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要求教师不再做教科书的执行者,而应成为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教师要“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种变化充分体现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上。《生物课程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知识点的罗列,而是以知识模块的形式出现,淡化了对知识的片面追求,同时它关注  相似文献   

2.
教科书是使学生达列课程标准所规定目标的内容载体,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和手段。此次历史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要求教科书从“教本”向“学本”转变,在内容的呈现上,要注重展现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教材”等同于“教科书”。实际上,“教材”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新课程改革即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对教材的处理应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山东省桓台县实验学校的周云老师就着重讨论了教师钻研教材的角度,认为应从编者、学生、教师三种不同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剖析,力求做到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细致分析教材知识点,并能巧妙地展现新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一、新课程英语情境交际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和特征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注重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形成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互动关系。英语情境交际教学法就是在新课程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以新课程英语教材  相似文献   

5.
四、在课程内容上 :提倡“新、活、宽”  过去的学科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存在着“难、窄、旧”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仅限于教科书和教参书 ;二是分科课程将学生面前的生活世界分解得支离破碎 ,难以使学生对他所生存的世界形成整体把握 ;三是对学生生活世界中的关系意义不仅用的是统一一致的确定符号来规定 ,而且不论是理论知识 ,还是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 ,也是一概用“科学世界”的解释框架来叙述。因此 ,更多的学科强调的是系统与规范、强调的是概念、法则、练习的记忆、注重结论和获得知识 ;四是关于自然的知识、社…  相似文献   

6.
童琳 《中小学电教》2012,(7):137-138
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课程内容和工具的选择、编排过程中,需要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内容、工具和平台,进行精心地组织和编排。确保学生有自主个性发展的空间,个人兴趣和特长能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示的机会。”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极为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差异,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把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形态作为模本。由教师“粘贴”后。“复制”到学...  相似文献   

7.
由于科学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足够的发挥空间。科学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应多方组织素材,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科学教师要“实现跨越”必须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科学教师应在教育观念上更新,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袁中奇 《考试周刊》2009,(5):204-205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强调:要“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谨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要“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生活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教科书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是在小学阶段有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几何图形的一些初步知识,下面谈谈如何进行这一章知识的学习。一、注重教科书素材的作用 教科书中的实物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了现实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图形和将要学习的图形与几何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从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入手,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目标定位于满足学生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新课程在内容上体现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在实施中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根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本文从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内容的改革及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谈对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课程授受”是“课程内容的授受”的简称。要分析课程授受的社会学意涵,首先必须言明究竟何谓“课程内容”。 在课程社会学的研究中,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存在两种对立的知识观,即“法定知识观”与“生成知识观”。法定知识观认为,课程内容是以经政府部门指定的或政府所设专门机构审定认可的教育文本(如教科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因此是一种“制度性文化”与“法定性知识”[1]。“生成知识观”则认为,课程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变动不居的教学活动中共同创构的结果。因而是一种“协商性…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要求教科书的功能从控制转向对话,促使学生与知识的精神相遇,因此在教科书的设计中应注重知识为谁存在和以什么方式存在的策略。学生与教科书对话的实质是学生与知识的相遇,决定了知识不仅应以“自为”形式存在,更应以“他为”和“人为”形式存在:不仅是实体性存在,更应该是关注关联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的关系性存在。  相似文献   

13.
童莉 《教育导刊》2008,(7):34-36
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要求教科书的功能从控制转向对话,促使学生与知识的精神相遇,因此在教科书的设计中应注重知识为谁存在和以什么方式存在的策略。学生与教科书对话的实质是学生与知识的相遇,决定了知识不仅应以“自为”形式存在,更应以“他为”和“人为”形式存在:不仅是实体性存在,更应该是关注关联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的关系性存在。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需要教科书的功能从控制转向对话,促使学生与知识的精神相遇.因此在教科书的设计中应注重知识为谁存在和以什么方式存在的策略。学生与教科书对话的实质是学生与知识的相遇.决定了知识不仅应以“自为”形式存在,更应以“他为”和“人为”形式存在;不仅是实体性存在,更应该是关注关联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的关系性存在。  相似文献   

15.
教科书话语是社会文化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是促进学生学习必备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初中德育教科书的话语变迁呈现出从“精英”到“平民”、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人本”、从“规训”到“体验”、从“教本”到“学本”的演进逻辑,始终将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其价值目标,坚持学科逻辑、生活逻辑与成长逻辑的统一。构建未来德育教科书话语体系,需要从价值性、成长性、经典性和生活性入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守正创新精神,尊重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在注重教科书恒久价值的基础上,倡导重视学生个体的体验性,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生命成长,以实现将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应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由此,教师应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基础知识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整个学生的生活世界都可以调动起来利用,成为基础知识的载体,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找到自己熟悉喜爱的事物,或者说,我们应让学生自己喜爱的东西永远具有与课程的联系性。  相似文献   

17.
宋蔚 《山东教育》2005,(17):24-25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 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学初中中对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内容主线图,对新旧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教科书的“概率与统计”部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版新教科书在知识点的删减上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旧教科书都注重知识内容逻辑的整体性安排;两版新教科书都重视对学生数据分析素养的培养,都更强调结合具体案例介绍统计概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建构合理的教育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内容结构能够实现教育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案例教学法为切入点,知识本位和学生本位思想相结合,在重视课程内容结构中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分析教育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内容结构的构成要素,并提出课程内容结构建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从概述、理论知识、案例分析三方面提出教育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内容结构的建构策略,以促进教育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内容结构合理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际理解是全球化时代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英语教育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载体。英语教科书作为最重要的英语课程资源,在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科书内在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哪些国际理解课程内容能够在英语教科书中被选择、组织与呈现,因此英语教科书中国际理解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可以应用话语分析、符号学和知识社会学等方法对英语教科书中国际理解课程内容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