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先锋文学概貌及其对生存困境的思考。认为人总是活在某种边缘。从而表现了先锋文学对人的危机及其如何进入终极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先锋文学概貌及其对生存困境的思考.认为人总是活在某种边缘.从而表现了先 锋文学对人的危机及其如何进入终极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初文学重新确立了人在文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经历了寻根、先锋文学、到新写实小说,对于人的本质的重新思考,文学对人的认识更加接近了生活中的人的本真状态。这标志着中国文学对于人的认识正在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时期后,外国文学在我国迎来了历史上又一次翻译高潮.西方现代派作品乘风气之先被大量译介进来,其中以卡夫卡、福克纳和博尔赫斯等的影响为主,在此背景下国内一股新兴的先锋文学力量得以催生.通过分析新时期翻译文学在我国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探讨其对我国先锋文学的影响以及先锋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对外国文学的接受.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文学发展40年的风雨历程中,出现了丰富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当代先锋文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拨,虽然其兴盛的时间不长,仍然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旨在以莫言的《透明的红罗卜》和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例来展开对当代先锋文学特征的探讨及其发展、衰落的原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轰动一时的“先锋文学”早已烟消云散。但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它的价值褒贬不一,尤其是对它在90年代以后的存在状态更是徘徊于“终结”与“并未终结”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从狭义上来说,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学团体,以马原、余华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文学”已经终结;但从广义上来说,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则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先锋文学,“先锋文学”因而又是永恒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 ,以唐代为分水岭 ,形成前后不同的两条主流。唐代以前 ,传记文学的重心是史传文学 ;唐代及其以后 ,传记文学的重心是脱离史书的杂体传记。张新科教授最近出版的《唐前史传文学研究》(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资助项目 ,西北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9月出版 ) ,以唐前史传文学为研究对象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唐前史传文学研究》在绪论部分首先全面论述了史传文学与历史、文学的联系和区别、唐前史传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征、研究唐前史传文学的意义、方法等 ,认为史传文学具有历史与文学的双重性质 ,不仅…  相似文献   

8.
荒诞派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广泛影响的一个重要流派,本文主要以莫言、余华、残雪、马原等人的创作为例,探讨西方荒诞派文学对中国先锋小说创作的影响,通过西方荒诞派作品与中国先锋小说的比较,研究两者的深层关系,观照产生这种创作的深层根源,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思潮既为中国先锋文学提供了个人化的视界,又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先锋文学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的语境中产生和推进的。本文探讨了中国先锋文学在接受过程中的影响层面、改造层面,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对后现代主义的本土化取舍。  相似文献   

10.
先锋文学包括先锋小说和先锋诗歌,两者的流变轨迹不同。必须在充分认识两者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精神内核,避免单从形式上理解先锋文学。先锋小说与先锋诗歌交错发展,理解它们的精神内核可以清楚先锋文学产生的根源,了解先锋文学走向非主流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11.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的骨干,他的创作可以说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他的作品始终呈现出“偏离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表现为对人的存在属性的书写。”也就是说,在余华以前,中国作家对人的困境的关注,只停留在人的社会属性(如“伤痕文学”)和人的文化属性(如“寻根文学”)层面上寻找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人道主义及其相关问题的探求对先锋文学的出现起了不可置换的诱导和催生作用.先锋文学对人道主义的观照,是通过一些奇异的主题以及杰出的形式改造等策略实现的,人道主义的观照潜隐在创作主体写作姿态、写作立场和文本背后.  相似文献   

13.
王飞 《语文知识》2007,(3):34-35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上世纪中国先锋文学的一个重要文本,其内容、情节显然也是一个关于当代先锋文学的形态、命运的寓言。小说借助一个十八岁青年远行这个事件,以及他的行为和思维,隐喻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文学精神:革新,深入心灵的书写以及孤独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最能体现西方后现代思潮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对文学经典的冲击。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中国当代的先锋小说家如何进行叙事技巧和话语层面上的实验.对文学文本进行着怎样的解构与建构以?及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如何渗透进先锋小说的创作先锋小说解构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叙事模式以及文学体系,却又有着很大的建构意义,在小说面临边缘化的背景下开创了新的小说创造道路。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在当时文化语境中的初衷,是反对"文艺载道"等要求和标准。先锋派所体现出来的核心艺术精神应该是反抗和否定,而文学史对于"先锋"文学的界定则比较混乱。汪曾祺被"先锋"作家们尊为"源头",但二者之间的归宿又迥然不同。广义的"先锋文学"被认为是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当代文学史上的"先锋文学"是针对当时的中国经验而言的,而汪曾祺的小说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它们在产生的当时就产生了文学史的意义。而随着时光推移,它们依然独特,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汪曾祺和受他启发的"先锋"作家们有着真正的区别,这些区别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先锋文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先锋文学有两个必备条件:第一,它是文学队伍中勇于探索的尖兵;第二,它在后来的文学发展中赢得了一定声势的尾随者,文章以此为前提,同时兼顾先锋文学一词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的特定信心我,论述了马原和莫言小说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17.
论美国印第安文学演变历程中的内外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第安文学传统研究涉及美国文学的起始期确定问题,是美国文学发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北美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的印第安文学传统。可是,由于印第安人在社会发展史上受到其民族发展阶段的制约和欧洲外来移民及其文学传统猛烈冲击的内外因素影响,致使美国印第安文学经历了由“主流文学”到“弱势文学”的演变过程。但是,印第安人及其文学为美利坚民族以及美国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所起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文革”之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先后成为新时期文学主潮,充分体现了“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比较而言,现实主义主要承担了文学的启蒙意识,现代主义则致力于审美形式建构。90年代之后,在市场意识形态的笼罩下,新时期文学迅速走向文化,呈现出无主潮的多元共性格局。  相似文献   

19.
“后先锋”文学是中国大陆文学界在 1 999年提出的文学定位概念 ,主张继承五四文学在思想上和创作上的双重创新意识 ,对生活现实和写作现实进行双重否定 ,追求永恒的探索精神 ;反乌托邦 ,反道德理想主义 ;回归身体———我的世界 ,我的对象的世界。力图以汉语语言为本体 ,探求人的主体性解放。后先锋理论即是把文学的审美深入到对于世界的怀疑和检讨 ,在反抗偶像 ,回归传统 ,远离潮流的基础上 ,进入文学创造的核心———自由的审美理想。从创作理念到创作方式 ,从叙述手法到文本构架 ,从审美理想到艺术表达 ,都显现出探索与多元的特征。“后先锋”的回归和前瞻都向着未来。他们是继承的 ,又是发展的 ,因而是先锋的、追求的、全新的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学是在对传统文学的否定中确立自身的,对传统文学的否定是五四新文学最重要的本质之一。五四新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否定是对“自己以前的存在形式”否定。是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从诗三百篇到明清小说,从楚辞对诗歌形式的革新到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国文学的和第一点和发展,都是这一质的飞跃前的量变的积累。外国文学的只能量种不起根本性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