存的记者……这,是个浑身是胆的英雄,一条无所畏惧的好汉。可当记者推开他办公室的房门时,迎接的却是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他一脸的书卷气,热情的目光中带着几分腼腆、…  相似文献   

19.
历史将永远记住1999年5月7日:这天深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国驻南斯拉夫共和国联盟大使馆,致使使馆馆舍被毁、工作人员20多人受伤、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和光明日报社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不幸遇难。这一暴行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也使中国人民进一步看清了他们长期鼓吹的“人权”、“民主”和“新闻自由”是些什么货色。 这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打的是人道主义旗号,以“人权卫士”自居,却对南联盟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他们说是轰炸“军事目标”,却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和民用建筑被毁。其实,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巴尔干半岛这块战略要地,杀鸡给猴看。不屈的南联盟人民,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声援。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夫妇就发回了大量的战地报道,揭露了他们的战争罪行;他们害怕人民知道事实真相,先是炸毁  相似文献   

20.
国际记者联合会22日在布鲁塞尔宣布,1999年全球共有86名记者遇害,这是自有统计数字以来记者遇害人数第二多的年份。 10年来,全球共有500多名记者在各种战争冲突中殉职,其中1994年是记者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共有115名记者遇难,主要死于阿尔及利亚、波黑和卢旺达。 在1999年的遇害记者人数中,25人在科索沃战争中丧生,其中包括在北约飞机对南联盟塞尔维亚电视大楼轰炸中丧生的16名塞尔维亚记者和在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中遇难的3名中国记者。1999年全球共有86名记者遇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