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晗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明史专家,《朱元璋传》是其代表作之一。有关朱元璋传记的四个版本是吴晗先生个人学术思想发展轨迹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现实与学术研究现状的反映。他的多版朱元璋传记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对朱元璋的认识历程,展示了他勇于探索、敢于自我批评和追求真知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史之中的朱元璋形象写作存在涂脂抹粉现象,对朱元璋形象建构亦不例外。而在民间话语的构建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形象的民众记忆,少年时代的朱元璋是一个令人喜爱、聪明勇敢少年英雄形象;而这些少年英雄形象的塑造中无一例外地将朱元璋记忆成"真命天子",朱元璋的"文化造型"说明除文人与正典之外,老百姓同样参与了历史制作。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在地主士大夫的影响和熏陶下,更由于儒学最适合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接受了孔孟之道并以之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文章在阐述了朱元璋尊孔读经、制礼作乐、宣扬仁义忠孝等以孔孟之道治国的主要内容以后,以翔实的史料对朱元璋的严刑峻法进行了辨析。认为严刑峻法只是朱元璋审时度势,通权达变,在特殊情况下才被采用,只是诗书礼乐的辅助手段。决不能因为朱元璋使用了严刑峻法,就误认为他是以申商刑名法术治国,而不是以孔孟之道治国。“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对朱元璋的这一评价,无疑是很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德治思想是仁政思想,朱元璋有“屠夫皇帝”之称,大家认为与德治思想是不沾边的。主要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朱元璋德治思想形成是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朱元璋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文臣的推动作用综合形成的。同时,还探讨了朱元璋德治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朱元璋蜕变原因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对朱元璋的影响。由于朱元璋有着贫苦的出身和小生产者的狭隘和浅薄,才使得地主阶级很容易在其几乎荒芜的大脑沟回中播下封建思想的种子,最终使朱元璋成为地主阶级新的代理人。在朱元璋蜕变过程中,地主儒生竭力向他灌输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积极推动朱元璋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劝说朱元璋团结、依靠汉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这样,朱元璋逐渐真正成为封建思想文化的虔诚信徒。  相似文献   

6.
史学界在评价朱元璋时,有过这样一种看法:朱元璋自投奔起义之日起,“便是代表地主反元以重建汉族地主为主的封建政权”。如果实事求是地研究朱元璋的起义动机和他渡江前在濠州红巾军中的作用,就可以说明对朱元璋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妥当的。一朱元璋的起义动机,往往是某些同志否定朱元璋的先声。他们认为朱元璋并非完全出身于能吃苦耐劳的职业农民,十七岁以后主要过的半劳动、半闲散的游民生活,沾染了浓厚的投机、狡诈等劣  相似文献   

7.
1948年和1954年,毛泽东两次看了吴晗写的《朱元璋传》,都批评吴晗尚未完全接受唯物史观。1954年,毛泽东直接指出,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应该肯定,晚年应该写得好一点。1946年,吴晗着手写《朱元璋传》时,想借朱元璋骂蒋介石,所以对朱元璋的评价很难说都是客观的。1954年,吴晗本着“论从史出”的原则修改了含沙射影骂蒋介石的话。  相似文献   

8.
布衣皇帝朱元璋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以猛治国"、重典治吏的强权手腕著称,也使得后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从朱元璋的出身、军事生涯以及立国后的治国、治吏思想入手,客观公正地分析朱元璋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与宋濂名份上虽为君臣,学识上却实为师徒,宋濂传授的儒学思想和文章之道对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和文学修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辅佐之下,朱元璋得以凭借帝王之尊引领元末明初文风的嬗变。事实上,朱元璋欣赏的是宋濂的儒家学识,并不看中他的文学才华,但在长期的君臣文学交往中,又深受宋濂文学思想和文法的影响。基于儒家文学观念的共识,朱元璋一再提升、褒奖宋濂,从而奠定他"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坛地位。  相似文献   

10.
学者们多认为朱元璋得天下之前重用知识分子,而得天下之后又迫害知识分子.我以为不然,朱元璋在创建和巩固明王朝过程中,始终重用知识分子.摧残杀戮知识分子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产物,与朱元璋个人的品德无多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是元朝末年反元起事中一个极为活跃的人物,是一支反元武装力量的首领,最后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对朱元璋如何评价,历来争论纷纭。有人认为“朱元璋原是一位佃农出身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来蜕变成封建皇帝”(1);也有人认为“朱元璋一生而三任,先是贫苦农民,再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最后是封建皇帝”(2);又有人认为“朱元璋的一生有  相似文献   

12.
明史专家陈梧桐教授先后著有《洪武皇帝大传》和《洪武大帝朱元璋传》,后者在朱元璋研究的史料发掘与考证、研究领域扩展与内容补充,以及朱元璋历史功过的客观评价等方面所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相似文献   

13.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前,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们,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这便是悲剧的开始。朱元璋去世后,孙子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面对着那些拥兵在外,早年便跟随着爷爷朱元璋征战的叔叔伯伯们,他并没有太多的办法。尤其是这些藩王中有一个非常有才的,非常彪悍的人物,这人便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建文帝的亲叔叔燕王朱棣。  相似文献   

14.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以外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可以规范和调整一般大众行为的教育,其教育对象是一般大众,明代以前的统治者就已开始重视社会教育问题,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更是积极提倡和高度重视社会教育,明初社会的迅速恢复的社会教育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仅就自己学(?)朱元璋当政时期的社会教育加以概述。 朱元璋当政后,元末战争留下的创伤清晰可见:家园残破,人口流移,生产凋敝,礼教不存。明初社会,百废待举。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着手实施他的社会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15.
朱元璋与侍臣曾两次研讨<孙子兵法>.朱元璋对孙武创作<孙子兵法>持怀疑态度,也对<孙子兵法>一些兵学理念持批评的态度,但他并未因此否定<孙子兵法>固有的兵学价值.朱元璋汲取孙子兵学思想秉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朱元璋评判<孙子兵法>作者,明显受时代的影响.他对<孙子兵法>的个人情结,显然受他身边爱好<孙子兵法>侍臣们的影响.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表现在治军与实战之上,这些层面都折射出朱元璋本人对<孙子兵法>兵学精髓思想的借鉴与应用.因此,<孙子兵法>是朱元璋军事思想成长的重要养分.  相似文献   

16.
朱元璋草创时期广泛地任用文官参与军事,因为文官更有战略意识,更忠诚,不乏将才。文官参与军事使朱元璋有了正确的发展战略,改善了军队作风,加强了军队控制,巩固了根据地。在当时用文官参与军事是朱元璋独有的治军之道。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是中国封建社会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聘请名师,从幼年抓起是朱元璋培养和教育继承人的重要措施之一。朱元璋仿唐制,设东宫为太子居所,他用当朝军政大臣兼领东宫官职,把政府机构与东宫衙署统摄起来,他以自己多年征战驾驶政坛的经验教育儿子,传授为君道,目的是永保大明“宗庙社稷”。  相似文献   

18.
近观电视剧《大脚马皇后》,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有关马皇后的一个故事。马皇后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原配妻子,曾辅佐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朱元璋宠爱。但  相似文献   

19.
朱元璋的出生地应以其本人的陈述和最早记载的官方文献为依据,即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近年来,部分研究者重提的朱元璋出生盱眙说或明光说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宋濂从元末以文名扬天下,自与朱元璋相知相遇后,便以帝师身份辅佐朱元璋夺取天下,治理国家,教育皇子。然而,宋濂与朱元璋在议孔与政治上的分歧,使得二者愈离愈远。终于,朱元璋借胡惟庸案之机,促成了宋濂的悲剧晚年。宋、朱之矛盾,实则也是明初专制皇权下君臣关系日趋冰冷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