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城镇化"是产生在"城市化"之后的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术语,二者联系密切,但不能等同。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城市化迅速推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199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0.9%,从此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在2012年达到了52.6%。关于中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观点。而在现阶段,结合国情和城市化的进程,基于不同的区域发展状况,应采取多元的城市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其中包括近代城市化与工业化在低水平上的互动发展(东部与西部相对比);建国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严重分离;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初步结合,旨在说明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特殊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当前加快工业化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始于18世纪工业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还只是局限于西欧、北美等少数工业化发达国家,并未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尤其是60年代以来,则形成了席卷全球的巨大浪潮。时至今日,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向前推进。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特征,对于掌握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指导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9,(2):102-104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注重城市工业化发展阶段、中小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表现出从量的扩大发展到质的提升。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必将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水平,并在城市化过程中凸显城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化:从控制中发展到发展中控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口城市化客观上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但中国的城市化长期以来基本上属于控制前提下的滞后型发展.城市化滞后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人口、社会经济和环境后果,这些后果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加快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化高强度推进的东部发达地区,已经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化发展思路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即由控制中的发展转变为发展中的控制,这是中国通向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重新解读城市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化是一个为多学科所关注的概念和现象,对此概念正确认识的意义往往超越了理论的范畴,而直接影响到城市化的社会政策和实践,在考察了现存的多学科的城市化视野后,笔进一步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野探讨了城市化的深层次涵义,从动态发展观探讨了城市化的全过程涵义。深化这两个方面的认识,对于深入解读中国的“滞后城市化”和重新定义21世纪的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工业化、非农化与城市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建国以来劳动力就业结构工业化、非农化与人口地域分布城市化的相互作用、联动发展过程及其特征。发现中国建国以来劳动力就业结构工业化、非农化的发展比较快,变动频率和振幅也比较大,而人口地域分布城市化的发展则表现出一定的惰性、稳定性和滞后性特征。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化加快了发展速度,相对工业化、非农化发展的滞后状况渐趋改善。东、中、西三大地带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带城市化发展滞后程度最大,中、西部地带相对较小。本文还建立了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非农化相互作用的时序、区域联动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化进程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应首先建立城市化的系统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下兢有定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本文分析指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的,对有的学者提出应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理论应有个系统全面的理解。在新的评价下,我国城市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应有一个转变。  相似文献   

10.
章通过研究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分析和比较中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提出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选择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主体的中心城市,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城市化发展,以及点线式开发为主的城市化战略布局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显趋势。与此相应,城市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人口、经济、政治和化等方面去探讨,罕有从教育的视角加以研究,这是当前城市化研究中的缺失所在。同时,乡镇教育的城市化是我国当代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日益突出的现象,但与此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却有所滞后,大多集中在农村教育本身的发展上。为此,本 试图将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置于城市化这个背景之下,探讨乡村教育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等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在充分认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并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对选择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社会综合实际的城市化道路,提出了一些建议,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城市化的理性思辩及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有人认为,城市化是21世纪的主题。但是,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从不同侧面出现了各种学术观点。在繁杂的学术理论中整理出一些头绪,并就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已出现及即将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种理性的思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以来,河北省人口城市化速度较快,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城市规模方面,河北省城市首位度较低,省会城市规模较小,但城市市区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发展受到空间限制,在未来发展中,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速度、就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水平等矛盾,加速人口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县域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梯度类型,县域城市化的多元类型是关于县域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总结,是对不同类型县域城市化成功发展的条件、优势、路径等方面的高度概括。由于县域城市化发展受市场、政府、区位、资源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了县域城市化发展的多元模式或类型。在此,主要对其中的一些典型类型做一下研究分析,分析它们的发展路径、动力等,为中国县域城市化的整体发展提供经验性借鉴,推动中国整体县域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以空前之势兴起,与此相伴的失地农民问题也日渐突出,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政府要变革现行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为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向市民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城市化道路虽在一定时期能适应中国城市化实践的需要,但它造成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使中国城市现代化整体水平低、城市化质量差。因此,中国应注重从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人口城市化道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走什么样的人口城市化发展道路一直是一个很重要又争论不休的问题。本通过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反思。提出了我国应走以规模扩大式为主的人口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程建平 《红领巾》2005,(5):78-80
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结构性矛盾的关节点.在市场化推进下实现中国的城市化,是中国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市场化不仅是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而且也是我们研究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城市化的新路径--自然城市化,具有必然性,实施自然城市化的重点在于改变政府职能并消除各种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20.
区域城市化已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由于大城市群的作用日益显现,其在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城市化应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可通过区域城市化道路来实现城市化总体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